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寧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西安712046)
民辦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民辦高校的發展也是高等教育中需要重視的內容,它對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我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一直居高不下,就業市場也是處于飽和狀態。因此,高校畢業生的競爭就會比較激烈,尤其是民辦高校畢業生,這就需要民辦高校對其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進行合理分析,并找到提高就業率的措施,這不僅是學生就業的需要,也是民辦高校生存發展的需要。
第一,畢業生有業就不了的情況。民辦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比較特殊,不同于公辦院校,民辦高校往往沒有很長的發展歷史,這就導致了它在辦學教育經驗上存在不足,并且在教育模式上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在民辦高校的教育中,教育的模式一般追求教育的穩定性,避免教育風險的發生,這就造成了其教育模式還是采用較為安全的傳統教育模式。并且,民辦高校的教育資源有限,學生在校的學習,主要通過教師授課進行知識學習,實踐課程的安排比較少,進而造成理論知識與實踐實訓的相脫離?,F如今,用人單位在進行人員招聘的時候,不僅僅只看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對實踐能力的要求也比較高,部分民辦高校畢業生因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從而造成有業就不了的情況。
第二,畢業生有業不愿就的情況。一般就業市場的用人單位比較多,而且用人單位也是各種各樣,單位性質、工薪待遇、文化建設等層次不同,這就使民辦高校畢業生有一定的就業選擇壓力,這就需要民辦高校畢業生有一個清晰的擇業認識。但是,很多的民辦高校畢業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并不能看清自己,根據自身的能力進行職業選擇,認為自己具有大學知識和高技能水平,就要有體面的職業。因此,很多學生盲目地進行職業選擇,而忽略了職業的平等性和能力的潛力性,造成了有業不愿就的情況[1]。
第三,畢業生無業可就的情況。民辦高校的展業設置也是多種多樣,滿足了各類學生的專業選擇。因此,就會存在一些比較偏門的專業設置,這類專業的畢業生相對于熱門專業來說,其就業方向局限性比較大,同時這類專業就業崗位也比較有限,這就造成了他們就業的難度。另外,還有一些職業由于比較熱門,學生在進行專業選擇的時候往往會將其作為選擇目標,這就容易造成此專業的畢業生過多,從而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這都是會造成畢業生無業可就的情況。
1.民辦高校畢業生是就業的弱勢群體。民辦高校與公立高校的辦學性質不同,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又占有主導作用。因此,民辦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就會受到一定的歧視,從而造成了民辦高校與公辦院校畢業生的不公平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提高和完善。但是,鑒于傳統的觀念和認識上,用人單位還是對民辦高校存在一些偏見,進而對其畢業生的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民辦學校的知名度不高,缺乏信任度。用人單位在進行招聘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個誤區,認為名牌高校畢業的學生就會具有更加強的技能知識,因而更加愿意錄用名牌高校畢業生。與公辦高校和名牌高校相比,民辦高校往往不具備很高的名氣,這就對其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民辦高校的教育層次比較大,也存在一些教育質量比較低的學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都滿足不了要求,用人單位還是要對畢業生進行具體的觀察和考核[2]。
3.民辦高校的經費短缺問題。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辦學性質不同,這就導致了他們的經濟來源的局限性,同時這也是他們進一步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我國大部分民辦高校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經費短缺問題。民辦高校并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最大的收入來自于學生的學費,但只是依靠學費的收入對學校將來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正是由于這種原因,導致民辦高校發展的局限性,進而對畢業生的質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4.民辦高校的生源質量比較差。相對于公辦高校和名牌高校,民辦高校在招生方面存在很大的劣勢,一般都是對高考成績比較低的學生進行招生,同時錄取批次也比較低,這就造成了其生源的質量相對比較低。面對生源質量比較低的情況,學校也沒有有效的方法進行改善,如果想要提高教學質量的話,就需要進行教師資源的引進,但這勢必會造成學校資金的支出,這是民辦高校不愿意面對的情況。而教學質量無法提高就進一步造成了社會認可度的不高,進而產生惡性循環。
1.就業結構矛盾化。民辦院校的生源一般比較有限,而且學校的運行和發展離不開學費的支撐。民辦院校為了提高其招生的競爭力,在其院校的專業設置上更加傾向于市場的熱門專業,來吸引學生的報名。這樣的辦學方式,就會使該院校缺乏特色專業,同時,熱門專業的設置在其他公辦高校和名牌高校也會存在,這就造成民辦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后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從而對他們的就業帶來影響[3]。
2.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不完善。高校在學生即將畢業的時候都會進行相應的就業指導,對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能力進行強化和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但是,在民辦高校中,往往缺乏相應的服務體系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就業指導,即使存在相應的服務體系,其規范化也有待提高,這就體現出民辦高校對其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的不重視,還未能形成招生、培養和就業整體的完善的服務體系。
3.學生的就業觀念的問題。高校畢業生在進行就業選擇的時候,往往存在很強的攀比心理,因此,就導致一部分學生對其就業的定位不符合自身的情況。另外,還有一些學生對就業市場的情況缺乏了解,不能將自身情況和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進行合理的分析,從而造成擇業方向的不準確,進而產生消極心理。
第一,實現民辦高校的公平性對待,營造公正的社會環境。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性質差異性,導致政府部門在進行高校宣傳的時候更加注重公辦高校的宣傳。而民辦高校想要解決其就業率低下的問題,首先就需要政府部門對其高校的宣傳要公平化,不能過高地褒揚公辦高校和貶低民辦高校。同時,政府對待民辦高校的發展也要基于公辦高校同樣的條件,在土地的征用、稅收的減免政策、助學獎金等都需要政府部門公平性對待,從而營造公正的社會環境[4]。
第二,實現與企業的結合,打造校企聯合的模式。民辦高校的運行和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而單一的經濟來源勢必會對其運行和發展帶來很大的局限性,這時候就需要民辦高校采取一定的方法來實現與相關企業的聯合,來實現經濟效益的互贏。企業不僅可以投入相應資金來提高學校的建設和辦學質量,同時也可以有效地進行學校的宣傳,進行學校的人才培養戰略,高校畢業生可以進入到其企業工作和發展,這就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進行一定保障。
第三,重視教學質量,重塑高校形象。民辦高校想要有效地提高其畢業生的就業率,就要從學校教育的本質出發。學校的辦校目的就是培養相應的專業人才,因此,民辦高校歸根結底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重視教學的質量,進而重塑其院校的社會形象,改變就業市場對其教學質量的觀念。比如,民辦高校要重視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建設,對高水平教師進行著重培養,以提高整體教師的質量。另外,學校還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學生的綜合素質本來就比較低,學校要規范他們的態度,監督他們的行為,為提高學習質量打好基礎[5]。
第四,加大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的力度。在公辦高校中,就業指導工作已經作為學校一項重要的必修內容。因此,民辦高校也要充分地認識到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加大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的力度,來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比如,學校要定期地對學生來進行就業指導內容的培訓學習,端正他們的就業觀和價值觀,還可以對相關專業的就業前景和就業市場進行合理分析,來加強畢業生對就業市場的認識,從而產生清晰的職業定位,避免就業和選擇的盲目性。
民辦高校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還處于劣勢,不管是從學校的生源方面還是后期的教育方面,都對其畢業生的就業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需要民辦高校針對其辦學中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這對民辦高校來說是一項巨大的考驗,同時也是其發展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1]羅自力.淺議民辦高校學生就業狀態分析及提升就業競爭力對策[J].科技風,2013,(2):199.
[2]郭鴿.民辦高校競爭力提升對策分析——大學生就業率視角[J].求知導刊,2014,(9):87.
[3]王丹,陳踐.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對策分析[J].新西部月刊,2010,(12):152-153.
[4]曹玉霞.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7,(17):103.
[5]單琳琳,姜哲軍,劉維.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及應對策略[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