張 為
(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院導管室,江蘇 海安 226600)
冠心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心血管疾病。此病的致死率較高。血管造影檢查是臨床上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此檢查屬于有創性檢查。對冠心病患者實施此檢查的費用較高,且容易導致其發生一系列的并發癥,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其死亡。有研究指出,用炫速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和血管造影檢查診斷冠心病的效果相當;但對冠心病患者實施炫速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的安全性較高[1]。本文對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院2017年6月至12月期間收治的3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比較用炫速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和血管造影檢查診斷冠心病的效果。
選擇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院收治的3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收治于2017年6月至12月。這300例患者中有男168例,女132例;其年齡在35歲至78歲之間,平均年齡(53.78±12.73)歲。其納入標準是[2]:1)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2)用藥治療后其心率低于85次/min。3)具有進行炫速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和血管造影檢查的適應證。4)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嚴重的心衰。2)對造影劑過敏。本次研究經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對這些患者均進行炫速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檢查(DSCTA)和血管造影檢查(DSA)。進行DSCTA檢查的方法是:采用西門子雙源螺旋CT機對患者進行檢查。在進行檢查前,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并為其連接心電監護儀。讓患者舌下含服0.5 mg的硝酸甘油,并將其心率控制在65次/min以下。對患者先進行常規的胸部定位平掃(自胸廓入口掃描至膈肌),然后對其進行冠狀動脈平掃(自氣管分叉下2 cm掃描至心尖下2 cm)。在進行掃描的過程中,囑咐患者屏住呼吸[3]。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以5 ml/s的速度經患者的肘前靜脈為其注射60~70 ml的碘海醇。然后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增強掃描,掃描的范圍為冠狀動脈開口至心尖下2~3 cm。在進行掃描的過程中,囑咐患者屏住呼吸,并經肘前靜脈為其注射生理鹽水至掃描結束[4]。進行DSA檢查的方法是:采用Judkins法對患者的股動脈進行穿刺。將造影導管經患者的股動脈置入其冠狀動脈內。使用Mallinckrodt高壓注射器經造影導管向患者的冠狀動脈內注射40~80 mL濃度為320 mgI/mL的碘克沙醇(由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然后使用Philips FD-20+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比較對本組患者進行DSCTA檢查和DSA檢查對其冠狀動脈狹窄、冠狀動脈斑塊的檢出情況。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DSA檢查的結果顯示,本組300例患者(占100%)均存在冠狀動脈狹窄。進行DSCTA檢查的結果顯示,本組患者中有288例患者(占96%)存在冠狀動脈狹窄。用這兩種檢查方法對本組患者進行檢查,其各級冠狀動脈狹窄的檢出率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對本組患者進行DSCTA檢查和DSA檢查對其冠狀動脈狹窄的檢出情況[n(%)]
進行DSA檢查的結果顯示,本組患者中有261例患者(占87%)存在冠狀動脈斑塊。進行DSCTA檢查的結果顯示,本組患者中有247例患者(占82.33%)存在冠狀動脈斑塊。用這兩種檢查方法對本組患者進行檢查,其冠狀動脈斑塊的檢出率相比,P>0.05。
DSA檢查是臨床上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對冠心病患者實施此檢查能夠清晰地顯示其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的情況。但此檢查屬于有創性檢查,存在檢查費用高、操作復雜、易導致患者發生并發癥等缺點[5]。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用DSCTA檢查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較高。對冠心病患者進行DSCTA檢查有助于醫生判斷其冠狀動脈的病變情況,可為診治其病情提供良好的參考依據。對冠心病患者進行DSCTA檢查能夠清晰地顯示其冠狀動脈主干及分支管腔狹窄的情況,從而有助于醫生判斷其冠狀動脈的通暢情況,陳建平等[6]在臨床研究中指出,DSCTA檢查具有無創、可重復進行等優點;用此檢查診斷冠心病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較高。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用DSCTA檢查和DSA檢查對本組患者進行檢查,其各級冠狀動脈狹窄的檢出率相比,P>0.05。用這兩種檢查方法對本組患者進行檢查,其冠狀動脈斑塊的檢出率相比,P>0.05。
綜上所述,用DSCTA檢查與DSA檢查診斷冠心病的效果相當。對冠心病患者進行DSCTA檢查能夠準確地判斷其存在冠狀動脈狹窄及鈣化的情況,且安全性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