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東旭
最近,網絡上出現一些“神童”,很小的年齡就展示出不俗的才華。但這些起步很早、進步超快的所謂“神童”,大家會發現其中大多數用不了幾年便在網絡上悄然消逝。為何“神童”們長大了反而才華大幅縮水了呢?大家也往往對此感到詫異。
過早把苗拔起助其生長,只會造成虛高的表象,造成幼苗不能吸收土壤深層養分,嚴重影響其生長甚至導致死亡。在教育中“拔苗助長”往往不是好事,“神童”現象值得我們鋼琴教育工作者深思。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教師應遵從教育的科學規律,不為眼前功利所左右,把目光放遠些,讓幼苗把根扎深、把地基打得寬厚堅實,以后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有所得必有所失,陰陽互變。教學的關鍵是要掌握好“培養方向”和“度”。
掌握培養方向
孩子若想在某個領域展現出一定優勢,必有相應之時間、精力的付出,付出的“心、苦”若達不到一定的度,肯定無法達到高規格的演奏級水準。孩子本身智力發育情況、身體協調性、手指長勢、內心對音樂的熱愛程度,這些都是影響學琴進度的重要因素。當然要付出的不只是琴童,還有老師教學方法的不斷研究和自身教學體系的不斷深度完善、專業負責的態度、正確的方向引導,家長的重視、配合、投入、音樂環境的營造。作為教師一定要因材施教,識別一般性與特殊性,并區別對待。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好比伯樂,要會識千里馬,針對有特殊能力、潛質的學生(具有成為鋼琴家潛質的)就可以適度調整教學節奏。每個琴童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的琴童開始學得慢,往后越來越快;也有的琴童開始學得快,以后卻變慢;也有的琴童狀態一直比較平穩,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當然教學進度也會受多重外在因素影響:教師教法是否得當,孩子文化課是否太忙、報的課外班是否太多以致練琴時間嚴重不足,家長工作是否總長時間出差、太忙,等等,這時可能就需要調整教學節奏,但這未必就是提快教學進程,也可能是放慢教學進度,豐富教學內容深入激發學生多方面潛能。
把握好度
有的家長為了孩子在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中鋼琴可以加分,由于功利心的驅動選擇“跳級”。不管自己的孩子學了幾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能力“跳級”,更不顧盲目跟風“跳級”所造成的諸多“后遺癥”。無論是鋼琴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清楚教育的不可逆性、鋼琴教學的不可逆性。一旦學生學習進度過快,會帶來一系列問題:由于作品蘊含的音樂思想過于深刻而孩子根本無法理解,從而導致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彈作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再加上枯燥的技術練習,時間一長,便會逐漸失去興趣;程度更深的作品往往需要更強的技術能力來支撐,而由于跳級的孩子年齡往往過小,身體肌肉發育尚不足以支撐很多技術的彈奏,而很多有難度的技術又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練就,于是這就造成孩子的指掌、手腕及手臂肌肉緊張,彈奏技術變形,肌體相關部位長期不適而產生炎癥、酸痛,甚至會導致局部肌肉勞損、韌帶拉傷、腱鞘炎、甚至是不可治愈的損傷。
很多孩子在參加比賽或專業附小、附中招生考試的時候,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往往會選擇程度深、難度大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在音樂和技術方面往往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學生能力的把控范圍。這樣的孩子常常成績并不理想,最終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同時,家長們不要認為簡單的作品就容易把握,實際上越是看上去簡單、音越少的作品越難掩蓋孩子技術上的缺陷與音樂表現方面的不足。作為教師,在學生學琴初期就應該給學生講解如何辨別聲音的音質、音與音之間的關系、樂句線條的走向、音樂的語氣、感受和聲的變化、感受立體音響、準確劃分作品結構……小作品中也有很多細節需要揣摩,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做到位,深度挖掘學生音樂表達的能力,孩子最終在舞臺上呈現出來的才有可能是高規格的演奏。另外,作為教師和家長應該學會等待,讓孩子在音樂中一點點自然成長,真正打開孩子內心通向音樂的那扇窗。
勿以表象論成敗
孩子學琴進度的快慢、程度的高低,不是演奏作品難度的大小所能體現的,更不是通過考級幾級就能決定的。實際上無論彈什么,能把作品彈到什么水準比彈的作品有多難更重要。孩子學琴進度慢或快也許并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學生在慢中學到了什么,在快中又有哪些提高,并且所謂的慢或快是否適度并科學合理的、對學生今后的能力發展是否有利。不應提快教學進度的學生,提速后會導致學生基礎不扎實、技術變形……出現越來越多難以解決之問題,欲速則不達。但是,假如孩子學琴在各方面都已很不錯,該加快而未加快教學進度的,會影響學生技術能力的拓展、理解更深刻作品等方面能力得不到躍升,從而限制了學生下一階段的發展。所以,好的老師應該掌握好教學的節奏,家長應該尊重老師的教學理念,更好地配合老師的教學節奏,這樣孩子的學琴之路方向才不會跑偏,藝術素質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才能真正發揮出更好的作用。正所謂:“快非快,慢非慢,慢亦快,快亦慢,勿以表象論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