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華
現在,孩子一旦被發現有喜歡音樂的傾向,最激動不安的就是家長。“這孩子到底有沒有音樂天賦?”“讓孩子學習鋼琴還是小提琴呢?”“該給孩子找什么樣好老師呢?”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接踵而來,但都有人給出種種解答,也算是愛的表達。但愛孩子沒有千篇一律的公式,這里介紹兩個更有教育意義的案例以備廣大家長參考。
美國卡魯斯著的繪本圖書《愛音樂的馬可》大致情節是這樣的:馬可自幼很喜歡音樂,只要能碰到的樂器他都會去摸摸、敲敲、弄弄,不久便能演奏簡單的樂曲。但馬可爸爸抱怨說:“馬可這音樂簡直讓我發瘋!”馬可媽媽委婉地告訴他熟能生巧,這是掌握一件樂器必須的過程,勸他戴上耳套忍忍。馬可爸爸無奈道:“就為了這么個沒天分的孩子做點犧牲吧!”馬可媽媽反擊到:“那是你的想法,我可不這么認為。”不僅馬可爸爸,馬可家鄰居們也都開始抱怨起來:“我們受不了這種噪音了。”馬可媽媽解釋到:“這不是噪音,是音樂!”馬可就在這抱怨聲中繼續堅持練習,并哀嘆到:“音樂真是迷人啊!可惜他們不會欣賞。”當有一天馬可被擾得實在沒心情練琴了,便停止了演奏,也確實迎來了鄰居們暫時的安寧。只有馬可媽媽很難過,但她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奇怪的是,不久,事情卻發生了逆轉。馬可爸爸和鄰居們聽不到馬可的噪音反而又抱怨太安靜了,并期盼著他快點有心情繼續練習。當有一天馬可在聽到春天里小鳥的歌唱又有了心情來練習后,再沒人來抱怨了,且大家還都主動參與演奏……
這本暢銷書《愛音樂的馬可》文字部分只有800多字,卻很有教育意義。它似乎意在提醒我們的家長:要學習馬可的媽媽,對待孩子的愛好要學會尊重、保護,要善于欣賞孩子,不要過于急功近利;對待孩子的挫折要有耐心,切不可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要相信孩子自己隨著生活體驗的積累,會做出適合自己愛好的選擇。總之,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保護孩子自由且自主的探索式學習才是育人的真諦。“喂養”的孩子是長不大的,學習自己“覓食”才符合孩子的天性,尊重他并給予其恰當的愛是家長們應該要具有的教育智慧。
與上面講的是虛擬世界里馬可自學成才的故事不同,真實音樂界還真有一位自學成才的馬可。他就是創作過《南泥灣》《咱們工人有力量》《白毛女》等眾多優秀音樂作品的音樂家馬可,他的成長故事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音樂家馬可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徒的家庭,7歲時父親去世。盡管小馬可也喜歡音樂,還曾模仿賣泥娃娃挑子上的物品制作過玩具樂器塤,但連學費都交不起的小馬可,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琴童那樣學習音樂的機會和意識。上了初中后,小馬可喜歡上文學了,在家自辦類似于報紙的“文學樂園”,盡管讀者只有哥哥姐姐,但他樂此不疲。到了高中,他便能在學校報紙上正式發表文學作品,并堅持幾十年不斷地寫日記的習慣。這些素養無疑為他后來能在我國歌劇事業上做出里程碑式的貢獻奠定了基礎。
小馬可不僅喜歡文學,也喜歡體育。初中時,他便報名參加高中組的萬米長跑比賽,還擁有一個好身體,在那吃不飽穿不暖的戰亂年代,為他能夠不斷深入戰爭前沿以及農村等艱苦的地方,不斷利用音樂進行革命宣傳并最終把自己鍛煉成一個革命音樂家提供了保障。
在高中,馬可還喜歡上了化學并立志科學救國,夢想自己有一天能夠成為一名科學家,并在大學選擇了化學系。但戰爭使他不得不離開自己喜愛的大學而投身革命。盡管沒有成為科學家,但他的科學理性思維為他后來成為音樂理論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可其實并不是一個十分具有音樂天賦的人,更沒有專門系統地學習過音樂專業。在馬可于大學二年級走上革命道路那時,他的音樂基礎也只是比其他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強一點,但他僅憑著那點薄弱的基礎卻造就了他后來非凡的藝術人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成功至少可以給琴童兩點啟示:(1)從上文敘述可以看出,馬可是個全面發展的人。正是這全面的素養為其后來的發展轉型提供了適應性。許多琴童往往很偏科,其實,音樂領域也需要多種知識結構的人。(2)《江蘇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前史考釋》一書載馬可檔案告訴我們,兒時,作為農民的媽媽經常帶著他去田里勞動的行為,形成了他吃苦耐勞的品行。當馬可走上革命道路后,他便長期堅持為革命需要而不斷嘗試音樂創作。為了寫《陜北組曲》,他竟然能用簡譜翻譯了整個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總譜來加強學習。如此,他在30年的時間內創作了600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包括《小二黑結婚》等歌劇里程碑之作。他的成功也印證了經濟學領域的“復利思維”,即長期堅持做一件事必然獲得高額回報。許多琴童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沒有音樂才能,而是沒能長期堅持學琴下來。馬可媽媽雖沒法像今天的琴童家長那樣親自帶著孩子去跟老師學音樂,但她給馬可觀念上的影響直至終身。
今年是音樂家馬可誕辰百年,中國音協與中國音樂學院等許多單位和組織都舉行紀念活動。紀念他是為了學習他,除了學習上述的外,尤其要學習馬可的音樂自學精神。他告訴我們琴童和家長,主觀能動性才是孩子成才的決定性因素。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