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叢
(中共本溪市委黨校,遼寧 本溪117000)
遼寧,地理位置優越,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新中國成立后,遼寧不斷發展,成為名符其實的現代工業基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與新中國的成長壯大緊密相連。
改革開放以后,遼寧經濟逐漸被南方沿海開放城市超越,剛改革的時候,遼寧的GDP總量是廣東的2倍,人均是廣東的4倍;而三十年后,總量基本上是倒過來了。截至2016年底,遼寧GDP總值22 087億元,同比增長-2.5%,是全國唯一一個負增長省份,同時延續了全國倒數第一的“尷尬”排名,當然這里有擠水分的原因,但遼寧經濟的衰退毋庸置疑。曾經的輝煌猶如過眼云煙,曾經的自豪感如今蕩然無存。
自2003年中央實施振興東北戰略以來,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幫助、推動東北地區發展的專門措施。十多年來,遼寧經濟發展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為新一輪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目前,遼寧振興又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下滑過快,發展陷入困境。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6年我國GDP增速為6.7%,而遼寧僅為-2.5%,全國排名倒數第一,當然這與2011—2014年統計水分有關,實際增速可能沒有這么低,但遼寧經濟下滑的現實已不能回避。地區生產總值、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指標的增速大幅下滑,國有企業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人口老齡化嚴重,社保負擔重,人口流失過大等,已嚴重制約了遼寧經濟的發展。
2.“三個衰退”進一步顯現。三個衰退包括資源性衰退、結構性衰退和體制性衰退。資源型衰退表現在資源日益減少,替代產業短期內難以實現。遼寧的煤炭、鐵礦資源已有上百年的開采歷史,截至目前,以阜新、本溪、撫順等城市為代表的資源幾近枯竭,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的替代產業;市場產業結構不合理表現在經濟結構出現失衡,第二產業獨大,一三產業發展不足長期制約著遼寧經濟的發展;體制衰退表現在市場化程度不高,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3.“三駕馬車”失靈。遼寧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省份,“三駕馬車”中的“投資”是遼寧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目前這駕馬車明顯動力不足。截至2016年底,遼寧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6 436.3億元,比上年下降63.5%。究其原因,主要是“三多三少”問題:一是地方傳統產業存量多,有效拉動經濟的新興項目少,有錢無項目投;二是一些國企轉型中身上負擔多,手頭余錢少,有項目無錢投;三是民營企業投資意愿強,但因營商環境等原因,有錢不敢投。
4.體制機制不靈活,“等靠要”思想嚴重。在遼寧,計劃經濟思維影響至今,“等靠要”思想嚴重。人們思想相對保守,不敢也不愿打破常規,習慣就業而不愿創業,缺乏創新創業和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官本位”現象嚴重。在市場分配資源的模式下,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資源的分配和流動由市場調節,但在“官本位”體制內,更注重行政級別和層級,市長大于市場,這是制約遼寧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
作為老工業基地,遼寧的石油化工業、裝備制造業等在全國較為集中,“重型”特征十分明顯。雖然經過上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這種結構狀況有所改變,但調整起來難度仍然很大。所以,遼寧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真正構建起現代化工業體系,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
1.從改善營商環境入手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制度供給改革。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同時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放開放活市場,激發市場內在活力,大力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強化對權力的約束和監督,完善地方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和評估機制。非體制機制改革不能救遼寧,讓工業重鎮煥發新生,須拿出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勇氣和決心,打破“投資”不過山海關的魔咒,這是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力量之源。
2.從改善產業結構入手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結構供給改革。農業立國,工業強國,制造業永遠是一個大國應不遺余力發展的要務。所以,作為全國傳統裝備制造業基地,首先,要做強制造業,繼續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引領力。其次,要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變“制造”為“智造”,引導傳統制造業向高端產品研發轉型,實現產業的深度調整和轉型升級,幫助資源枯竭型城市走出資源依賴。再次,要積極發展民營經濟是吸納就業、吸引人才穩增長的必選動作。最后,還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盡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著力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從改善創新環境入手推進“雙創”驅動轉變——創新供給改革。把鼓勵支持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激發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激情。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研究制定合理、差別化的激勵政策,完善區域創新創業條件,全面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時,還要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把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優先位置。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強化對科技、管理人才的激勵,加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組織開展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改革試點。
4.從改善民生服務入手推進社會政策轉變——保障供給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去產能,勢必會影響部分群體的就業和收入,所以要發揮社會政策穩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線,為結構性改革創造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首先,要實行有利于促進就業的財政保障政策,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其次,促進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其在吸納城鎮人口就業的作用。再次,要保障和完善促進大學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的政策和渠道,實施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和“雙創”的金融政策。
遼寧,曾經是共和國的長子,那么今天也不該成為國家的負擔,我們要重新出發,努力從低谷中走出來,雖然前路曲折,但已無退路,唯有勇敢前行才能看見更輝煌的明天!
[1]曹曉峰,梁啟東.2016年遼寧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王振宇,連家明,王廣林,張季,陸成林.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績效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08,(1).
[3]翟璐.遼寧省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與對策研究[D].沈陽: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