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事局后勤管理中心
哲學上講,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與存在。在會計方面進行分析,會計存在主要是指會計環境,會計意識主要包括會計假設、會計目標、會計對象,會計職能等。也就是說,會計環境是可以通過能量、信息來限制會計意識的發展,而另一方面會計意識可以反作用會計環境。兩者在不斷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前行,這種相互性的研究是必要的。
首先我們將會計環境劃分為客觀環境和主觀環境兩大方面。其中外部客觀環境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教育、體制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環境。環境則是指企業內部的物質、文化環境的總和,它的內容包括很多方面,如企業組織形式、經營機制以及會計人員素質等因素。
經濟環境是決定會計意識的主要因素,它包括經濟體制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
首先,我國已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這使得原有的會計理論和方法已經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因而一系列新的會計思想和技術方法相繼產生,來適應這種經濟體制的變化。
其次,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會計產生和進步的最重要的因素。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已經到來,最明顯的特點是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并最終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面對變化了的經濟環境,對各種費用如研發費用的會計核算模式也有了針對性地調整完善,對其進行有條件的資本化處理,以適應這個環境。隨著貿易的不斷擴大,尤其是跨國公司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外幣折算業務、外幣會計報表換算、跨國企業的報表合并、國外稅收于納稅額計算等,需要對這些特殊業務有專門的會計準則予以規范。
再次,市場、物價政策的變化,影響財政、稅收政策的變化,進而影響到會計制度的調整及會計事務具體處理方法的變化。
經濟政治、物價政策的調整,影響財政、稅收政策的改變,從而影響到會計準則的調整以及具體會計業務處理的方法的改變。
會計意識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影響也是相當顯著的。如,會計可以為其使用者提供各種有用的信息,從而方便于決策者更好的做決定,從而優化市場的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再回顧現代會計的演變過程,復式簿記作為一種現代會計技術的問世,并且對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會計史學家溫吉恩(James O.Winjum)在1971年發表的《會計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會計學家的觀點》中指出復式記賬促成了當時社會形成新的經濟觀,即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利潤目標代替了中世紀傳統的宗教主義制度。復式記賬導致了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離,進而產生了大規模的股份制企業的產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作用。
政治法律環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制度、體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必然要求會計在維護投資者利益的同時,也要維護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從政治環境上講,社會政治制度的改變,直接決定著會計制度一定要發生相應的改變,而這種改變體現在會計政策、會計理論、會計法規等方面。再就是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的變化,一方面會影響到會計基本理論的變化,會計的范圍和內容的變化,還可以影響到會計的具體核算的變革。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變化和進步,一定會推動它的經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從而影響到會計規范的建設以及會計目標、會計制度的確立,乃至整個會計管理水平的高層次提升。
從法制環境上講,社會現實環境對財務會計或會計準則產生了制約性的影響,這使得法律賦予了會計監督的職能。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是否建立、法律體系是否完善、國民法律意識是否強烈,決定了會計信息是否可靠,這種影響是直接又具體的。近幾年來,國家陸續制定并修正完善了許多法律法規,如《會計法》、《證券法》、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等,這些財務會計準則的出臺,有效保證了會計規范的完善,使得會計活動高效穩定的運轉。
眾所周知,國家是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它必須掌握足夠的,能據以進行宏觀調控政策制定的財務會計信息和其他有關的經濟信息,因此完整準確的會計信息能有效的保證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而且社會監督職能的發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控制經濟違法現象的發生,有效保障法律環境的和諧。此外,會計信息可以確保合理分配的功能,可以協調經濟利益相關的各方面,從而可以促進社會經濟政治的良性發展。
社會文化教育環境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教育水平等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
會計是一種文化現象,每一個國家會計的發展都置于社會文化環境中。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所形成的會計思想和技術方法也就不同。這種環境因素對會計意識有著直接的、深刻的影響。我國社會文化環境對會計意識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我國較重的社會價值觀念及遵循制度的思維方式客觀上決定著會計核算上的嚴謹性,嚴格遵循歷史成本原則;保守思維方式以及對不確定性因素反應較強決定了會計上的穩健原則,會計信息公開化程度較低。
與此同時,會計意識對社會文化環境的這種反作用是相對隱形的。其主要表現在:會計目標及會計制度的確立影響著會計學的傳播、繼承和發展狀況,以及會計工作的水平及會計的社會地位,進而決定著人們對會計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人類的會計思想水平,乃至整個社會文化教育發展水平。
一般講,會計發展的內部主觀環境主要有:
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對社會有不同的根本利益點,由于管理者的角度不同,關注的重點不同,所以對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目標的要求也是不完全一致的,所執行的具體會計準則和制度都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特點,所以提供的會計信息是有一定差距的。此外,企業會根據組織形式的特點,設計、建立其特有的內部控制制度,來促使會計人員和會計相關人員進行會計計量,從而使得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是在會計規章和政策下運行,實現企業自我監督的制度化、經常化、有效化。
過去的企業是由單一經營,逐漸向工、農、商、貿、服務等多元化的發展模式,隨著企業的發展必然要求傳統會計的核算模式發生變化,并且不斷完善相關的會計理論。
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也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要素,一樣的環境、同樣的目標在素質不同的會計人員身上會反映不同的結果。只有會計人員整體素質提高了,會計的職能才能充分發揮。相反,如果會計人員的整體工作水平和能力不高,就會對會計信息的提供和利用造成很大的局限性,進而就會造成管理制度的混亂,會計所承擔的管理職能就會弱化,從而導致會計發展受阻。
主觀環境可以對會計意識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即使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可以促進會計使用者規范其會計行為,使用比較合適的會計計量準則,改變會計組織,提高會計核算的水平。與之相對應的,會計意識也可以作用于會計環境,例如會計信息質量的恰當、真是、準確,會為產品成本降低,提高效益,最終達到整改企業的整體的保值和增值。
總之,在一定歷史階段會計環境是準確的,可以正確的代表會計意識發展,特定的歷史時期會計意識的發展,最終也要受到這個時期會計環境的規范和促進,所以我們要不斷的改變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使我們的會計與當前的社會相適應,隨著環境不斷改善,會計的各方面一定會共同進步,不斷進步,可以推動我們的會計思維、會計行為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