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勝 笪洋凱
【摘 要】
目的:分析體外沖擊波碎石術與內鏡下碎石、取石術對泌尿系結石的治療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泌尿系結石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依照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采用體外沖擊波術為主,研究組58例患者以內鏡下碎石、取石術治療為主,對兩組手術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兩組結石清除率差異不顯著(P>0.05);研究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其VAS評分較對照組降低,組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研究組進行比較,兩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體外沖擊波碎石術相比,內鏡下碎石、取石術治療泌尿系結石效果顯著,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恢復快,值得作為優先選擇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中大力普及。
【關鍵詞】 泌尿系結石;內鏡手術;體外沖擊波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261-01
泌尿系結石作為臨床常見的結石類型,其發病率占比為5%。此類結石的發病機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急性發作過程中會嚴重損傷患者的腎功能,使患者生活質量大大降低。手術治療是臨床提出的治療泌尿系結石的主要手段,其中經皮腎鏡碎石術、體外沖擊波、輸尿管鏡碎石術等屬于臨床常用的微創術式,其在進行手術操作時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但結石性質、數量、大小等不同的情況,選擇的手術方式也各有差異,探尋可在提高結石清除率的同時,減小機體損傷,縮短術后恢復時間的手術方式是臨床一直以來研究的焦點性問題。本文選擇我院收治的92例泌尿系結石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現將治療效果進行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泌尿系結石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依照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患者年齡20-64歲,平均(48.3±5.6)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2.8±0.6)年;結石直徑0.8-2.0cm。平均(1.3±0.2)cm;研究組58例中男37例,女21例,患者年齡21-65歲,平均(47.6±5.5)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2.9±0.5)年;結石直徑0.7-2.2cm。平均(1.5±0.3)cm。在自然資料(年齡、性別、病情等)對比上,組間未顯示出統計學差異(P>0.05),可作統計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以體外沖擊波碎石術為主,具體操作如下:引導患者對舒適體位進行選擇和調整,通過B超或X光定位對結石部位、大小以及數量等進行檢測,選擇HKESWL-VI體外沖擊波碎石機完成碎石操作。設定輸尿管結石能量為10.5-12.5kV,1500-2000次的沖擊次數。設定腎結石的能量為10.0-12.5kV,1500-2000次的沖擊次數。對碎石機的焦點進行調節,針對大結石需要予以多方位碎石處理。進行3-5次碎石,治療間隔時間為10d,3個月后如果患者結石清除效果不佳,可選擇輸尿管鏡手術治療。研究組患者以內鏡下碎石、取石術治療為主,具體操作如下:選取腰、硬聯合麻醉或全身麻醉,采用截石位,經尿道向膀胱中置入UEF-P5型輸尿管鏡,在患側輸尿管中插入斑馬導絲。利用MMC輸尿管液壓泵徹底沖洗處理輸尿管壁,對管腔進行擴張,順著導絲達到結石所在處,對壓力進行調節。對結石四周組織分布情況進行觀察,結石較大者,先以鈥激光將結石粉碎,通過專用取石鉗取出結石,結石較小者可直接用取石鉗取出結石,放置雙J管,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并予以抗生素、解痙、止血等治療。術后1周內進行復查,以恢復情況決定拔管時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和統計記錄兩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評定結石清除率,采用VAS評分評定術后疼痛情況,并對血尿、嚴重感染、血腫、疼痛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分析 有關數據均以SPSS22.0統計學加以處理,手術情況運用(x±s)行表示并在組間行t檢驗,結石清除率、并發癥發生率運用(%)行表示并在組間行x2檢驗,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手術效果 研究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其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結石清除率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7%,其中疼痛3例,嚴重感染、血尿、血腫各1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4.3%,其中疼痛5例,血尿1例,血腫2例;兩組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x2=0.6928,P=0.4052)。
3 討論
泌尿系結石在男性患者中發病率較高,其中治療難度較大的是輸尿管上段結石,其會增加感染性休克、嚴重腎積水、尿路梗阻的危險,甚至會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直接威脅。體外沖擊波作為微創手術之一,主要借助高電壓瞬間放電的方式,促使電能向光能、熱能或聲能轉變,利用水介質形成沖擊波粉碎結石。但結石較大的情況下需要多次進行碎石,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輸尿管,還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術后疼痛。
輸尿管鏡主要借助含有光感纖維的內窺鏡器械完成手術操作,與電視監視系統連接后,可將手術部位清晰放大,提高定位準確率,避免損傷管道,同時可顯著提高結石完全清除率。不需要反復進入輸尿管中進行碎石,具有較強的可視性,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輕術后疼痛,加快術后恢復速度。
本次實驗發現,研究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VAS評分均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結石清除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從而證明,與體外沖擊波手術方法相比,內鏡下碎石、取石術治療泌尿系結石效果顯著,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恢復快,值得作為優先選擇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中大力普及。
參考文獻
[1] 袁杰,袁超英,黃蘇溪,等.體外沖擊波與內鏡手術對泌尿系結石患者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04):79-80.
[2] 張明艷.分析體外沖擊波與內鏡手術對泌尿系結石的治療效果[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7,23(10):100-101.
[3] 張鯤.體外沖擊波碎石與外科手術治療泌尿系結石療效比較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33):4652-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