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旬老人“惜水如命”路邊收集雨水澆灌植物
4月21日上午,鄭州一位七旬老人蹲在路邊用塑料袋收集路邊的積水。接著老人推著一輛手推車,將裝滿水的塑料桶運到不遠處的立交橋下,將水一桶桶倒進綠化帶里灌溉花木。經詢問得知,老人姓王,今年七十二歲了。老人說自己老家是甘肅的,那里一年到頭都缺水,就連吃的水都是平時收集的雨水,他從小就養成了“惜水如命”的習慣。在一次散步時,他發現立交橋下栽種著好多植物,可由于上面有立交橋遮擋,雨水根本淋不到橋下綠化帶里。王老干脆自制了一輛手推車,每逢雨后,他就來收集街頭積水,然后一車車去橋下灌溉。(來源:視覺中國)
抗日戰場生死之交老兵72年后重逢聲淚俱下
4月14日,在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敬老院內,兩位年過九旬、抗日戰場生死之交的戰友72年后首次重逢,他們緊緊握住對方的手,聲淚俱下,訴說久別后的重逢,現場令人感動不已。兩位老人是新四軍第五師的戰友,1946年6月中原突圍時,兩位戰友戰場分別,從此失去了聯系。“德興!德興……是你嗎?”“書耀、書耀,是我……”在兩雙滄桑的手緊握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淚水奪眶而出。(來源:騰訊新聞 李希平/攝)
江西老人上交壽棺500口壽棺回爐焚燒發電
4月15日,江西省鄱陽縣村民自愿上交近500口壽棺,在群眾的監督下集中銷毀,并送往當地一生物質能火力發電廠回爐焚燒發電。據了解,這是江西省鄱陽縣在深入推進綠色殯葬改革中舉行的一次現場宣揚火葬公墓活動,旨在鼓勵廣大群眾在對待殯葬改革中做到“厚養薄葬、喪事簡辦、綠色殯葬”。在鼓勵引導群眾采取樹葬等節地生態方式處理骨灰方面,江西要求各市縣支持建設骨灰墻、廊、堂等骨灰存放設施及不保留骨灰者統一紀念設施。規定稱,對落實上述內容較好的殯葬服務單位或個人給予獎補。(來源:中新網 卓忠偉/攝)
兩件圓明園流散文物由民盟中央啟程“回家”
4月19日,兩件圓明園流散文物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和嘉慶御筆“稱松巖”詩刻石從位于北京東廠胡同的民盟中央翠園啟程“回家”。據介紹,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曾安放在圓明園澤蘭堂翠交軒前的石室洞門上,而嘉慶御筆“稱松巖”詩刻石曾安放在圓明園的如園。兩件文物現所在的翠園位于翠花胡同內太平胡同一古宅。該宅始建于明代,清代曾為王府,1949年3月5日民盟總部從香港遷至此后便成為民盟中央所在地。此次,雙方經接洽協商后再度達成一致,并最終促成了兩件流散石刻文物的回歸。(來源:中新網 崔楠/攝)
最好的孝順就是陪伴
52歲的蔡玉俊以送貨謀生,母親92歲,患阿爾茨海默癥。因不放心母親_人在家,蔡玉俊將電動車后座加寬,用兩根麻繩將母親與自己系在一起,自己去哪送貨,就把母親帶到哪。蔡玉俊和母親24小時形影不離,他一手牽著母親,一手拉著貨物,哪怕電梯里也和母親手拉著手,他說:“母親一輩子為家里操勞,照顧好她是我的責任。”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