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墾廣播電視臺,哈爾濱 150030)
編輯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環節,是記者做好新聞報道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工作。編輯工作質量高、基本功提升,有利于挖掘出所報道的內容的自身價值,使報道的內容更加深刻化、具體化,讓觀眾們在觀看新聞報道時能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達到報道的目的。因此,編輯工作注重提問技巧,會較好影響到采訪意圖和報道后的效果。因而促使采訪記者深入到被采訪對象的心靈深處,從而提高編輯的質量。
為順利地編輯工作,編輯前應做好充足的準備。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分析你采訪的事件和人物有關聯的相關事物,做到“知己知彼。”因此,首先去了解要采訪到的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原因,初步地了解掌握一些人物的基本情況,在編輯過程中,對編輯內容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最終達到自己的工作目的。在審查被采訪者進行提問時,要分析好被采訪者的心理以及感興趣的話題,提一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問題,做到既現實高效又有時代感。這樣就能很容易地抓住問題的關鍵。
在審核采訪人提出問題時,要注意防止兩種偏向:一是在采訪前已經作了提問的準備,采訪時就迫不及待地去提問采訪對象一些新聞主持人已經交代過的東西;二是用過于強硬的態度來禁錮采訪對象的思維,對方回答的范圍很小,限制了交流空間。
1.編輯對接。運用輕松自如、活躍氣氛的開放式提問過渡到挖掘實質性信息上去。比如,意大利的記者在采訪鄧小平時,單刀直入地提了這樣的問題:“您為什么要辭職?”“是否要永遠地保留天安門上掛著的毛主席像?”等等,使對方的回答一下就涉及新聞觀眾普遍關心的關于中國政權穩定的問題,使世界及國內對中國政局穩定和政策有了較深了解。
2.欲擒故縱。記者在采訪任務中,遇到一起搶劫警察的事件。記者提問嫌疑人:你為什么要劫警察?回答:“我當時不知道他是警察,如果知道的話,肯定是不會劫他啊。”這個善于思考的記者,從另一個角度找到了問題所在,追問道:“如果這個人不是警察,是個普通公民,你就有權利搶劫嗎?”頓時,犯罪嫌疑人無言以對,只好承認罪行。編輯將這一事件突出,體現了遵紀守法現實意義。
3.跟蹤追擊法。一位記者去采訪時,周圍不少居民反映,每到夜里空氣彌漫著嗆人的異味。在當地環保部門調查取證后,記者詢問工廠負責人,居民反映了很久的排污事件,為什么不馬上整改?該負責人先是不承認,后又說在整改中。記者拿出環評意見和整改通知后,該責任人才承認事實,并給以承諾。編輯在這事件加上新聞述評,因此,采訪既起到了震懾作用,又起到了轟動社會的效果。
電視新聞編輯要求記者平時要在不同的場合中,同各種人打交道,并快速地提問,與他們親切地交談,在幾分鐘內得到通常幾小時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這就需要記者有很熟練的語言方法技巧。記者的言談舉止、說話方式態度等對采訪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記者在做采訪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注意禮貌,尊重對方,從而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氛圍,與采訪對象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橋梁。這樣,才能確保采訪成功,為新聞寫作收集豐富的素材,圓滿完成任務。而編輯在剪切畫面時應有取舍,服務于宣傳主題。
1.提問一定要簡潔。記者要對自己提問的問題經過精心設計、仔細推敲后變得簡短。這是因為,如果提問過長,會有這樣尷尬的局面,記者好不容易問完了問題,采訪對象由于沒聽明白要求記者:“請您把剛才的問題再重復一遍。”編輯在后期制作中應加以調整。
2.編審提問要具體。提問問題時切忌問得海闊天空、不明所以,針對某件具體的事情,采訪對象也較容易回答。編輯應給予校改、提升。
3.編審提問一定要體現間接性。太直接的問題回答的范圍比較局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這樣就得不到想要的信息了。
電視編輯的職業特點由于經歷經驗的差異,決定了編輯要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儲備、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提問能力。同時,還必須具有靈活多變、思維敏捷的能力,準確捕捉到采訪對象最真實的情感和深層心理,進而實現電視畫面的交流。只有編輯的綜合能力提高了,也掌握了足夠的工作技巧,才能達到編輯的理想效果,圓滿地完成新聞采訪任務,為電視機前的觀眾提供準確、生動、及時的有價值的新聞作品。
[1]曹旸.聯播類新聞節目的串聯詞寫作.記者搖籃,2012.10.
[2]牛哲.淺析中國電視新聞類節目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才智,2011(23).
[3]石長順.電視欄目解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