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敏/江西省博物館
目前,作為知識與思想傳遞的承載體,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一定要有相對的學術支持,應該具備較高的藝術能力或者相對的技術內涵,還應該具備比較強的藝術渲染力。并且,引起群眾參觀是博物館展現傳遞和教育任務的首要條件。現在的觀眾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手段已經與以往有很大的差異,大家基本上并不需要在博物館內接收系統性的知識教學,而期盼認識文物展覽品背后的故事,希望從沒有過的感受中得到知識與信息。所以,陳列展覽應該激起觀眾的好奇心,應該激發觀眾的興趣,落實學術性和趣味性的有效結合。
博物館的動態陳列展覽技術最開始起源于世界博覽會的矩形。受到1851年的倫敦世界博覽會的啟發。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最開始把動態陳列方式應用到展覽過程當中,把展示品進行動態展示,讓觀眾們可以從多個視角對展示品進行仔細的觀摩。在當時的階段由美國F.奧本海默所創立的“探索館”,變成展現這種教育觀念的新樣板。他設定了介紹科學規律與運用同時使觀眾探究、實踐、親自動手開展加入、溝通的大量展示品,獨樹一幟,讓科技館的教育觀念獲得了絢麗輝煌的良好發展,得到了社會群眾大量的認可。自此,創立了科學中心的全新階段。
在國內,始建于20世紀70-80年代的博物館,進行陳列展覽的方式常常相對單調,大致上是用文物、圖片、繪畫、雕塑等等作為陳列展示的核心。伴隨社會生活的變革遷移,我國對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觀念出現了很大的轉變,在科技博物館與自然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實施當中獲得優良成效的根基之上,高科技方式慢慢從科技類博物館步入以文物藏品為核心的社會歷史類博物館,在各式各樣博物館展示當中獲得大量的運用,已經變成陳列展覽不可或缺的構成環節。
現代博物館陳列展覽大多數是匯集在信息的傳遞方面,內容的設定主要是對于文物展示品有關信息的科學展示,所牽涉的科學觀念則拓展到人類學、傳播學、民族學、教育學等等科目的內容,陳列展覽當中大部分會選取影像、計算機以及多媒體等輔助交流設備。尤其是對于底層博物館而言,因為主觀與客觀等前提的約束,經常在文物藏品的飽滿度、陳列展覽的明顯性、展覽內容的吸引程度等層面具有很多的缺陷,但當代科學技術用其直接、新穎、當代的特性,可以給參觀人員帶來十分巨大的沖擊力的感官體會,從整體來提升陳列展覽的年代感,達到引起觀眾興趣的功能,具備更廣泛的前景發展。
現階段,社會大眾對文化呈現方式的要求的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文化傳遞模式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博物館文化體系中開始納入的海量且多元的文化信息。尤其在搞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完善,的背景下,電子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這標志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正在慢慢步入大眾的現實生活當中。已經作為一種合理的信息式方法,可以更加全方位、更加直接、更加合理地傳遞信息,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接納知識的關鍵方式,常常依賴于電子媒介等平臺實現。博物館的最根本使命是實現文化知識的科普與宣傳,各種文物的陳列與展覽是傳遞知識與文化信息的最關鍵途徑。而現代科學技術作為當前社會大眾認知程度、接受程度最高的傳遞方式,能夠給博物館受眾帶來全新的觀摩體驗[1]。
陳列展覽要求對高科技的運用制定好詳細的計劃,對燈光照射、溫度調節、背景音樂、電子媒介、視頻播放、計算機查詢、虛擬現實、低碳環保、安全維護等當代科技方式開展具體的設定,充分估計不同觀眾在心理上的訴求與感受需要,豐富展示內涵,讓觀眾在博物館館舍當中經過各式各樣直接或者間接的當代科技方式,全面感受博物館所需要傳遞的知識以及文化信息。博物館展示廳中應當合理應用當代高科技設施與技術,但在呈現與布局上應當適當隱蔽與遮掩,這些高科技設備的外表應當與博物館的整體氛圍以及周邊陳列相協調,以免分散受眾注意力,突出博物館陳列展覽文物的核心地位。當前,聲、光、電技術以及計算機設計理念進一步融合,各類數字化技術裝備在博物館陳列中的應用更為完善,陳列設計的基本理念、方法以及語言均發生了非常巨大的改變。經過文字記錄的影像化,使得長遠的文化和自然一起建造獲得關注,使觀眾能夠切身體會到當中的震撼,得到“步入歷史畫面的感覺”。以中國農業博物館為例,“都江堰”場面作為博物館中非常重要的陳列展覽之一,就通過對聲、光、電以及計算機設計技術的綜合應用,讓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的宏偉之景充分呈現出來,帶給了受眾非常獨特的視覺體驗,還通過對多媒體平臺技術工具的應用,面向參觀展覽的受眾介紹水利工程的相關原則,引導他們感受到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是怎樣讓柴鶩不馴的滔滔江水甘愿服務于人類的,同時一直到現在還造福于人類,從當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睿智和深遠[2]。
博物館是我們保護文明的地方,那么對于博物館的陳列就要具有科學性和學術性,還要有具體的展覽目標,展覽主題,展覽內容,當然,現代的博物館展覽一定要吸引年輕人的注意,所以當代人的審美觀點也是展覽陳列的目的之一。
博物館在展覽時,針對現代人的審美觀點,要通過圖片,實物,文字,博物館講解人的介紹,以觀眾為主體,觀眾為核心,充分考慮觀眾在博物館里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強加給觀眾我要給觀眾展示什么。讓觀眾在博物館中,通過切身體驗,比如:聆聽,觀看,動手操作等方式,讓觀眾對博物館產生愛好,對博物館的主題和內容等有一個更新穎和更不同的了解。所以,博物館要充分了解自己博物館中的文化知識和文化資源,把相關的展覽物品,文化背景,文化知識進行整合,并以貼近現在人的審美觀點,文化知識,興趣愛好等方面,不斷的用新穎,別致,多樣等的形式把博物館中的內容更好的表現出來,讓博物館文化更好的發展下去。
現代博物館有四大評價標準:舒適度、吸引度、提升度和有意義。這四個評價標準是 В.瑟雷爾(В.Sеrrеll)為組長和他的研究小組成員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贊助下,從2002年到2006年通過大量的考察研究和對博物館反復的測試,才總結出來的這四大標準,并且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名叫《評價展覽:一個評優體系》的書,書中明確指出,根據對博物館在展覽的各種物件和文化中,評價出博物館是否通過展覽,表現出博物館所要表現出的內在表現和內在文化等,并且希望博物館在以后的展覽生活中,能夠把想要展覽的特征表現的更加明顯和更加有特色。一個博物館所要具備的科學研究質量的高低,完全通過這個博物館對其陳列展覽水平來展現出來,而且要針對于全館的陳列水平來說,不是只是看一個博物館的其中一個展館。比如: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的背景是屬于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因為展館里包含以馬王堆漢墓展覽為核心,輔之以青銅、陶瓷、書四、考古發現等常設的藏品展覽。其中對馬王堆文物資源的歷史性,藝術性,文化性等,都符合現代人對歷史和藏品的審美觀點,深受全國各地人的好評和喜愛。[3]所以作為博物館,一定要深入研究文物藏品的特征,對其內在的文化和歷史有一個透徹和深度的挖掘,才能抓住大家挑剔的眼球和高度的審美意識,才能創辦出一個具有高質量的歷史博物館展覽。
博物館最直觀展示給觀眾的就是文物展品,很多博物館也是通過宣傳文物展品來吸引觀眾的。比如:近些年在學術界和全世界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展品最豐富的展覽之一的最具有影響力的“走向盛唐展”。“走向盛唐展”的展品是最豐富多彩的,主題也是十分鮮明的,展覽內容所表現出的的思想,精湛的藝術,讓觀眾通過對展品最直觀的感受感受出來,給觀眾呈現出一個多元、開放、包容的輝煌時代和一個和諧之美的思想感受。“走向盛唐展”在2004年10月開始,在美國、日本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6家博物館展出,取得了空前成功,觀眾總數達到127萬人次左右,創造了一個博物館展覽的之最。我國對博物館在各個方面也是十分重視和付出實際行動的。在2004年時,我國國家文物局就對河南博物院進行了全方面的整改和提高。比如:對陳列展覽形式上的改變;服務設施的完善;藏品保護更加規范,通過數字化,科學化的手段,對河南博物館的表現藝術和表現方法上,讓河南博物館的展覽模式和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有一個提升。其中,在“中原古代文明之光”這一個主題的陳列上,通過突破新追求的表現手法,運用高科技手段對各種文化材料的運用,充分表現出我國各個階段的歷史文化面貌和文化意義,讓大家了解到中原文化在推動我國文明文化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4]。
總而言之,應該注博物館陣列展覽應當將技術與技能有機結合起來,以文化觀念為引導將技術要素落實于陳列展覽的過程當中,凸顯其藝術成效,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作為博物館展覽陳列的工作人員,必須充分明確陳列藝術性與趣味性之間的關系與區別,遵循藝術性、趣味性分別追求的原理與原則,合理劃分兩項特色界限,促進陳列展覽綜合價值的提升,以更好的滿足博物館參觀受眾對于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多樣化以及個性化要求,同時還能夠使博物館始終堅持自身觀念,突出自身作為文化信息傳播單位的實質特性。也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受眾在觀摩博物館各種陳列展覽的時候體驗到高科技帶給陳列展覽的獨特優勢,凸顯溫柔敦厚的美麗體驗,同時在審美感受當中讓感情獲得有效的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