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江懷 王天益

勇者無懼,智者無憂,仁者無敵。空軍“金頭盔”比武已經舉辦了七屆。經過多年的比武實踐,廣大的參賽飛行員用實際行動證明:安全是打出來的,勝利是拼出來的。
生死關vs輸贏關 狹路相逢勇者勝
要想打敗對手,先要闖過輸贏關,還是先要闖過生死關?
有這樣一個在“金頭盔”比武中廣為流傳的故事。
特級飛行員周玉川三次參加“金頭盔”比武,三次都鎩羽而歸。問他為何參賽這么“孜孜不倦”,周玉川的回答很簡單卻很意味深長:為了徹底搞清楚自己在對抗中的“死”法。
賽場上的輸贏為何成為周玉川的“過眼煙云”。他解釋說,沒能奪得“金頭盔”當然是一個遺憾,但比輸贏更重要的是,通過比武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頂“金頭盔”。
在競賽比武中,周玉川與對手曾在空中飛出了最為驚心動魄的纏斗。你拼命咬住我,我拼命地擺脫再咬住你,誰都想去創造尾后六點鐘的獵殺機會。雖然比武有300米安全球體的規則,但他們竟然在空中好幾次接近這個安全球體,纏斗了五個來回。這次纏斗雖然沒有得分,但周玉川覺得自己贏得了最為寶貴的膽氣,也為后來的比武殺出了一條血路。
巧實力vs笨功夫 把偶然練成必然
蔣佳冀連續三次奪得“金頭盔”,無疑是一個很難逾越的紀錄。
很多人想知道,蔣佳冀三奪“金頭盔”的訣竅。而蔣佳冀坦言,訓練中要敢于想人所未想、練人所未練,再加上一點運氣。能夠在自由空戰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快”,奪魁自然水到渠成。如果把蔣佳冀奪魁的經驗劃歸為“巧實力”樣本的話,在“金頭盔”比武中還有一種“苦功夫”的奪魁樣本。
被空軍授予“矢志打贏先鋒飛行員”榮譽稱號的王立,是一個奪得“金頭盔”和“金飛鏢”的雙料冠軍。東部戰區空軍訓練處處長陳權龍,這位曾在2015年奪得“金頭盔”的飛行員,對王立的“苦練”也是感同身受。聰明的飛行員都會下笨功夫,能在“金頭盔”比武中技壓群雄的,都是既能苦練、又會巧練的飛行員。
利劍vs劍法 所有秘訣都公開
沒有一個王牌的團隊,就不能產生王牌的飛行員。
現任北部戰區空軍某旅旅長的許利強,一次不落參加了7次“金頭盔”比武,兩次奪得“金頭盔”。如此經歷和榮耀,全空軍少見。
相比這些,7年的“金頭盔”征戰路上,許利強對另一些成果更為看重:在空軍某師任職期間,他參與總結出了地面協同準備1小時、空中對抗1小時、檢討評估4小時的“114”空戰訓練法,在這一訓練法的牽引下,團隊里年輕的“金頭盔”不斷涌現;擔任旅長后,他帶頭探索對抗空戰訓練推進路徑,在去年的“金頭盔”比武中,摘得象征空軍三代機團體最高榮譽的“天鷹杯”。
賽場上沒有常勝將軍。一個團隊保持的勝率應該會比一個飛行員保持得更長久。非要列舉一個常勝因素的話,“團隊意識”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許多“金頭盔”獲得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腦子好使。與他們溝通交流,很容易就讓你明白“金頭盔”獲得者不是吃素的。
站在思想的高度審視自由空戰,你不難發現,所謂的王牌飛行員,都是深度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走在別人前面的人。
很多時候,戰機已經歸巢,可這些王牌飛行員們的思維一刻也沒有停止運轉。對他們來說,貼近實戰已經不是什么問題,他們面臨的問題,或者說他們的追求是如何在貼近實戰的過程中,更加貼近制勝機理。
7年,N場自由空戰,無不在坐實這么一個制勝法則:創新是比武奪魁的秘訣,制勝機理則是未來戰場取勝的秘方。(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