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芬河廣播電視臺,綏芬河 157399)
作為一種電視形式,電視評論在我國是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所接受所關注的節目。其起點則是以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的“新聞調查”和“焦點訪談”節目為發端,迅速帶動其他地方電視臺電視評論節目的推廣。由此可見,電視評論是在時代條件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利用其視覺形象將新聞事實直接展示在受眾面前,同時又通過語言和文字描述事實來表達觀點的一種手段。尤其是在邏輯性上則是以其鮮明形象性作用于觀眾的頭腦中。基于這一特點,電視評論在電視節目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在新形勢下又該如何辦好電視評論性節目呢?應該說,首先要在明確新形勢下電視評論基礎本屬性的基礎上,才能夠如何發揮出它的內在作用及其優勢。
我們說,電視評論不同于其他文字性的新聞評論,它主要是以既有聲音和文字,又有圖像,并且以圖像為主題的新聞事實的再現。所以,新聞評論的基本屬性應該是以用新聞事實表述一個觀點和一種態度的形式。
通過十年來我臺開辦的新聞性評論節目《視點》專欄的實踐和體會,我們認為,新形勢下要想辦好新聞評論性節目并能夠在電視中發揮其輿論引導作用,首要的是具備五個方面的特性。
一是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評論的基礎是新聞事實。電視評論主要的是以其視覺形象也就是畫面來傳達信息,表達觀點和態度。把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語言和神態、場景的實況,都要通過電視畫面的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是非真假一目了然。所以,我們在開辦《視點》這一評論性欄目中,把真實作為節目生命的源泉和力量。因為真實,才能夠打動觀眾,才能夠使觀眾信服。
二是現場性。現場是電視評論真實性得以發揮的主要環節。抓住現場,也就是抓住了真實的形象。具體而言,抓現場也就是抓現場觀察、現場判斷、現場描述、現場提問和現場控制。只有具備這些素質條件,才能夠將現場感體現出來,給觀眾以視覺上的沖擊。
《視點》節目也正是以其廣大觀眾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到和特別關注的真實的社會發展的新熱點、難點等問題為切入點,在宏觀與微觀的結合點上再現真實的現場感,找到問題的真實答案,從而給觀眾在思想上有益的啟示。
例如《視點》第九期,題目是《臉上打“補丁”有損市容》。
這期節目主要是以配合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整治長期以來由于一些市民衛生意識差而出現的亂貼亂畫現象。節目首先在提出作為國際商都,應以潔凈來提高經商環境品位,亂貼亂畫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這觀點的同時,在采訪中,我們抓住了現場這種第一感觀,采用了大量的同期聲,讓現場感得以充分的發揮,播出后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強烈反響。
三是直觀性。電視媒介的一大特點就是直觀感強。我們知道,同樣一個新聞事件,如果用文字來描述,雖然可以讓人基本上理解當時的過程,但由于缺乏形象,不免顯得曲折繁瑣,并且還缺乏信息量。而電視評論則是通過畫面的視覺形象,可以直觀地、生動地、整體地描述新聞事件。所以,觀眾在收看節目時,就能曉暢易懂,理解程度也會更高。因此,電視評論中的直觀視覺的沖擊力,則是贏得觀眾所喜愛的一種手段。
四是感染性。處理真實的直觀外,豐富的感染力又是電視評論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電視評論要使觀眾信服并接受其所論述的觀點,首先要能打動觀眾,然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一定的感染力,這樣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也就是說,電視評論處理要曉之以理,更應動之以情。
《視點》第十二期節目《開放更應該凈化環境》中,我們就是利用這種具有一定感染性較強的中國“幫幫干”圍堵俄客商的場面與俄在井然有序的商場內購物的場面相映襯對比,讓觀眾從不同角度一次性地感受到清理整頓“三無”人員和完善市場秩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五是鮮明性。新聞評論強調觀點鮮明,在報刊評論中,這種鮮明性是以文字來表達的,而電視評論卻將鮮明的觀點用形象來傳達給觀眾的,這種手段是任何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視點》第八期節目《商品房:讓人歡喜讓人憂》一片中,報道了由于消費者的投訴而引起的商品房“短斤少兩”、存在質量等方面爭議的問題,記者不光就事論事,而是通過多方面調查,利用大量的真實畫面和居民反映的如實語言,揭露商品房建筑市場中存在的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讓真實 的畫面和真實的語言,清楚鮮明地將這一觀點向觀眾表達出來,讓觀眾在真實的畫面語言中去感受生活中的如實寫照,使問題一目了然。
實踐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電視評論性節目雖然經歷的里程并不漫長,但它在電視中起到的社會效應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說,新時期如何辦好電視評論節目是我們仍在探索的一條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