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萍萍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使人們對海上絲綢之路的關注度回升,而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心城市也被廣大民眾所注視。祈風石刻作為閩南文化的交流名片,彰顯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昌盛與繁華。文章以福建泉州南安地區的九日山為對象,探析海上絲綢之路,領略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文化魅力與文化底蘊。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閩南文化;九日山;祈風石刻
1 福建南安九日山簡介
九日山是福建南安境內知名的旅游勝地,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遠近聞名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九日山名字的起源與早期中原移民也有一定的關系。根據《南安縣治》的記載,中原移民為了疏解思念家鄉之情,便相約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登高望遠,遙望故鄉。久而久之,這座山就被冠以“九日山”之稱。九日山位于泉州西北處,離泉州市區僅7千米。在古代,九日山隸屬南安豐州,而豐州又隸屬東安縣管轄,下屬管轄區域還包括現在的莆田、泉州、廈門等地,因而豐州在一段時間內曾是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九日山地理條件的優越性還體現在其水路、陸路都十分發達、便利。同時九日山周邊的物資也極其豐富,如德化陶瓷、安溪茶葉以及最知名的泉州絲綢,這些都凸顯了九日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經濟與物資深厚底蘊。九日山憑借一句“山中無石不刻字”而廣為人知,實際上九日山中的石刻內容就是記載著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資料,極富歷史意義。早在咸通八年(867),九日山就建立了祀奉用的“九日山海神”“閩海第一代保護神”。宋代起,來往船舶都會在當地太守或是舶司官員的率領下,舉行聲勢浩大的祈風祭海活動,成熟的海事活動彰顯了當地航海事業的高度發展。
2 九日山與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見證了福建的過去。九日山地處福建文明古都——豐州,九日山的祈風文化不僅僅是豐州的文化名片,更是整個閩南地區的文化招牌,極大地豐富了閩南文化的內涵。泉州是目前閩南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區域之一,現存的文物與古跡彰顯了古時這片土地的繁榮昌盛,見證了該地區與他國的友好往來,無愧于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美譽。閩南文化除了海洋文化之外,另一顯著文化為宗教文化。泉州的包容性極強,是遠近聞名的宗教薈萃之地,還被冠以“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稱。強大的包容性與高度自由的國際貿易往來奠定了這片土地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泉州在古代是南安郡古城——豐州。豐州作為閩南地區治化最先的區域,自然道教與佛教傳入肯定早于其他區域,同時當時民間也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這些因素綜合導致豐州的治化水平已達到較高水平。南安佛教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晉,延福寺就是閩南佛教的開山古剎。同時印度高僧的到來,并在此地誦經弘法,更為這片土地增添宗教色彩。宋文祐年間,泉州成立了舶司,掌管著祈風典禮的一切事宜,同時也留下了許多摩崖石刻,這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物。閩南地區的海神文化也由來已久,且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神明,如媽祖、觀音、福佑帝君等,都是可以共同祭拜與信奉的,無一不體現著閩南文化極大的包容性與開放性。
3 九日山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依據分析
3.1 港口條件與物資基礎
九日山下的金雞港古稱梁安港,是閩南航海條件最為優越的港口之一,也是歷史學家公認的福建地區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良好的海域條件為海上貿易往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金雞港甚至被冠以“物資集散地”的稱謂,海上貿易的頻繁可見一斑。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遠渡中國梁安,在延福寺內翻譯《金剛經》,在回程時乘坐的是泉州制造的大木帆船。和尚臺遺址的相關發現,讓我們能了解到九日山當時的交通工具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現存的九日山上的翻經石遺址是極其珍貴的海交史料,同時也彰顯了九日山航海活動的成熟。德國法蘭克圖書館收藏的荷蘭寫實派畫家對豐州碼頭描繪的畫卷,山水、船帆、古城、高塔無一不彰顯豐州古城的繁榮與昌盛,金溪水域不動聲色地孕育著這片肥沃的土地。九日山周邊環境地產豐富,如德化瓷器、安溪茶葉、泉州絲綢、竹編等,豐富的物質資源帶動著貿易的往來。晉江水順流而下,為這些豐厚的物資創造了運輸條件,貿易來往日益趨向成熟。
3.2 閩南海神廟宇
閩南地區第一代海神廟宇,如海神通遠王的廟宇昭惠廟就坐落在九日山下。在古代,由于生產力落后且科學觀念尚未成熟,便有“天有不測風云”這一古諺語。為了避免自然災害對生產造成巨大影響,人們就只能把美好愿景寄托于神靈,祈求風調雨順、海舶順風、海事昌運平安。南安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每年會有兩次風向的變化。在每年農歷的四月到六月,東南風陣陣;八月到十二月,東北風來襲。這意味著航海行動的返航只能在四月到六月期間,而出海也只能在八月至十二月之間。因此,為了保證海上絲綢之路的通暢無阻,漁民們都會謹遵大自然的規律。除此之外,提舉市舶司等官員還會組織祈風活動,官員們大聲宣讀著祈風祝文,并向福佑帝君施行跪拜大禮,豐州子民以及外來商人神色莊重,共同關注著這聲勢浩大的祈風儀式。當地人民內心滿是祈福,外籍舶商內心則充滿好奇與興奮,不同宗族之間其樂融融、親密無間。民間相傳,北宋時期泉州府衙押送貢品走海路時屢遭風浪,多次得到九日山海神的庇佑才化險為夷。普通漁民出海只有得到九日山海神的應允才可相安無事,因此,南安海民從古至今認為正是每年的祈風盛典的舉行才讓多年的航海活動在海神的庇護下得以相安無事。
3.3 祈風石刻
祈風石刻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古代昌盛的航海活動的物證。祈風典禮始于宋元時期,是官方組織的聲勢浩大且一年兩次的超級盛典,祈風儀式就在閩南最早的海王廟宇昭惠廟中舉行。祈風典禮完成后在延福寺內還設有宴席,官員們在觥籌交錯、其樂融融之后再乘興登上九日山,將典禮過程的內容鐫刻在山崖壁間。南安九日山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山中無石不刻字。”確實如此,九日山上的石刻記載了古代海外交通與貿易以及外交等事件,是不可磨滅的貿易往來事實,也是證明南安九日山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有力史實證據,是不可多得且保存完整的事物資料,極具歷史科考價值。九日山上宋代的十方祈風石刻詳細地記載了十一次海上交易祈風盛典的時間、地點、任務、內容以及結果,事無巨細,面面俱到,說它為最早的新聞報道也絕不夸張。九日山東面的巨巖南壁摩崖上記載:咸淳丙寅,南至后十日,禱風北山。這是宋代能夠發現的時間最晚的祈風石刻,從此之后,再無相關記載,我們也可以得知,宋代祈風典禮就此終止。
4 結語
祈風儀式是九日山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傳統風俗,彰顯了九日山豐厚的文化底蘊。九日山下雖已無當年盛況,但屹立在九日上的祈風石刻,正不動聲色地承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盛況。以九日山為代表的閩南文化彰顯了這條古絲綢之路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功績。而現今舉辦的“弘揚海絲文化,再現祈風盛典”的主題活動更是貫通古今,將海絲之路的輝煌重現人們眼前。
參考文獻
[1]吳文良.泉州九日山摩崖石刻[J].文物,1962(11):33-47.
[2]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九日山[J].中國老區建設,2011(6):66.
[3]賈瓊娜.九日山祈風石刻與閩南文化[A].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臺灣中華閩南文化研究會.海峽兩岸之閩南文化——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
[4]何春燕.淺談九日山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幾點依據[J].才智,2016(18):206,208.
[5]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資料組.宋代中外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歷史資料——南安九日山司馬伋等祈風石刻淺注[J].海交史研究,1978(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