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梅
摘 要:契丹族從北魏見于史籍到其消亡,在人類歷史舞臺上活躍了1000余年,并以其輝煌業績彪炳于史冊。然而今天中國的56個民族中,已無契丹族。這個民族去了哪里?她的后裔又在何方?正引起今人不斷的關注和探尋。
關鍵詞:契丹族;金代;蒙元;后裔
契丹族這個銳意進取、驍勇善戰的民族,在中國北方草原上締造了200余年的帝國霸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契丹遼文化,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但是隨著遼政權的衰落,契丹族也逐漸消亡。這個銷聲匿跡的民族,留給世人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財富將永世流傳。現在讓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找尋契丹記憶,追尋昔日輝煌,探尋契丹后人的蹤跡。
1 流歸異域——西遷的契丹人
在契丹遼王朝滅亡之際,部分契丹人西走入西夏,部分契丹人西遷進入中亞地區,成為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遼政權的屬民。西遼政權在中亞共存續90余年,一度成為當時的強國,這使得契丹人在這一時期規模不斷擴大。西遼政權滅亡后,一部分契丹人留居原地完全伊斯蘭化;一部分契丹人又在今伊朗克爾曼地區建立了一個起兒漫王朝,史稱后西遼、西契丹,前后延續80余年。這部分契丹人也完全伊斯蘭化,并慢慢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
2 亡國圖存——金代的契丹人
遼王朝滅亡后,除少數契丹人分投西遼、西夏、南宋等政權或周邊部族外,契丹人主體多留居原地成為金朝屬民。金朝對其采取遷徙和互為通婚的政策來削弱、同化契丹族。這其中,一些契丹貴族、將領投靠金朝為官,受到重用,同女真貴族一樣,既是地主,也是奴隸主,在金朝對外戰爭和國內軍事鎮防中發揮重要作用。而絕大多數契丹人則淪為金人的奴隸,有的被分遷各地互相雜居,逐漸融入漢、女真等民族。金朝統治者為了對契丹人進行有效管理,把一部分契丹人編入猛安謀克,隨同女真軍戶南遷,而大部分仍在原地的契丹人被編入猛安謀克,由契丹上層統領,從事游牧,隸屬于西北、西南兩路招討司。
這一時期契丹人在姓氏、婚姻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在姓氏方面,打破了耶律和蕭兩大姓氏的傳統,出現了移刺和石抹姓。此外,契丹人采用漢姓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在婚姻方面,契丹人兩姓通婚的傳統逐漸被打破,從上層到百姓普遍實行與異族通婚的族際婚,客觀上促進了北方民族間的融合。
3 縱橫捭闔——反金政權的建立
有金一代,契丹人在為金朝戍守邊疆、穩定統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于女真統治集團對契丹人的殘酷壓迫,使得契丹人自亡國之日起就不斷有反抗金人壓迫的斗爭,并使反金斗爭的性質由社會矛盾轉化為民族矛盾,有的甚至試圖推翻女真政權,以期實現復國興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耶律留哥的反金斗爭及東遼等地方政權的建立。
3.1 東遼
耶律留哥,祖居臨潢,契丹貴族,其祖在遼朝末年為遼東守將,遼王朝滅亡后降金。金朝末年,耶律留哥為金北邊千戶長,金廷為了防止契丹人叛金投蒙,而對契丹人嚴加監視,從而引起契丹人的不滿。耶律留哥借此機會在韓州(今遼寧省開原北)、隆安(今吉林省農安縣)等地率眾起義,反金自立,并于公元1213年被部屬推舉為遼王,定國號為遼,建元元統,史稱東遼國。耶律留哥稱王后,在歸仁縣(今遼寧開原附近)北細河又大敗40萬金兵進剿。公元1214年,定都咸平(今遼寧開原),號為中京。公年1220年,耶律留哥病逝。東遼共立五世,先后經歷耶律留哥、姚里氏(耶律留哥之第二妻)監國稱制、耶律薛闍、耶律收國奴、耶律古乃時期。東遼長期受蒙古影響,為蒙古藩屬國。公元1227年,耶律薛闍襲遼王爵,成吉思汗撤銷遼王稱號,故從耶律薛闍開始遼王的稱號都是有名無實,遼東地區完全歸附蒙古版籍。耶律留哥起義反金活動延續十余年之久,期間建元稱遼王,建立東遼國。雖沒能實現復國夢想,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東北地區的局勢,加速了金王朝的滅亡,對蒙元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3.2 后遼
金末元初,契丹皇族耶律留哥反金自立,建立政權,依附蒙古。耶律廝不與耶律留哥在脫離蒙古問題上意見相左,而后帶兵反叛,公元1216年在澄州(今遼寧省海城市)自立稱帝,國號遼,改元天威,史稱“后遼國”,亦稱“大遼收國”。耶律廝不擔任70余天后遼皇帝便被部下所殺。《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傳第三十六》載:“方閱月,其元帥青狗叛歸于金,耶廝不為其下所殺,推其丞相乞奴監國。”乞奴監國后,改年號為天祐。耶律留哥乘機率數千蒙古軍進入遼東平定叛亂,乞奴不敵耶律留哥逃奔高麗,被部下金山所殺,金山自稱遼東王,國號仍為“后遼國”,改元天德(1216)。一年后,金山被部將耶律統古與所殺,統古與自立后遼國王(1218),不久被部下耶律喊舍所殺,喊舍自立為后遼國王。在耶律留哥追剿下,喊舍自殺,公元1219年,后遼國滅亡。后遼實際上只有一位皇帝——耶律廝不,其他都沒有稱帝。
4 民族消融——蒙元時期的契丹人
蒙古崛起后,大量契丹人投奔蒙古,以擺脫女真人的奴役。蒙元統治者對契丹人采取不同的策略,為了拉攏契丹上層人物,恢復他們的耶律和蕭姓,并對其進行重用,從而形成了耶律、蕭、移刺、石抹四姓在蒙元時期并存的現象。還將本居住在北方的契丹人遷往別處,使其失去與故土契丹人的聯系,以此加快契丹人與其他民族的同化、融合過程,這樣生活于漢人聚居區域的契丹人逐漸融入漢族,生活于蒙古族聚居區域的契丹人逐漸融入蒙古族。越來越多的契丹人改用漢姓,尤以劉、王、李、鄭漢姓為多。此外,在蒙元時期,因包括契丹人在內的“漢人”和“南人”社會地位比較低下,故契丹族也會以別族自稱。
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橫掃歐亞時,一些隨大軍遠征的契丹人或在戰爭過程中或在戰爭結束后,因種種原因而留在了歐洲大陸,后融入本地民族。元末明初,契丹人的同化過程基本結束,契丹族逐漸銷聲匿跡,作為一個民族已不存在。
5 血脈延綿——契丹后裔尋蹤
自契丹族淡出歷史舞臺,人們便從未放棄過對它的研究探尋。有學者研究認為,今天生活在東北的達斡爾族是遼末金初逃至東北地區的契丹人的后裔。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與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婚姻、宗教信仰、語系、喪葬等,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此外,20世紀90年代進行的民俗學調查發現,在云南保山、施甸一帶,有十余萬以阿、莽、蔣等為姓的“本人”,他們也自稱是契丹人的后裔。這些“本人”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契丹民族的習俗傳統,當地也保存有一些證明其契丹族身份的文物遺跡,成為證實其為契丹后裔的有力證據。
通過現在的DNA檢測技術,基本可以確定契丹族部分后裔的流向。研究人員從有墓志為證的契丹人墓葬,如耶律羽之家族墓出土的契丹人頭骨、牙齒和四川樂山契丹女尸的腕骨中提取DNA。再從云南保山、施甸等“本人”和東北達斡爾人血樣中提取DNA。經過DNA研究,終于得出結論:契丹族和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應屬于契丹人的后裔。據說這部分“本人”是契丹人在隨蒙古大軍遠征的過程中留居云南地區的,并以相對獨立的族群生存下來,但不再使用契丹族稱,分屬于漢、彝、布朗等十多個民族。
契丹族,這個從青牛白馬傳說中走出的強大民族,這個曾經搏擊長空的雄鷹之族,在波瀾壯闊的千年歷史長卷中留下了輝煌璀璨的精彩華章。千年已過,雖已消逝,但其影響猶存,且后世永記。
參考文獻
[1]李桂芝.遼金簡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2]劉喜民,劉浩然.揭秘契丹遼王朝:契丹殤亡[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3]李強.遼太祖阿保機的耶律家族[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4]夏宇旭.論金代契丹人反金斗爭及其特點[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