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侯繡偉 張倩 王莉莉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宿遷醫院心內科/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摘 要】
目的:總結經橈動脈路徑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護理體會。方法:對我院63例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 )的冠心病患者,進行術前、術中、術后的針對性的生理及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進行手部的臨床觀察和護理,并對上述結果進行總結。結果:所有病例均順利完成介入治療,無一例發生手部缺血性壞死及局部出血血腫等其它并發癥,患者不適感減輕。結論:針對性的臨床觀察和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減少術后患者不適感及并發癥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橈動脈路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
R969.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147-01
冠狀動脈造影是臨床上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冠狀動脈介入診療技術是一種微創診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冠心病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患者痛苦小,創傷小、并發癥少、容易止血,恢復快等優點[1]。因此臨床上大部分病人都采用經橈動脈的途徑行心臟介入手術。我院于2017年12月~2018年3月經橈動脈途徑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63例,經精心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63例為我院自2017年12月~2018年3月經橈動脈途經PCI患者,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齡44~85歲,平均年齡(55.7 ± 3.1)歲,分別為前壁病變21例,前間壁病變17例,廣泛前壁病變15例,下壁病變10例;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顯示,三支冠狀動脈病變9例,雙支冠狀動脈病變21例,單支冠狀動脈病變33例。此63例患者均根據臨床癥狀、心電圖改變擬診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檢查外周動脈,做Allen試驗[2]示橈動脈和尺動脈都有良好的側支循環、無橈動脈穿刺禁忌癥、且橈動脈搏動良好。
1.2 穿刺方法 將患者一側上肢放在支撐裝置上,自然平伸外展30度左右,碘伏常規消毒鋪巾,為操作方便通常選擇右側為手術側。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注射局麻藥物時注意沿血管走行充分阻滯局部組織,以避免血管痙攣。穿刺血管時保持手腕過伸,充分暴露動脈。一般在靠近腕曲面橫紋2~3cm處穿刺橈動脈,當血液從針芯噴出后,放入軟頭直行鋼絲至肱動脈。退出穿刺針后做2mm皮膚切口,置入6F橈動脈鞘,經鞘管緩慢推注硝酸甘油200μg,肝素3000U常規抗凝。
2 結果
67例患者均順利完成介入手術,無一例發生嚴重并發癥。穿刺成功率為98.1%,介入治療成功率為98.6%。術后除1例發生術側前臂明顯腫脹外,其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腫脹,經過減壓、抬高手臂或撤除包扎后均得到改善,未出現手部缺血、術后橈動脈搏動消失等并發癥。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冠心病選擇介入治療的優點和目的。向患者講清手術大致過程,指導患者配合。經詳細健康宣教后,使患者情緒平穩,保持最佳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
3.1.2 術前準備 術前做好各種檢查,床旁備好氧氣、心電監護儀、除顫儀及搶救藥品。對高度緊張的患者于術前口服安定5mg。
3.1.3 其他準備 術前1d,做好雙側手掌至腕關節上10cm處的清潔,汗毛稀少者可不用備皮。術日為防止橈動脈穿刺失敗后行股動脈穿刺,腹股溝處需備皮。
3.1.4 手部血管條件觀察 術前常規行Allen試驗,判斷手部血液循環情況,以免發手部缺血性損傷或壞死。
3.2 術中護理
3.2.1 物品準備 導管室護士要熟悉各種導管的型號、用途,能準確及時遞送導管,全面考慮并準備好術中可能用到的一切物品,備好搶救藥品,使所有搶救物品處于備用狀態。
3.2.2 病情觀察及配合 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心率、心律、血氧飽和度、血壓變化以及有無心前區疼痛、惡心、嘔吐等不適,建立并保持靜脈通路通暢。導管室護士要熟悉病人的病情,要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分析判斷力,能預測到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一旦出現并發癥積極熟練地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3.2.3 橈動脈痙攣的預防 (1)保暖。保暖可以防止橈動脈痙攣,保暖可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2)心理干預。營造溫暖輕松的介入室氛圍,實施心理疏導;讓剛做好手術的患者談感受現身說法緩解緊張懼怕心理;穿刺前站在患者頭端,用雙手母指指腹反復輕柔地從眉間向兩側按摩至太陽穴,并把手術的每一步告知患者,讓患者有心理準備。(3)術前準備好硝酸甘油、維拉帕米等擴血管藥,術中及時給藥。(4)操作中動作輕柔。
3.3 術后護理
3.3.1 拔鞘管的護理 用橈動脈壓迫器固定穿刺點,觀察橈動脈搏動情況及手指活動情況。如患者訴手部發麻,手指顏色發紫,提示壓迫過緊,影響靜脈血液循環,應及時調整,如果穿刺局部有出血、滲血,提示加壓過松或位置不正確,必須重新加壓包扎。
3.3.2 加強監護 PCI術后患者安置在CCU實施觀察護理,持續予心電監護。常規行低分子肝素鈉(鈣)皮下注射和抗凝藥物,注意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定期監測出凝血時間。注意觀察患者精神、神志等。
3.3.3 穿刺肢體護理 囑患者避免劇烈運動,抬高患肢,腕部制動,保持腕關節伸直,預防上肢腫脹。觀察患肢手部皮膚顏色、溫度,橈動脈搏動情況,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或皮下血腫,如有異常或有局部疼痛應及時處理。
3.3.4 活動及進食 返回病房后單純造影者即可下床活動,行PCI術患者在術后4h后下床活動。鼓勵患者進食,多飲水。
4 討論
橈動脈穿刺進行冠脈介入治療是一種安全而成功率高的方法,是介入治療的一種新路徑,且具在止血容易,并發癥少,患者痛苦小和易于接受等特點,同時減少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量,提高護理工作效率,促進患者健康,明顯提高患者滿意度和合作度,真正做到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滿意的護理服務,使患者受益、家屬受益、醫務人員受益,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3]。
參考文獻
[1] 何曉琴,司群觀,吳龍飛.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常見并發癥及護理[J].醫學前沿,2018,8(10):30.
[2] 嚴芳琴,秦昌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經橈動脈穿刺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的臨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4):6.
[3] 高春梅.預見性護理在經皮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中的應用[J].交通醫學,2016,30(5):5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