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印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強調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由來已久。
“黨領導一切”這個概念在我們黨內最早于抗日戰爭時期出現。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時期。為應對殘酷的戰爭環境,同時也為了克服這一時期黨內出現的山頭主義和分散主義傾向,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統一領導根據地內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項工作。為此,中共中央在1942年9月1日通過《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其中明確規定,黨是無產階級先鋒隊和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黨是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民眾團體”。根據地領導的統一與一元化,應當表現在每個根據地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一切的黨的委員會。這是關于“黨領導一切”的規定,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出現。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進一步闡發“黨領導一切”的思想。1954年9月15日,他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式講話中明確指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30日,
毛澤東同志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
議上強調,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黨要領導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軍隊和政府。上世紀70年代,毛澤東同志重申:“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p>
當然,毛澤東同志同時認為,所謂“黨領導一切”并不等于包攬一切。領導一切是指大政方針的領導,而不是具體事務上的大包大攬。對于這一問題,周恩來同志也有過精辟論述。他說:“必須肯定,黨應該領導一切,黨能夠領導一切。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領導一切?什么是一切?”“我們所說的一切是說黨要管大政方針、政策、計劃,是說黨對各部門都可以領導,不是說一切事情都要黨去管。至于具體業務,黨不要干涉。”
在戰爭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及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政治環境下,黨實行對一切工作的統一領導,為集中資源奪取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
鑒于相關經驗教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要求“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之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黨的十二大對“黨的領導”作出限定:“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
這一時期,鄧小平同志多次在講話中指出黨的一元化領導實施過程中的弊端:“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于幾個書記,特別是集中于第一書記,什么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被谶@種判斷,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設想:“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但必須明確的是,“改善黨的領導”并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紀律。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指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堅持黨的領導。要不斷地改善領導,才能加強領導。
隨著執政環境和黨內形勢的新變化,2000年1月,江澤民同志在中紀委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再次重申了“工農兵學商,黨是領導一切的”的思想。他強調,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核心力量。當今中國的事情辦得怎么樣,關鍵取決于我們黨,取決于黨的思想、作風、紀律、組織狀況和戰斗能力、領導水平。
歷史反復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本點,是中國社會穩定的最大壓艙石,絕對不能有絲毫動搖。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并將其置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第一條。同時,明確要求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可以說,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成功、走向勝利的根本政治保證。(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