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敏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0336)
從本質上來說,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屬于國家針對個人購入的養老保險產品提供稅收方面的優惠。倘若構建個人養老保險的遞延所得稅類型,所有類型的公司與個體開展各項工作均能夠加入進來,這對全部享有國家稅收優惠的社會安穩的公民而言是公平的。不僅如此,遞延養老保險對于推動國內保險業的壯大有著重大意義,從而也推動經濟增長。個稅遞延養老保險能夠有效擴大保險機構的運營范圍,促進保費的迅速增多。在優化保險機構業績的過程中,還能夠降低員工對日后保障的顧慮,促進消費,還能為國內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外國有探究顯示,稅收優惠措施能夠推動商業保險的壯大,增加總替代率。Clara(2002)指出,個稅延期對于保險雙方均有著激勵功效,還推動商業保險的壯大。Davis(1995)在探究社保替代率、稅收優惠模型以及稅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指出稅收激勵對于養老保險的壯大有著助推功能。
1.“投資”制度,典型代表有“個人退休賬戶”(美國)、“登記退休儲蓄賬戶”(加拿大)以及“個人退休金計劃”等。這給個人養老金市場的進一步擴展開辟了更大的空間,可以滿足收入支助的需要,將私人養恤金和廣泛的公共養恤金結合起來。如此,能夠極大程度降低政府因支付養老金而負擔的壓力,讓老年群體的退休金風險得到分散。因此,很多民眾積極參與進來,能夠買年金保險方面的產品,也能夠購買股票、債券等產品,亦或是購買基金、養老金等產品。
2.“保險”制度,典型代表有德、法等歐洲陸地國家。設立養老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旨在保障退休之后的生活質量與擠壓效應,進而推動個人養老市場的形成與壯大,所以英國在此領域的發展相當遲緩。參加人員要創建個人賬戶,要求在保險機構或者銀行開設賬戶,產品基本上屬于存款保險、人壽保險以及年金保險等產品,將延期納稅作為主要的稅收減免方式。與“投資導向型”制度對比看,此模型欠缺有效的驅動力量,民眾的參與率并不高。自1990年代以來,伴隨政府面臨的財政負擔日益加重與社會老齡化趨勢日益顯著,歐洲國家逐漸意識到發展個人養老金的關鍵意義,同時依循美英模式,嘗試創建個人賬戶,但是總體成效依然比不上美英模式。
盡管以上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之間有所差別,但是兩者在發展方式與日后趨勢上存在著相同的經驗,均可以為我國提供參考。
1.商業養老保險慢慢演變成多支柱養老保險制度中的關鍵構成內容,其稅收延伸模式是最為關鍵的抉擇。
2.稅收優惠政策是落實個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的重中之重。在整個西方社會,個人企業養老金保險的稅收激勵措施已經建立起來,將激勵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此種優惠措施具體涉及下面兩種方式:第一,財政直接給予補助。第二,稅收優惠,也就是在支付、投資以及征收三個環節中可享有對應的稅收減免。
3.結合現實社會與經濟增長的實際需求,持續革新與健全遞延式商業養老保險制度。
4.個人養老保險產品、服務以及對應的投資方式比較靈活,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風險的管控過程。國外已經構建形成比較完善的個人養老保險市場,同時偏好引入大量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加入,給予不同類型的養老保險業務,從而讓各類人群的差異性需求得以滿足,投保者能夠選用金融機構代為進行投資,還能夠開展獨立投資。不僅如此,政府對于風控的關注度相當高,對養老金的投資范圍加以限定,伴隨投保者年紀不斷增長,權益產品占比會日益縮小,而固定收益產品會日益增多。
2018年6月,福建、上海以及蘇州三地展開了個稅遞延養老保險產品試點工作。同時,保監會批準國內六家保險機構出售遞延養老保險產品。中國太平洋公司首次在上海市推出了個人遞延稅項商業養老保險。這標志著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在國內已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其未來發展將有很大的前景。其特點如下:(1)不管投保者在退休以后有多長的壽命,他或她的繼承人都可以領取提款時在其個人賬戶中積累的資金。(2)投保者的資金高出其個人賬戶資金累積量,如果選擇存續,保險公司將根據有關規定向其支付養老金,一直到其去世。不僅如此,“產品指南”規定了各種遞延養老保險產品的收費標準,同時讓保險公司公示收費詳單。相較于其他保險產品,該產品的收費相對較低。(3)遞延養老保險運用了稅前扣除支付、代收代繳所得稅的模式。稅收優惠的程度受工資的影響,所以并非全部人員均適合參加。現時無須繳個人稅的人士,并無稅務優惠。
其對一般工薪階級擁有比價大的吸引力,但是對于月薪不符合免稅標準,同時月稅收減免額少于收稅階段一次性繳稅現值的個體而言,欠缺足夠的吸引力。未考慮到低收入群體的利益,對政策出臺之前已經參加工作,特別是接近退休的企業職工來說都是不公平的。不僅如此,沒有將城鄉居民與自由職業者包含進來,讓他們沒有辦法享有此優惠,然而,這些人員大都缺少足夠的養老保障。
第一,檢驗該政策對財政收入造成的影響;第二,檢驗該政策對購買商業保險造成的影響;第三,檢驗清單中各產品在市場中的反應,諸如扣繳、稅收以及銀行和保險公司間對接。
這主要是由于個人終身效用的增長較低,因此對個人的激勵效應不顯著。這也就表明此政策欠缺可靠的微觀基礎,也就是欠缺別的輔助政策,便無法利用此政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長效激勵作用。
因為國內薪資收入的納稅群體規模不大,真正能夠享有稅收減免政策的群體非常有限。
與公司強制購買基本養老保險不同,企業年金的繳費和公司、個人的繳費不同,延遲繳稅與養老保險都不是強制的,減稅也增加了單位的財務成本。公司有沒有提供這方面的服務將會對個人購買納稅延遲護理風險造成一定的影響。
通過改稅收激勵,使得高收入群體繳納越多的稅收,最終摸索出一直比較科學的避稅措施。進而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個人所得稅遞延養老保險屬于商業保險的一種,支付期限較長。在執行的同時,面臨著保險公司的外部投資風險與內部經營風險。現階段我國相關專業在規避市場風險上尚無研究。
企業年金和個人所得稅遞延養老保險,兩者分別為老年人三大支柱中的第二、三支柱,因為其相似度較大,所以在發展中存在一定的競爭與矛盾。下屬部門的不同是兩者矛盾的主要體現。首先,個人所得稅遞延養老保險與企業年金的監管機構是保監會與人社部,怎樣確保兩個機構能夠形成互補與合作是個問題。其次,在稅收延遲政策上,還得重視解決個人遞延養老金和企業年金之間的稅收優惠問題的有效措施。因為財稅政策比較傾向于個人養老保險,從而對個人乃至企業參加企業年金的熱情帶來一定的影響,進而針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提出有效的優化方案。
影響保險行業,在我國養老保險機制中,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占有的比重較小,稅收延展養老保險對發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有效解決了補養老金體系的這一弊端。若政府可以借助稅收優惠強化發展商業養老保險,進而最大化的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同時提高這些投資者在該領域的投資信心。從而促進廣大民間對保險業的投資。同時還可打造養老保險等有關產業,比如說創建療養院、社區設施、養老基地等。
第一,養老金領取者的稅收減免的實現,即養老階段也適當的減稅、免稅,從而既可以確保遞延稅收政策中長期的有效性,同時全面增加政策的間接目標與直接目標可以保證最大的財稅政策效果。
第二,比例上限可以提高1—2個百分點,以鼓勵中等收入階層最大限度地參與保險。
第三,完善納稅的申報流程,促進稅務機構與保險部門的有效交流,可以提高個人與保險部門納稅申報的效率。參保商業保險部門應當積極開展團建活動,完善業務流程,為消費者給予最滿意的服務。提高宣傳次數與效果對個人與企業積極辦理個人所得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具有積極作用。要逐漸增加該類養老保險的涉及范圍,找出能夠借鑒的科學經驗。
第四,稅收優惠政策要盡量兼顧公平性,應針對不同年齡參與者制定不同的繳費額度。均衡照顧不同的年齡階層的人,擴大該制度對不同人群吸引力的范圍。
第五,積極參與保險公司之間的良性競爭。保險公司應當有效推廣稅延型養老保險制度,由于稅延型養老保險期限長,參與人數和主體較多,所應當確保相關的保險公司具備一定的實力與規模。我國相關部門在選取保險公司時,應對保險公司的財務優勢、產品創新、精算能力、服務能力以及資金營利能力、償付能力等進行綜合考量,最終對全面落實該保險制度起到保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