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離退休干部人數已近2000萬。無論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堅守,還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姿態,很多領導干部為“退而不休”做了完美的注腳。但也有少數人把“發揮余熱”變成“利用余威”,大搞權力尋租,不僅晚節不保,還嚴重污染了政治生態。
浙江省政協原副主席斯鑫良退休后四處插手地方事務,深圳市政府辦公廳原巡視員湯耀治在返聘期進行權色、錢色交易,中央對外聯絡部四局原局長曹白雋“退休后違規從事與原任職務管轄業務相關的營利性活動”……在這些案例中,無論是通過信息交換從企業“撈金”,還是“遞條子”“打招呼”干預權力行使,無論是在社會團體“掛職喝茶”、在書畫協會“默認雅賄”,還是做“紅頂中介”拿政府的“鞭子”、收企業的票子,退休腐敗的種種“變體”,令人警醒。
一個巴掌拍不響,本質原因還是退休領導干部松了心中廉潔清正的“弦”:有的不愿做“平頭百姓”,出任虛職也要將其變成權力“自留地”;有的覬覦從未降臨的富貴,被花天酒地、醉生夢死迷住雙眼;有的僥幸心態仍在作祟,“退休腐”實際上是“在職腐”的延續。認識偏差也好,思想變質也罷,歸根結底還是拎不清權與利、公與私的界限。
退休不是為所欲為的“隱身衣”,更不會成為監管的“空窗期”,“一朝腐敗,終身追責”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黨紀國法決不會對退休干部“睜一眼閉一眼”。
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鞏固壓倒性態勢、奪取壓倒性勝利的決心必須堅如磐石。既要給在職干部的權力“加上鎖”,也要把“退而不休”的權力“關進籠”。惟其如此,才能讓少數深陷“名利場”“官商圈”的退休領導干部無處進行“余威公關”,無法實現“余威變現”。(石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