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
在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下,養老支付壓力日漸沉重,所以我國正在逐步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重點涵蓋社會基本養老、企業補充養老以及個人儲蓄養老等內容。我國實施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大大促進了基本養老保險的發展。而對于企業補充養老來說,在相關法律法規提出“企業年金”以后,企業年金市場得到了進一步開拓,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有78500個,參加職工約2500萬人,累積基金大約12000億元。為了進一步促進企業年金健康發展,國家財政通過稅收優惠形式提高企業和個人在企業年金計劃中的參與熱情,進而最大程度地滿足個人的養老目標需求,為我國企業年金市場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國際上,養老金替代率可以對養老金制度的保障程度進行測定,也可以將參保職工退休后的保障水平充分反映出來,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在一些國家的公共養老金中,對于低收入者來說,其養老金替代率較高,但是其養老金收入仍然與社會平均工資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僅僅對養老金替代率進行考察,很難將國家養老制度的保障水平反映出來。所以,本文利用“替代率”和“相對水平”兩種方法對企業年金對個人的保障水平進行度量,其中,“替代率”主要是指勞動者在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1]可以將勞動者退休前后生活的差距充分體現出來。而“相對水平”主要是指個人養老金與退休當年社會平均工資的比率,是退休后生活與大眾生活之間差距的充分體現。在此基礎上,又通過四個指標來對企業年金的保障水平進行測算,即總替代率、凈替代率、總相對水平以及凈相對水平等。具體公式為:
總替代率(GRR)=企業年金領取額/個人退休前一年總工資;
凈替代率(NRR)=企業年金領取額/個人退休前一年總工資;
總相對水平(GRL)=企業年金領取額/退休當年總社會平均工資;
凈相對水平(NRL)=企業年金領取額/退休當年總社會平均工資。
第一,個稅遞延政策實施前企業年金的保障水平。其中,M、a、r、l、wa、m、n、g、i、ie分別代表養老金計發系數、職工年齡、退休年齡、性別參數、職工某歲時的個人工資、企業年金個人繳費率、企業年金企業繳費率、工資增長率、投資收益率、所提取的管理費占企業年金基金的比例。
第二,個稅遞延政策實施后企業年金的保障水平。結合個稅遞延政策,企業年金個人繳費工資計稅基數是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如果個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超過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300%以上,不計個人繳費工資基數,進而為社保中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2]并按照國家規定的比例繳費。
其中,TBICn、wa、g分別代表職工n歲時個人繳費工資計稅基數、a歲時的社會平均工資、個人工資、工資增長率。
通過深入分析和對比企業年金在個稅遞延政策實施前后的保障水平情況,從結果看出,個稅遞延政策實施以后,企業年金的保障水平沒有實施前的水平高,但是有助于增加職工的凈收入,這對緩解老齡化現象、平衡養老金收支平衡壓力等具有極大的幫助。
深入分析我國企業年金改革的方向,基于參數敏感性分析,工資增長率、投資收益率、退休年齡、個人和企業繳納比例等,嚴重影響企業職工的年金保障水平。實施個稅遞延政策以后,要通過相關的方法來提高企業年金保障水平,比如增加投資收益率、延遲退休年齡以及提高繳費比例等。[3]其中,對于提高繳費比例,個稅遞延政策允許個人繳費部分暫時從個人的當期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并且對企業繳費部分有5%的稅收優惠政策。而對于提高投資收益率,已經確定了企業年金屬于長期資金,其中,重要的特點就是其具有較長的投資周期,還進一步拓寬了企業年金的投資渠道。
現階段,個稅遞延政策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企業年金保障水平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實施個稅遞延政策以后,可以借助提高投資收益率、延遲退休年齡以及提高繳費比例等提高企業年金保障水平,獲得企業職工高度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