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燁,沈鈴華,顧衛紅
(南通市通州區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 南通 226300)
結腸癌是指發生于結腸部位的惡性腫瘤。此病好發于直腸與乙狀結腸的交界處。結腸癌根治術是臨床上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手段。但此病患者在圍手術期會出現較為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與生理應激反應,從而可影響其術后康復。20世紀末,快速康復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理念被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該理念提倡采取多種手段減輕患者圍手術期的應激反應,促進其康復[1]。在本文中,筆者對90例接受結腸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類患者進行快速康復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市通州區人民醫院普外科進行結腸癌根治術的90例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經病理檢查得到確診。2)具有進行結腸癌根治術的指征。3)其腫瘤組織未發生轉移。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在手術前接受過放療或化療。2)其營養風險篩查(NRS)評分≥3分。3)存在溝通障礙。將其中接受常規護理的45例患者設為Ⅰ組,將其中接受快速康復護理的45例患者設為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28例(占62.22%),女17例(占37.78%);其年齡為42~69歲,平均年齡為(52.73±7.11)歲;其中,結腸癌類型為腺癌、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的患者分別有23例(占51.11%)、15例(占33.33%)與 7例(占15.56%)。在Ⅱ組患者中,有男25例(占55.56%),女20例(占44.44%);其年齡為44~72歲,平均年齡為(53.17±6.86)歲;其中,結腸癌類型為腺癌、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的患者分別有21例(占46.67%)、16例(占26.56%)與8例(占17.78%)。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結腸癌根治術。在此期間,對Ⅱ組患者進行快速康復護理,方法是:1)術前護理。(1)成立護理小組。由普外科的護士長與責任護士組成快速康復護理小組,負責制定、執行、評價及改進護理方案。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學習,使其掌握快速康復護理的內涵及對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快速康復護理的方法、重點及要點。(2)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結腸癌及結腸癌根治術的相關知識,耐心解答他們提出的疑問。告知患者在圍手術期需要注意的事項及與醫護人員進行配合的要點。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地參與到護理工作中。(3)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其心理狀態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采用安撫法、鼓勵法等緩解其心理壓力,從而減輕負性情緒對手術的干擾。(4)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工作。對患者的營養狀態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在手術前1~3 d內對其進行營養支持,以改善其營養狀態,提高其機體對手術的耐受性。在手術前24 h及手術當天的清晨讓患者分三次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液。囑患者于術前6 h開始禁食,于術前2 h開始禁飲。術前不對患者進行清潔灌腸,不為其留置胃管。2)術中護理。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認真核對其個人信息,協助其保持正確的體位。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協助麻醉醫生對患者實施麻醉。快速、準確地為手術醫生傳遞手術器械,認真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術中根據患者的失血量、體重等計算其輸液量,將其輸液總量控制在1500 ml以內。術中注意為患者保暖,將手術室的溫度保持在22℃~24℃之間,將無菌巾覆蓋在患者裸露的部位,并對術中所使用的洗液進行加溫(將溫度控制在35℃~37℃之間)。3)術后護理。(1)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術后,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遵醫囑使用鎮痛泵對其進行鎮痛治療(鎮痛治療的時間為48 h)。注意觀察患者的引流管是否通暢,詳細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和量。若發現患者出現切口滲血、血壓下降、疼痛加重等情況,應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醫生進行處理。(2)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術后12 h,讓患者口服濃度為10%的葡萄糖溶液(需進行加溫),每次服20 ml,將服用的總量控制在250 ml以內。患者在服用葡萄糖溶液后若無不適感,則于24 h后讓其嘗試進食流質食物,每天進食的流質食物不可超過1000 ml[2]。(3)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指導。術后6 h內,若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應每隔2 h幫助其調整1次體位。對患者的雙下肢進行按摩,以促進其血液循環,預防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后24~48 h內,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自主活動,如活動其上下肢的關節等。術后48~72 h內,指導患者進行床上起坐、下床及床旁站立等訓練。術后72 h至出院前,指導患者進行下床活動。(4)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囑患者注意保暖,避免發生感冒。加強對患者進行睡眠管理,以提高其睡眠質量。指導患者家屬多關心和鼓勵患者,以增強其對康復的信心。在患者出院前,告知其在院外需要注意的事項,囑其按時回醫院復查。對Ⅰ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心理干預,術中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配合醫生對其進行手術,術后對其進行病情觀察、疼痛護理及飲食指導等。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包括術畢至排氣的時間、術畢至排便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疼痛癥狀明顯減輕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及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術后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瘺、尿路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等。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Ⅱ組患者術畢至排氣的時間、術畢至排便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疼痛癥狀明顯減輕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 1。
Ⅱ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2。
Ⅱ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康復指標的比較(d,±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康復指標的比較(d,±s)
組別 例數 術畢至排氣的時間 術畢至排便的時間 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 術后疼痛癥狀明顯減輕的時間 術后住院的時間Ⅰ組 45 3.56±0.87 4.65±0.95 3.57±1.09 3.61±1.22 14.68±3.12Ⅱ組 45 2.62±0.57 3.45±0.85 1.85±0.63 2.03±0.68 10.97±2.41 t值 -5.887 -6.670 -8.759 -8.530 -5.762 P值 0.019 0.016 0.008 0.006 0.021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情況的比較
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結腸癌根治術是臨床上治療此病的主要手段。此病患者在圍手術期易因恐懼、疼痛及手術創傷等因素而出現強烈的心理或生理應激反應,從而不利于其術后康復。現階段,臨床上對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護理的目標是提高其舒適度,減輕其心理與生理的應激反應,縮短其術后恢復的時間[3]。在本研究中,筆者及其團隊對45例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快速康復護理,成效顯著。術前,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可緩解其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減輕其心理應激反應。術前不為患者留置胃管可提高其舒適度,減輕其生理應激反應[4]。術前2 h讓患者口服葡萄糖溶液,既可滿足其術前的生理需要,又能預防其術后發生胰島素抵抗[5]。術后,通過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可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提高其機體的抵抗力[6-7]。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可縮短其康復的進程。另外,通過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可改善其睡眠質量與精神狀態,從而有助于其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對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快速康復護理可縮短其術后康復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