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洪梅
山東的紡織服裝企業同全國一樣也經歷過輝煌,全省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4176戶,從業人員180萬人。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7萬億元,實現利稅1055億元,利潤673億元。近幾年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經過市場競爭的洗禮,生存下來的企業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山東紡織服裝產業門類齊全,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由1萬億元增長至1.3萬億元,綜合經濟指標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二位。“十二五”期間,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獲得國家級獎項總數占全國總數近四分之一。經過多年發展,在各領域涌現出一批標桿式企業。
山東省是主要的紡織工業大省,擁有印染、棉紡織、毛紡織、麻紡織、家用紡織品、針織品、服裝、化學纖維、紡織機械等子行業在內的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
隨著消費水平提高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山東省城鎮居民衣著消費額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戶均年消費達到2200元;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的實施,使得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優勢有較好的增長潛力;相關新興產業的發展,為紡織服裝行業開拓了更大的空間;大力鼓勵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也為服裝、家紡產品設計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目前,全省共有省級以上紡織服裝產業集群30個,其中國家級產業集群21個。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8個、山東省著名商標178個,以及大批國內外知名名牌。擁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88個,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4個。2012—2016年間,山東紡織業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數量占到全國1/8,獲得的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之光”獎項占全國總數近四分之一。
經過多年發展,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在各領域均涌現出一批標桿式企業。在2017年度中國印染企業 20 強中,山東印染企業占5名。魏橋創業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棉紡織企業;魯泰紡織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高檔色織面料生產商和世界頂級品牌襯衫制造商;即發是全國針織行業龍頭企業;如意集團整合全球資源,是全球產業鏈最完整的紡織服裝企業;希努爾男裝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技術裝備水平最高的男士正裝生產基地;孚日家紡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紡織品生產企業,其中毛巾系列產品的生產能力居全球第一位。
山東省紡織服裝產品出口遍及五大洲,出口市場按出口額排序依次為:日本、美國、歐盟、非洲、韓國、東盟、中國香港、澳大利亞,以上市場占全省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85%左右。內銷市場特別是紗、布等初加工產品,主要集中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帶。
雖然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優勢明顯,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比如說產業結構不合理,初加工比例較高,品牌建設能力不足;裝備技術水平低;產業用紡織品起步晚;專業化市場發展慢;綜合成本增長加快,傳統競爭優勢受到挑戰。
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結構以棉紡織初加工產品為主,多數產品處于價值鏈中低端,最終產品比例不高,高附加值特別是掌握核心技術、有定價權的產品較少,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占比較低。有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數量少,世界聞名的品牌更是少之又少,我省大部分工作還是以貼牌加工為主。
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由于技術低下,我國紡織業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勞動力進行生產,而發達國家,則是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裝備技術落后直接影響了紡織服裝業的發展[2]。山東省棉紡行業除大型龍頭企業裝備水平較為先進外,中小微棉紡企業裝備相對落后,有些還停留在半自動甚至是手動的裝備水平。染整行業裝備技術水平的差距更大,工藝設備、物流設備、生產流程中央數控化三大關鍵技術亟待突破,先進的印染裝備受發達國家壟斷,極大地制約了染整行業的發展。多年來,山東省印染能力明顯不足,與織造能力極不匹配,成為制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瓶頸。
產業用紡織品作為新能源、航空航天、環境保護、醫療衛生、交通運輸、土工建筑、安全防護等領域不可缺少的基礎材料,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是未來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2000年,全國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總量只有173.8萬噸,2010年已達到821.8萬噸,預計2020年將突破1800萬噸。目前,山東省產業用紡織品僅在陵縣形成一定土工用紡織品規模,其他零散分布于個別市地,發展速度較慢。
與珠三角和長三角先進省市相比,山東省紡織服裝市場功能不全,檔次低。部分市場如濟南濼口、淄川服裝城、臨沂綜合性服裝市場、青島即墨服裝市場,雖然起步很早,但發展速度不快,輻射帶動作用不強。省內專業市場多為中轉型二三級批發市場,知名度不高,無法與粵浙蘇等大型批發市場相比。
一方面是原料成本高。國家對進口棉花實行配額管理,國內棉花價格持續高于進口棉,削弱了棉紡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產品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國際貿易摩擦增多。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我國的貿易保護和技術壁壘明顯增多,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受到影響。此外還存在融資難、融資成本高、人力資源緊張等問題。紡織服裝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普遍存在用工短缺,專業的復合型管理人才缺乏,而且很多企業以家族式管理為主[3],沒有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管理團隊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企業競爭力不強[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2017年9月5日)中就提出要鞏固紡織服裝鞋帽等傳統產業的優勢地位。2018年1月《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通過,標志著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正式成為國家戰略,山東省將在全國新舊動能轉換中先行先試、提供示范。借著建設試驗區、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機遇,加快推動山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從紡織服裝大省向紡織服裝強省的跨越發展。首先要著力推動智能化制造,提升硬件水平,建設信息化生產示范線。其次要針對行業特點,研究開發適合紡織服裝行業需求的軟件和輔助系統。同時,要大力提升多方位科技創新能力,重視中小企業的協同發展,著力培養和建設專業的人才隊伍,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電商平臺等各類新興工具與手段,擴展線上線下各類銷售經營渠道。此外,要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加強品牌建設,提高自主品牌發展水平。
提升生產關鍵環節和工序連接智能化水平,開發應用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自動裝備,擴大吊掛系統的應用,應用RFID技術,建立生產管理、質量管控、倉儲物流、分揀配送等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系統,從根本上解決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及成本控制等問題。建設數字化生產示范線,通過生產過程的自動化、連續化和智能化,實現生產、倉儲和電子商務的集成,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紡織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提倡校企合作,對接產品工藝技術攻關項目。開發和應用適合紡織服裝行業特點的應用系統和軟件,促進紡織行業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物流配送、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的信息化建設,推動整個產業的改造提升。采取多種創新模式,提升生產工藝與制造技術水平。打造一支有創意、高水平的設計師隊伍,實現從模仿設計向自主原創設計、從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競爭、從微笑曲線低端向兩端延伸轉變。推動自主品牌培育計劃,提升品牌發展水平。
近來出現的“機器換人”熱潮,解決了人工成本增長的問題,其出發點就是提高生產環節的自動化,以機器替代傳統的人工操作。2017年,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多項行業關鍵技術取得進步并得到推廣,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廣泛應用。創新驅動在行業的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起到的帶動作用愈發明顯。提升高新技術纖維、高端紡織裝備、信息化技術、設計創意、品牌營銷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整合科技創新資源、聚集技術創新要素,打造貫穿全產業鏈的新興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服務平臺,實現設計研發、生產制造與終端消費的緊密銜接。重視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完善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體系,構建中小企業創新服務平臺,幫助中小企業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困難和創新問題,推動其健康發展。
通過聯盟整合相關資源,突破紡織服裝領域的共性關鍵技術瓶頸;實現技術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分工,促進研發、生產、應用的合理銜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發揮協會作用,開展科技創新、應用示范、人才培訓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定期舉辦專項活動。緊密圍繞企業人才需求,加大高端人才引進與適用人才培養相結合,為行業發展提供創新型人才支持。鼓勵開展紡織技術比武、練兵競賽活動,提升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能力。
“互聯網+紡織”將是改變紡織行業現狀的一大創舉。在2016中國服裝論壇·杭州峰會上“世界互聯網教父”凱文·凱利預言了互聯網紡織的未來,他從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分享、流動等介紹了未來10年、20年的互聯網紡織大趨勢。電子商務帶給紡織行業的除了交易流程更加便捷,更多的是突破了地域限制,將全國各地面料和服裝廠聯合在一起,解決了賣布難和找布煩的問題。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科技、電商平臺、移動互聯等多種新興手段,擴展線上線下各類渠道,發展跨境業務,培育新型業態,實現市場的新突破,提升山東紡織服裝產品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
以龍頭企業為標桿,借鑒生產經驗。政府部門要發揮好協調配合作用,全程跟進服務,幫助小微企業對標學習,提升自身創新管理能力。淄博市質監局充分發揮質量管理、標準化、計量、檢驗檢測等職能優勢,實施企業生產加工全過程的質量提升跟蹤服務,大力總結推廣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垂直生產的全產業鏈質量管理新模式,即從棉花育種、種植、采摘、加工到紡紗、漂染、織布、整理、制衣生產直至品牌營銷的完整產業鏈,實現了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質量、品牌和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集成,形成了政府熱情服務與企業優質發展的良性互動,有力促進了小微企業供給質量提升,推動市場競爭從“價格競爭”“資源競爭”向“質量競爭”“管理競爭”轉變,用質量優勢對沖成本上升劣勢。
盡管山東省紡織服裝企業目前生產經營狀況良好,但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我省應借助“互聯網+”,推進紡織服裝智能制造、結構優化、市場開拓、品牌發展、創新提升,打造科技、時尚、綠色的紡織服裝產業。
[1] 許紹李等.市場營銷學[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衛小鵑.紡織服裝行業的現狀及分析[J].山東紡織經濟,2013(12):9-10.
[3] 佳慧,袁杰.中國服裝品牌的起承轉合[J].中國服飾,2009(1):6-8.
[4] 薛丹,路世昌.我國紡織業出口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