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紅/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
在朝鮮族文化中,有一種極富有朝鮮族文化氣息的打擊樂表演形式——“四物”,它不僅僅作為一種音樂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蘊含了朝鮮族民族文化的精髓。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朝鮮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其余散居在內地的一些城市,朝鮮族最大的聚居區是位于吉林省東南部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共有73萬多朝鮮族同胞住在這里。我國朝鮮族的先民,是數百年陸續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的朝鮮人,他們在剛剛遷入中國時,處境十分的困難,在當地漢人和滿人的幫助下,他們以自己辛勤的勞動,披星戴月墾荒種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家園,成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
朝鮮族人能歌善舞,在婚禮、壽宴或重大喜慶節日的時候,朝鮮族人民會盡情的唱歌跳舞。他們會在餐桌上即興演唱、即興舞蹈;在壽筵及婚慶中更是盛裝舞蹈。他們習性而歌而舞,善擊鼓,音樂具有鮮明的節奏特點。音樂是朝鮮族人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他們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全部凝結在音樂中,因此朝鮮族音樂是朝鮮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物”是由小鑼、大鑼、長鼓、圓鼓四件民族樂器組成,是一種打擊樂,用歡快的節拍展現,其形式也可以稱之為朝鮮族傳統游戲,它是從朝鮮先史時代開始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在現代它成為一種繼承并發展傳統文化的傳統藝術。四物也延續著中國“周易”里的陰陽和諧,在它的樂器里包含著天、地、人、神的意蘊。現代流傳的四物是以20世紀以后的傳統文化為背景的新舊結合藝術。
下面我們來簡單看一下基本樂器的材料,節拍,意義,蘊涵等。
由上述表格內容可以看出,“四物”里的樂器各自有著自己的特點和意義。單拿樂器的材料來說,有金屬和皮革。小鑼和大鑼都是由金屬制成,長鼓和圓鼓是由皮革制成。金屬屬“陽”,皮革屬“陰”。敲擊出來的聲音也有所不同,它們在音樂表現中相呼應,進一步說明四物代表陰陽和諧,也表示萬物的明生和消亡。
用皮革制出來的樂器代表著“地之聲”,而用金屬制出來的樂器發出“天之樂”,四組樂器和諧而成,創造出一組美妙的天籟之音,完全融匯在天地之間的寬曠的聲之空間。這是沿襲著“天地人”的三才思想的祖先留給我們最美妙而最為貴重的遺產,也是通過四物的聲音來喚起我們對這文化遺產的敬佩之心。
“四物”由原來的樂器,后來慢慢變成了鼓、大鑼、木條、簫 等四個樂器,再后來他們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小鑼、大鑼、長鼓、圓鼓四個民族樂器。用這些民族樂器和一定旋律組成的節拍組成了所謂“四物游戲”。現在人們常彈的四 物 曲 調 有《bi nа ri》 ,《sеr zаng gо》,《раn gu》等。
“四物”與“風物”都是朝鮮族傳統打擊樂演奏形式,在樂器組合及表演形式上,它們有著很多相似而又不同的一面。(見下表)
從上述表格中可看出,“風物”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而靈活,表演人員眾多,因為在樂器中有胡笛和喇叭,因此音樂中是有旋律的。但是由于采用了除了小鑼、大鑼、長鼓、圓鼓以外的其他樂器,再加上一些繁復的祭儀、游戲、演藝、舞蹈等表演,不能給聽眾帶來更好的純音樂的享受。
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試圖嘗試著樂器組合的簡單化,從“風物”中選出四件樂器,演變為一種室內打擊樂表演,以此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從而讓人們感受另一種音樂及內涵。簡約而不簡單,這就是“四物”的終極目標。
現在的“四物”是一個演奏人員較少、樂器數量不多的小型表演。它不受空間的制約,而且演奏成本較低,再加上四件樂器演奏的難度不高,因此“四物”在中國一些朝鮮族學校受到極大歡迎,有不少它的忠實愛好者在學校創辦“四物”社團,定期進行訓練,在特定的場合進行表演,傳播民族文化。
四物在朝鮮族音樂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國朝鮮族自治區,四物都會在各種文化儀式及音樂表演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央民族大學的 “篝火”社團,以及延邊大學的“不死鳥”社團堅持四物文化的發展與傳播,繼承延續著對傳統音樂的喜愛和研究。由此看出朝鮮族傳統文化在大學校園里充滿著生命的氣息。它對于朝鮮族人民來說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力,它的延續對朝鮮族人民而言是一種對生命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