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玲
【摘 要】
目的:評估創傷性休克患者采用手術室臨床急救護理措施的效果。方法:將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4例創傷性休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前組采用手術室常規護理;后組采用手術室臨床急救護理,比較搶救效果。結果:觀察組中,18例顯效、23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97.62%;對照組總有效率71.43%,顯效和有效分別11例、19例,無效12例,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手術室臨床急救護理應用于創生性休克患者中,能夠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為挽救患者的生命提供保障。
【關鍵詞】 手術室臨床急救護理;創傷性休克;措施;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志碼】R473.6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155-02
休克是急診科常見的疾病,通常發生在重度外傷患者群體,當患者遭受重創,機體的血流灌注會迅速下降,繼而引發創傷性休克,同時腦、肝臟、心臟和腎臟等重大器官組織也會出現代謝紊亂以及功能障礙[1],最終給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臨床必須高度重視。文獻表明:創傷性休克患者具有病情危急、嚴重、復雜等特點,主要癥狀是面色蒼白、煩躁、心率過速、脈搏細弱、紫紺等,如果病情嚴重,還會表現為酸中毒以及昏迷,創傷發生后的24h內,患者死亡率較高,所以必須努力爭取搶救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我院對創傷性休克患者采用手術室臨床急救護理,現將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納入研究的842例患者全部符合創傷性休克的診斷標準;排除資料不全、入院時失去生命體征者。根據不同的護理措施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齡17歲~69歲,平均年齡(44.52±1.38)歲;遭受創傷時間1~6h,平均時間(3.31±0.48)h;受傷原因:8例高空墜落傷、3例鈍器傷、26例車禍傷、5例擠壓傷;創傷類型:1例腦挫傷、15例胸部損傷、3例肝挫傷、11例脾破裂、5例合并骨折、7例復合傷。觀察組42例,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齡18歲~72歲,平均年齡(45.34±1.16)歲;遭受創傷時間1~7h,平均時間(3.36±0.24)h;受傷原因:4例高空墜落傷、4例鈍器傷、29例車禍傷、5例擠壓傷;創傷類型:2例腦挫傷、13例胸部損傷、2例肝挫傷、10例脾破裂、7例合并骨折、8例復合傷。兩組創傷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手術室常規護理:在患者入院后的第一時間采取呼吸機、抗休克治療、心臟起搏、止血等措施。
手術室臨床急救護理:①保證呼吸通暢:多種原因都能導致創傷性休克,患者通常存在呼吸減弱、低氧等癥狀,維持患者呼吸的通暢是第一任務[2]。護理人員動態觀察患者的呼吸節律、幅度變化,特別是口唇、黏膜顏色的變化,給予鼻導管吸氧,氧流量3~5L/min。遭受創傷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會增加,骨性通道也會發生變化,所以應第一時間將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凈,以免引起窒息。若有大量分泌物,則要采用吸痰處理,吸痰前,將患者的頭部朝一側偏移,預防誤吸。
②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舌后墜、呼吸暫停是創傷性休克患者經常出現的癥狀[3],應采用氣管插管,建立口腔通氣道。對于氣胸患者,應進行胸腔閉式引流;若患者呼吸暫停,則進行氣管插管,連接機械通氣與麻醉機。
③迅速止血:止血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急救效果,推薦采用指壓法止血,力度適度的按壓出血部位,若無法明確具體的出血部位,可按壓肢體近端血管,然后進行加壓包扎或者使用止血帶。
④建立靜脈通路:在遭受創傷的早期,患者需要補充大量的晶體液、膠體液以及血液,否則很容易因有效循環停止而造成臟器損傷,最終死亡。因此要迅速在患者的體表淺靜脈建立至少兩條的輸液通路,如果有必要,麻醉醫師爺可以進行靜脈穿刺,從而及時補充液體與血管活性藥物。
⑤科學補液:遵循“先晶體、再膠體;先鹽后糖”的補液原則[4],監測患者的尿量、血壓以及心率,以此為依據進行補液,急救糾正創傷早期的微循環反應遲緩癥狀。
1.3 觀察評定標準[5] 急救效果的判定標準如下:①顯效:通過及時的護理與急救,患者的休克癥狀完全消失,相關指標已經恢復正常。②有效:患者的生命體征顯著改善,基本正常。③無效:患者搶救無效,死亡。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組間比較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急救效果比較,見表1。
3 討論
創傷性休克患者普遍病情危重,必須通過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補液和止血的及時性往往決定了手術的成敗,作為搶救創傷性休克患者的重要場所,手術室應建立一支優秀的護理團隊,具有時間觀念和足夠的責任心,能夠熟練掌握心電監護、氣管插管、頸內靜脈穿刺、呼吸機、置管等急救技術,為手術的順利與安全奠定基礎。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急救有效率為97.62%,明顯高于對照組71.43%(P<0.05),說明手術室臨床急救護理對于創傷性休克患者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平靜,龔平.創傷性休克患者在手術室的臨床急救護理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2):1501-1502.
[2] 張平.創傷性休克病人在手術室的臨床急救護理措施[J].中外醫療,2015,(19):155-157.
[3] 方玉蕊.對創傷性休克患者進行手術室急救護理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7):141-142.
[4] 吳夏.淺談創傷性休克病人在手術室的臨床急救護理[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2):213-213.
[5] 張瑾.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急診護理風險分析及護理安全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8):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