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孫思

城市空間里的架空“蜘蛛網”,不僅有礙觀瞻,而且存在安全隱患。埋藏地下的各類管線,各自為政,一旦出現問題,“開膛破肚”似的修補措施,亦飽受大眾詬病……
所謂城市地下管道綜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打造出特定的隧道空間,集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類工程管線于一體,設以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以及監測系統,最終實現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及統一管理,是保障城市順暢運行的“生命線”。
綜合管廊建設對于城市“馬路拉鏈”及“空中蛛網”改造、黑臭水體整治、城市雨污分流等均能發揮出良好的治理效果,或可與其他市政設施一起,共同列入城市發展亟待補齊的“短板”范疇,助力攻克“重建設輕管理”、“重地上輕地下”城市管理沉疴。
多年以來,各地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力促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方式、運營模式及管理體制適地性革新,成效斐然……
從規劃、建設到運營,綜合管廊率先實現“有章可循”。
北京市計劃于年內編制完成綜合管廊相關標準5套,實現對管廊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營管理統一標準,統一管理。
事實上,北京市早在1958年就已完成天安門廣場下1000多米綜合管廊的敷設工作,隨后多年先后建成長安街、中關村西區、未來科學城、通州運河核心區等綜合管廊。近年來,該市又開工建設石景山保險產業園、北京城市副中心、世園會園區等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全市或將迎來地下綜合管廊密集建設期,預計到2020年,該市將結合城市道路、軌道交通和城市新區建設,完成地下綜合管廊150公里至200公里的敷設,且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冬奧會、世園會等重大項目建設中將優先規劃建設綜合管廊。
不難看出,綜合管廊在北京正逐年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然而遺憾的是,相關工程的標準卻一直處于缺位狀態,遲遲未能出臺,而在廣泛的工程實踐中,一些單位常常親自操刀,制定項目標準,由此出現不能兼容甚至“相互打架”的情況亦不難想象。
2017年11月,北京市研究了《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據文件精神,綜合管廊建設將按照“三隨一結合”原則推進,即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同步建設,隨新建城市道路、建成區道路改造建設,隨軌道交通因地制宜建設,結合架空線入地等項目推動纜線管廊建設的開展。
2018年5月,該市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標準體系建設專題研討會,就5部綜合管廊工程標準規范進行了集中匯報和專題討論,其中,工程標準體系共含5套相關規范:即《城市綜合管廊工程設計規范》《城市綜合管廊運行維護規范》《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施工及質量驗收規范》《城市綜合管廊工程資料管理規范》以及《城市綜合管廊監控與報警設備安裝工程施工規范》。截至目前,前兩個標準已經制定完成,后三個標準預計將于年底前完成。
自7月1日起,5部標準陸續出臺實施,輻射京津冀地區,亦為天津和河北的綜合管廊建設提供重要參考。
投融資模式創新,綜合管廊績效連續兩年全國第一。
作為利國利民、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廈門市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建設工作。2015年,在財政部、住建部組織的競爭性評審中,該市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首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2016年及2017年,該市亦憑借其優異成效,在住建部、財政部組織的相關試點績效評價中,連續兩年位居試點城市第一。
201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2018年民生基礎設施補短板實施方案》提出,將在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方面完成廈門、平潭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建設。推動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新建道路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結合地鐵建設、河道治理、道路整治、舊城更新等,逐步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全省力爭建成30公里。
廈門市將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城市空間發展規劃、防洪排澇規劃、海綿城市規劃、地下空間規劃、軌道交通規劃等統籌銜接,多規合一,建立起統一的地下空間規劃體系,使城市建設的整體效益得到大大提升。同時,在試點工作中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為全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樹立標桿,形成了“規劃有統籌、建設有標準、管理有制度、資金有來源、運營有保障”的特色,為全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提供經驗。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廈門市財政部門也持續加大建設及運營維護資金保障力度,完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除用好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外,還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同時,通過投融資模式創新,積極引入和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多渠道推動綜合管廊建設。

截至目前,廈門已建成湖邊水庫、集美新城、翔安南部新城等片區綜合管廊,投入運營的干線、支線綜合管廊達43.8公里,纜線管廊113.76公里,納入各類市政管線總長超過600公里。根據《廈門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至2035年,廈門市將建設干線、支線綜合管廊超過340公里。

領先落實國家政策,為同類建設提供成功范例。
言及珠海的綜合管廊項目,橫琴新區綜合管廊工程始終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存在。
該項目沿環島北路等城市主干道呈“日”字型敷設于市政綠化帶下方,可劃分為一倉室、二倉室及三倉室三種類型,基本覆蓋全區可建設的各大區域。在其內部,敷設有包括水管、通信管、真空垃圾管等在內的各種管線,并為城市發展預留出了部分其他管線的敷設空間。為加強監管,橫琴綜合管廊還在港澳大道北側設有總監控中心,在環島北路和橫琴大道各設一座分站。該項目依照防水鋼筋混凝土設計,可抵抗7級地震,并具備自動排水、空氣質量監測、自動報警等多項功能,總投資約20億元。
在管理運營方面,一方面管線入廊有序,管理建制及時。首先,由橫琴新區管委員會牽頭,管理養護單位具體負責,按照原有的設計安排對綜合管廊內的各個倉室、管線排管、設備間、出倉口位置等進行合理分配,并協調各管線單位按時進入管廊。目前,給水、電力、通信等管線和監控管線已入溝并投入使用。其次,橫琴新區管委會提前制定并印發《橫琴新區綜合管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凡規劃建設綜合管廊的城市道路,任何單位及部門不得另行開挖道路敷設管線,所有管線必須統一入駐綜合管廊,并交納使用費。再次,明確了一次性入廊費用及與日常管理維護費用相結合的綜合管廊有償使用收費機制,保證了管廊管理維護的資金來源,并將這一市政項目成功轉變成了具有永續經營價值的政府資產。
另一方面亦強調智能化管理,企業化運營。一是橫琴新區管理委會委托專業的物業管理公司負責綜合管廊的運營、管理和維護工作。橫琴新區綜合管廊設立計算機監控系統,通過總監控中心接收全區綜合管廊的相關數據信號并處理,同時還設有背投式大型顯示屏,可以在此看到全區管廊的實時全貌。二是與住建部聯合編寫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運營維護指南(試行)》,提高了各專業管線日常管理和維護的集約化水平,同時降低了養護成本。
橫琴新區綜合管廊項目的建設領先性地落實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27號)》,為我國城市建設及城市改造穩步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提供了成功范例。
借鑒經驗規劃好管廊,暢通城市地下“血脈”。
2014年以來,云南省保山市通過學習考察、反復論證、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決定對中心城市正在建設的3條城市主干道路規劃配建地下綜合管廊,集約、高效、有序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減少城市地下管線建設重復投資,避免反復開挖城市主要道路和影響群眾生活。
2016年5月,該市通過競爭性評審成為全國第二批15個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之一。根據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實施方案,2016至2018年保山中心城市計劃建設干、支線綜合管廊19條,共計86.23千米,計劃投資64.15億元。
通過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和項目方案設計,保山市有機銜接了電力、供給排水、燃氣、通信等專業規劃,統籌了管線規劃及建設時序,形成了城市綜合規劃體系,實現了各類管線的“多規合一”。一改因城市地下管線由各管線單位自行規劃、設計及建設,致使市政道路及管線之間互相缺乏統籌、難以銜接、相互干擾的沉疴,通過綜合管廊的建設,保山市不僅完成了相關規劃的統籌引領,還一舉革新了地下管線的規劃體制。
在綜合管廊規劃建設中,該市創新運用“共同溝”的建設理念,改變了地下管線的直埋方式,實現了各種管線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入廊、統一運營維護管理,“集中安置”、安全運營,由此“馬路拉鏈”、“空中蛛網”等頑疾得到了有效改善。尤值一提的是,城市燃氣管線、污水管線在綜合管廊內單獨設倉,改變了以往燃氣管道不能入廊的傳統思維,實現了燃氣管道及其他管線的運營安全、維修便捷及管理高效。
截至2018年9月末,保山市中心城區共有永昌路、保岫東路、青堡路等10條管廊工程實現管線入廊,累計入廊各類管線達298.1千米,并有1座監控中心已正式投入運營。不遠的將來,城市里“拉鏈式”開挖的現象和“蜘蛛網”線纜將成為保山人永遠的回憶。
以創新的理念破題,以創新的思路解題。
2015年初,作為國家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省,吉林省既已全面啟動管廊建設工作。作為吉林省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最早、進度最快的城市,四平市自此探索出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模式。
首先,為保證管廊項目順利推進,四平成立了市長任組長,5位副市長和1位省政府參事任副組長,29個市直部門及相關管線單位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組建高規格專家技術委員會,全力提供技術支持;實行市級領導周調度,行政主管部門、管廊公司和項目管理公司日巡查,政府例會隨時研究制度,保證了項目快速高質量推進。本著邊建設、邊摸索、邊規范的原則,陸續制定出臺了《四平市地下綜合管廊PPP項目實施方案》《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實施細則(試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績效考核管理辦法》《管廊監督和協調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管廊項目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和政策支撐。
其次,為了提高建設規劃標準,四平堅持管廊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三城共建”,統籌各方面優質資源,實現共建共享。按照“政府推動、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思路,注重“五個結合”,即綜合管廊建設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結合、理念與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施工與市政道路建設相結合、設計與入廊管線單位需求相結合、融資與吸引社會資本相結合。同時,在規劃中對中水管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電纜進行了充分預留,為城市未來發展打牢基礎。
再次,該市還制定了“先外圍、后中心,先骨架、后支線”的規劃設計層序。以技術規范為依托,高標準完成規劃設計,用規劃引領建設。通過多次征求入廊管線單位意見,經過專家反復論證,編制完成了《四平市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2015-2018年)和《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規劃(2015-2030年)》。
此外,作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四平市運用城市多維地理信息系統,全面梳理中心城區及開發區的地下給排水、供熱、燃氣等各種管線及零標高以上建筑物,通過系統進行多維建模輔助設計,使得規劃設計、管理、編制和審批更加科學、直觀。四平還建立了《城市部件數據庫》和《城市管理標準地理編碼數據庫》,構成了一個工作流程清晰、組織嚴密、指揮高效的城市綜合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