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文/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從新時期到新時代躍升所蘊含的深層理論邏輯和和實踐演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基石。
唯物辯證法矛盾論是馬恩經典作家研究資本主義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理論和方法,其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本質要求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正確認識世界,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實際改造世界。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雙方的統一和斗爭,才推動了事物由低級到高級不斷變化發展,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辯證法。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著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②恩格斯指出:“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于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圣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么都不存在。”中國特色社會從新時期躍升新時代是中國共產黨遵循客觀辯證法規律,在當今世界面臨前所未有大變局下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的重大政治判斷和實踐突破。
馬克思主義“矛盾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指出:“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③列寧進一步指出辯證法的核心:“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④“承認(發現)自然界(精神和社會兩者也在內)的一切現象和過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趨向。”⑤毛澤東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的辨證矛盾思想,在《矛盾論》中對矛盾問題做了經典分析。“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⑥從馬克思主義矛盾論的角度看,社會的變化過程也就是不斷的解決各種矛盾以推動變化的過程。社會主要矛盾存在和發展制約和影響著社會其他矛盾,起主要支配作用,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社會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向更高層次和水平轉化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是制定正確發展戰略和社會根本任務的重要前提,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解決時代問題的哲學原則和領導方法。
質量互變規律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對質量互變規律的地位、作用等作了全面科學的闡述。質量互變規律表明,由內部矛盾運動引起的事物發展變化存在量變和質變兩種基本形式,量變表現為事物及其特性在數量上的一種連續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突變。量變中有階段性的局部質變,質變中有量的擴張,量變超過一定限度必然引起質變,然后在新質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推動事物不斷向前發展。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深刻體現了質量互變規律的特質,闡釋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百年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統一。社會基本矛盾起著根本支配作用,決定著社會的根本性質,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全過程的范疇。社會主要矛盾只是基本矛盾在展開和發展的連續過程中的某一階段中起決定作用的具體表現。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在更高層次和水平上提升,而非根本性質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總過程下新時代的階段性表現。
第一階段(1840年至1901年):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更迭主導。鴉片戰爭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折點,英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居主導地位。為完成戰爭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階級矛盾迅速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19世紀6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
第二階段(20世紀初到1937年):這是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創建、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國人民利益的共產黨和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間的矛盾。
第三階段(1937年至1945年):中日民族矛盾。
第四階段(1945年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中國人民同國民黨之間的矛盾。
第五階段(1949年至2012年):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完成后,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主要源于黨的八大決議:“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⑦在后來的一段時間,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出現了一些曲折。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⑧黨的十八大繼續沿用這樣的概括。
第六階段(2012年至205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己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⑨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形態理論中,社會主義是從舊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首次使用了共產主義這個概念,將其表述為消滅了私有制的理想社會。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及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社會主義”是作為負面、用來批評的概念:“封建宗法色彩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性質的社會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社會主義”。恩格斯在1872年《論住宅問題》論文集和1873年《反杜林論》中,區分了以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科學社會主義跟形形色色的其它社會主義。在1875《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首次把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⑩列寧明確把這一段稱之為社會主義:“在第一階段,共產主義在經濟上還不可能是完全成熟的,還不能完全擺脫資本主義的傳統或痕跡。”11
基本國情是一個國家最根本、最本質的社會性質,是個漫長的量變過程。自1840年以來,中國基本國情只經歷了一次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根本性轉變,這一轉變經歷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再到社會主義強國建成的歷史過程。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曾經基本上消滅了私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經濟體。這種公有化程度極高的生產關系,在實踐上偏離了中國當時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進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國共產黨逐步調整生產關系,到了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黨的文獻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中國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制定規劃。如果因為主要矛盾的階段性變化而背離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意味著對現階段成功助推中國走向偉大復興之路的生產關系進行重大調整,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標準。認識和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既不能落后于歷史也不能跨越于時代。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②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 )[М].北 京 :人 民 出 版社,1995:112.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М].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4.
④列寧選集(第3卷)[М].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2.
⑤列寧全集(第55卷)[М〕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⑥毛澤東選集(第1卷)[М].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⑦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М].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314.
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會、中央全會報告公報決議決定[R].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8.
⑨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⑩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М].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1.11
?列寧.國家與革命[A].列寧全集(第二十五卷)[М].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