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強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技術部,山西 陽泉 045000)
回采工作面端頭作業的特點是多工種交叉作業,設備相對集中,作業空間狹窄,地質環境差,各工序銜接非常緊湊。在割煤、裝煤、運輸、移架、推溜、放煤、支護等各個環節中,其他幾個工種均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只有兩端頭的支護工作仍以人工操作為主,尤其是回柱、移柱、再支護過程,不僅用人多,并且勞動強度非常大,由于作業空間狹小,經常出現碰手、碰腳的情況,極不利于安全生產。回采工作面端頭支護作業成為了制約工作面推進速度、增加產量的瓶頸,成為了安全保障程度最低的薄弱環節。因此,端頭支護實現機械化作業勢在必行。陽煤一礦在81301工作面端頭使用了一套機械化單體液壓支護倒移裝置,既解決了超前范圍內單體液壓支護人工倒移的問題,同時兼顧小型物料運輸、起底擴幫后的煤矸運輸,效果非常明顯,值得推廣使用。
一礦81301工作面位于十三采區東翼南部,西部為十三采區東副巷,北部為本采區81303工作面,東部為十三采區東部邊界線,南部為S8301工作面、S8302工作面,西部上方為北頭嘴井十九采區71902、71904回采工作面采空區。
該工作面位于669水平,地面標高1140.0~1230.0m,工作面標高603.0~670.2m,走向長度1566m,傾斜長度216.5m,面積338705m2,煤層厚度6.60~8.20m,平均6.95m,煤層傾角1~16°,平均8°,穩定煤層。工業儲量322.4472萬t,可采儲量280.53萬t,服務年限489.4天,約16.3個月。
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采煤法,后退式開采;綜合機械化放頂煤一次采全高采煤方式;雙滾筒采煤和落煤、裝煤,液壓支架維護頂板和放頂煤,前后兩部工作溜運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1)采煤工藝
工作面采用綜合機械化低位放頂煤采煤工藝,工作面每割一刀煤放一部頂煤,實行“一采一放,追機放頂煤”的作業方式。
(2)循環方式與生產能力
淺截深多刀循環方式,截深為0.8m,刀數為四刀。即兩個生產班,每班割煤兩刀,放頂煤兩排,檢修班進行一次設備檢修。該工作面采長L=216.5m,日循環進度S=3.2m,純煤層厚度h=6.80m,煤層容重γ=1.40t/m3,工作面回采率c=87%,日循環生產能力約為5738t。
(1)工作面兩巷超前支護設計
工作面在回采時,不破壞進、回風巷原有的金屬網、錨索聯合支護,只是在工作面超前動壓影響區范圍內進行加強支護,以控制頂、幫,保證工作面正常生產。進風超前支護距離為20m,回風超前20m加強支護。
(2)端頭支護設計
為滿足工作面前后部刮板輸送機與轉載機搭接及運料、行人等要求和安全通道需要,工作面上端頭采用兩組、下端頭采用三組ZFG6400--17/30H型過渡支架,實現向工作面普通架過渡支護。兩溜中間支設單體柱,機頭為4排,每排4根,排距為0.8m;機尾為4排,每排5根,排距為0.8m。機頭支設過后部溜機頭抬棚,機尾支設過工作溜機尾抬棚,機頭對面煤幫與轉載溜間距離大時,可以在機頭對面加設一趟抬棚梁;抬棚梁為5.6m木梁時,支設兩趟,一梁不少于四柱;抬棚梁為“π”型梁時,支設不少于三趟,抬棚梁交錯布置,交錯距對半,一梁不少于三柱。靠近電機、減速器、機頭(尾)殼等設備的單體柱,要離開設備0.1m支設。
根據81301工作面的實際情況,機械化倒移裝置決定安裝在工作面的回風巷試用。
由于工作面及上、下兩巷頂板壓力比預計壓力大,部分巷道出現底鼓、頂板下沉、兩幫向中間擠壓等現象,造成回風巷斷面收縮與嚴重變形,最小的地方只能容一個人彎腰通過,給安裝移柱裝置帶來巨大影響,甚至無法安裝。因此,必須重新整修巷道,擴大巷道斷面。為此需要將巷道擴幫后煤、矸石等物料運送到超前支柱以外的礦車里。按照常規的方法,只能通過人工運輸起底、擴幫產生的物料,工人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決定借助倒移裝置實現物料的運輸,同時將需要的小型材料、配件等通過倒移裝置運輸到擴幫地點,實現里外的雙向運輸。
(1)地面試驗基本概況
工作面端頭機械化倒移裝置于2016年10月20日至10月30日在陽泉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礦機修車間進行了地面安裝調試。
(2)地面試驗的目的
地面試驗的目的主要是驗證系統是否滿足設計要求,不需要把整個系統組裝起來,只需要懸掛部分鋼梁就可以觀察系統的運行狀態。
(3)試驗前準備工作
機械化倒移裝置是安裝在井下工作面順槽,懸吊位置是利用頂板錨桿,由于地面懸吊條件不具備,所以制作了門型框架作為懸吊倒移裝置的結構件。

圖1 門型支架 (單位:mm)
(4)液壓泵站調試
工作面端頭機械化倒移裝置設計中利用液壓絞車牽引下滑車移動,利用液壓油缸牽引鋼梁移動,由液壓泵站為液壓絞車和油缸提供液壓油。
(5)空載運轉試驗
當所有的準備工作完成后,啟動液壓泵站,操作控制液壓絞車的三位四通換向閥,實現絞車正、反轉運轉,絞車運轉帶動鋼絲繩運動,在鋼絲繩牽引力的作用下,下滑車在道軌上實現前、后運動。
空運轉結果表明,下滑車沿鋼梁軌道運動無卡滯現象;鋼梁沿上滑車運動靈活,系統運轉良好。
(6)半載運轉試驗
當空載運轉正常后,在下滑車上加掛重物約250kg進行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在半載負荷情況下,液壓絞車轉動正常、控制靈活,下滑車前后運動、運轉正常,系統穩定可靠。
(7)滿載運轉試驗
將懸吊重物更換成液壓支架主油缸,重量大約500kg,通過對懸吊重物進行前進、后退運輸,各運動部件轉動靈活,無卡阻現象,觀察鋼絲繩與繩輪之間的摩擦,未發現滑動現象,滿載試驗取得成功。
通過在地面完成的空載和重載試驗,工作面機械化倒移裝置設計合理,結構緊湊,參數選取正確,能夠滿足生產需要;整套系統運轉靈活、制動可靠、操作簡便,可以安裝在井下工作面端頭用于搬運單體支柱和運送材料、備件。

圖2 地面安裝示意圖
(1)工作面基本概況
81301 工作面回風巷支護形式為全錨支護,斷面為矩形,毛高3.0m,凈高2.9m,毛寬4.2m,凈寬4.0m,荒斷面面積12.6m2,凈斷面面積11.6m2,最大傾角16°。
工作面在回采時,不破壞進、回風巷原有的金屬網、錨索聯合支護,只是在工作面超前動壓影響區范圍內進行加強支護,以控制頂、幫,保證工作面正常生產。回風超前20m加強支護,超前支護采用單體支柱,型號為DW31.5-250/100X,最大高度3500mm,最小高度1500mm,單柱重量80kg。
由于81301工作面回風巷礦壓很大,頂板下沉、兩幫擠向中間、底鼓等現象嚴重,通風阻力大,行人困難,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無法保障正常的安全生產,因此,決定對該回風巷進行擴幫整修,由于軌道已經拆除,巷道整修所需材料(錨桿、工字鋼等)無法利用機械設備運輸,擴幫后的煤炭、矸石無法運出,只能依靠人工搬運、拖拉完成,工人勞動強度大,效率低。
在這種情況下,決定利用機械化倒移裝置向里運送材料,向外運送整修巷道的煤炭,待巷道整修之后,再根據情況將移柱裝置安裝到順槽搬運單體支柱。
(2)井下安裝調試
2016年11月初該裝置運抵81301工作面回風巷,整個系統于2017年1月20日安裝完成,由于工作面調整和回風巷擴幫工作的實施,回撤的單體柱放置在距機頭、機尾30m以外的巷幫。因此,倒移裝置只需要安裝30m。
(3)試驗應用
安裝調試完成后主要用于回風巷部分設備材料、擴幫煤、矸石的運輸任務,運輸距離20m,一次運輸一筐,擴幫完成后,用于運輸工作面回撤的單體支柱。
該系統自2017年1月20日開始應用,至7月20日試驗了6個月,前期主要用于搬運材料和運輸煤炭、矸石,后期用于單體支柱的運輸工作。
倒移裝置在井下應用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機械化倒移裝置在一礦81301工作面運行情況一覽表
經過十三采區81301回采工作面回風巷道擴幫整修與搬運單體支柱,機械化倒移裝置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在這半年的工作時間里,共搬運單體支柱約1700根次,單根重量70kg,計143t;搬運設備、備件、材料約33t;運輸煤炭、矸石40多t,極大地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保證了安全生產。
通過六個多月的運行,機械化倒移裝置在工作面端頭操作簡便、性能穩定、運行可靠,工作面順槽最大坡度為16°,平均8°,屬于緩傾斜煤層,該裝置能夠適應巷道頂板的起伏變化,滿足了變坡點平穩運行的要求。運載重量500kg左右,最大達到630kg,保護裝置齊全,制動系統靈活,并且隨著工作面的推進,采取油缸拖動的方法使得倒移裝置整體移動。
該裝置性能指標及運行參數符合設計要求,滿足了礦井安全生產的需要,實現了回采工作面端頭小型物料、起底擴幫煤矸、單體液壓支柱的機械化快速搬移,提高了功效,具有推廣應用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