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
摘 要:自中日建交以來,中日兩國的貿易往來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中日雙邊貿易貨物總額達到了近3000億美元,年增長10%。在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日語作為兩國之間的交流媒介,其重要性與日俱增。所以,如何提升日語的溝通技巧,結合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和語言特點,掌握中日跨國貿易中的溝通難點和重點,成為中日跨國貿易良好發展的基礎。本文基于中日貿易規模不斷良性發展的背景下,探究日語在中日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和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分析日語溝通技巧在中日貿易中的具體內涵,從而為中日跨國貿易的正常、良性和持續發展做貢獻。
關鍵詞:跨國貿易;日語;日語語法;溝通技巧
一、前言
中日跨國貿易規模在近幾年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2013年開始,中日貿易關系發展迅速,日本連續11年成為中國的第一貿易交易國,此后雖然被美國、歐盟、東盟和香港趕超,但是直至今日,日本仍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交易國。根據日本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日兩國的雙邊貿易規模達2972.8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9.9%。其中,日本從中國的進口額達1644.2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5%,占主要進口國家份額的24.5%,中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進口國;日本出口中國的貿易額達到1328.6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1328.6億美元,占主要出口國家份額的19.0%,中國已成為日本第二大貿易出口國,僅次于美國。所以,從中日兩國的跨國貿易發展來看,中日兩國的關系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中日跨國貿易的迅猛發展,對于日語溝通和日語人才的需求供不應求,日語已經成為中方企業必不可少的溝通工具。所以本文在剖析日語在中日跨國貿易中的特點和作用、中日文化的差異和沖突,提煉出日語溝通上的難點和技巧,以期對中國外貿企業、中日合資企業的文化管理、企業管理和貿易往來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日本文化的特點
對于日本文化的了解和熟悉,可以把握日本語言的內涵和精髓,為中日跨國貿易交流提供文化交流路徑和方向。日本作為深受中國文化熏陶的國家,其與各國文化相比,有鮮明的宗教色彩和倫理烙印。
1.日本文化與宗教的關系源遠流長。在5世紀前后和6世紀中葉,中日兩國貿易往來頻率不斷增大,導致中國的文化精髓不斷的傳入日本。并且,使得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儒教和佛教兩大派系為交易的宗教國。在7世紀的時候,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地位,推崇佛教為正統宗教,儒教為輔助教義,并且頒布了“17條憲法”,從此,日本實現了以宗教立國的“和”式統治。日本自身有神道為本土宗教,突出“忠”字教義,提倡對于統治者的絕對服從和忠誠。由此可知,日本以多元體系的文化為思想基礎,并且從相關數據顯示,日本人在信仰上也具有多元性,其信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宗教。但是中國的儒家思想對日本人的思維影響最為深遠。
日本文化的宗教現象是由日本特殊的歷史發展所決定的。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逐漸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日本慢慢從農耕生產發展到建設現代化企業的行列,期間,政府把廉價的武士階層帶入工商企業界,由于武士階層特權的消失,以及受武士階層所具有的儒道和神道思想的影響,武士進入企業后,日本企業天然就具有了宗教色彩,被日本學者稱為的“論語加算盤”的企業文化慢慢開始形成。日本企業家把宗教思想融入到企業的正常經營,形成了鮮明的“產業報國”等融合了儒教“和”思想和神道“忠”思想的管理哲學。例如松下電器將的“產業報國”、豐田公司的“以支撐從事業務的開拓”等。
2.日本企業在經營中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日本企業對于宗教的崇拜在日常經營中可以說是“無孔不入”。例如在松下電器,從總裁到普通員工,每周都要經受宗教的熏陶。松下幸之助作為松下的創始人,其有專屬的顧問傳導宗教教義和精神;松下各子公司都設有神社,每周安排主持來授法傳經,讓員工更好的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務。并且,日本企業對于宗教的迷戀程度,已經形成了企業管理特有的運作方式:例如公司在上下班錢20分鐘,組織和安排員工進行社歌歡唱、社訓背誦和自我檢討等,企業的管理者秉持宗教的熏陶可以凈化員工的心靈,讓員工有認同感和使命感。
總之,日本的企業更像是一個小型宗教體系,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教義作為經營理念,公司的總裁和管理者是教義的指導者,一方面不斷傳播自己的經營哲學,另一方面引導員工作為一般的教徒,信奉教義,并執行管理者的經營理念。因此日本的員工可以顧全公司利益,舍棄個人利益,并為公司的發展做努力,所以日本企業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三、中日跨國貿易中日語溝通存在的問題
在中日跨國貿易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會有文化上的認知差異,必然會導致行為方式和語言上的問題和障礙。
首先,會有認知上的誤區。日語只是溝通的方式,但是內容才是溝通的重點,溝通中最容易犯的誤區是以為自己的表述,對方可以完全認同,殊不知隨著貿易的發展,原先的表意已經默默發生了變化,當發現自己的表述與預期存在明顯的差異時,會形成貿易的困境和尷尬,甚至溝通的失效。其次,對于溝通對象存在固定思維。在溝通中,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一類人有同樣的想法,例如法國人的浪漫、美國人的傲慢、日本人的謹慎等,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我們在考慮問題時缺乏全面性和準確性,忽視了個體的差異,過分在意以往的刻板印象,不利于溝通的開始和進行。所以在跟日方交流中,需要細致觀察日方的行為方式和言語特點,捕捉不易察覺的信息,為溝通和談判的成功做好準備。接著,民族主義的泛濫是較為常見的問題,雖然現在國際貿易中,很少以自己民族的優越性來壓迫對方,強迫對方認同自己的民族價值觀和世界觀,但是由于處于一定的民族主義氛圍中,所以在與日方溝通時,言語中一定要克服以己度人的想法,去掉有色眼鏡,把握好主客關系,做好入鄉隨俗和主客分別。最后,工作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帶來工作中言語的沖突。不同的文化差異和企業管理,會造成不同的工作習慣和溝通方式。例如在中日合資企業中,日方經理對于員工在閑聊時,想去攀談,但是每當經過時,中方員工總是默默散去。日方經理感受到了冷落,但是中方員工覺得這是對領導的謙卑。這樣的落差,是思維方式的差異所致,可能會形成日后言語的沖突升級。
四、中日跨國貿易中日語溝通技巧
1.語言和肢體技巧
語言作為中日跨國貿易溝通中最重要的技巧,雖然日語和漢語有很多共用的文字,但是由于應用場景和習慣的不同,這些文字的意思表示差異很大。所以,在使用共用文字時,需要把握好日語的應用習慣,并注意肢體語言的配合。中方在了解日本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多用相對得體的語言和肢體動作來達到降低溝通難度,可以營造相對寬松的氛圍。并且,商務交流中,最忌大聲喧嘩和空談,中方需要學會傾聽,恰當的表達對于對方的認同、理解和善意。下文從具體的商務交流案例中,詳細闡釋語言溝通技巧。
在初次見面時,得體的肢體接觸和語言技巧可以給雙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一般雙方在會面時,會互換名片,交換彼此的聯系方式。所以中方需要配備制作精良的名片。不僅如此,除了掌握首次見面的語言技巧外,還要學會得體的肢體語言。例如,日方會習慣性的鞠躬(一般場合,日方會鞠躬15度;正式場合,日方會鞠躬45度)和握手等,所以在互贈名片時,中方應配合鞠躬來接納對方的名片。除了鞠躬和交換名片外,恰當的表情流入和眼神交流,可以給對方留下值得信賴和真誠的印象。例如在溝通過程中,不宜左顧右盼、心不在焉,在商務貿易是,最宜彬彬有禮、禮尚往來。在正式場合見面時,言語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對方的社會地位,例如身份、權勢和年齡,當然,實際溝通也不必太過拘泥,過多敬語的疊加和使用,可能會顯得套路過深。所以合理的掌握語言技巧,搭配協調的肢體語言,一方面可以營造較為輕松的溝通氛圍,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對方的心理負擔,使溝通效果達到理想的狀態。
2.減少語用失誤技巧
了解常見語言習慣,減少語用失誤,可以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這需要了解日本的文化特點、認同漢語和日語的文化差異,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區語言在技巧和方式上的習慣,這是雙方在商務溝通中最為重要的基礎。為了在貿易談判、貿易交流中,掌握主動權、話語權和成功率,中方可以多了解貿易交易地的風土人情、多跟當地人交流想法,體會日語溝通中理論和實踐的差距,發現語言的實際內涵和日常使用方式,為順利的貿易交流做好準備;不僅如此,語言即是文化,所以一定要注意語句的應用變化。隨著中日貿易的不斷擴大,各國的語言也會隨著更新和發展,文化的交流帶來了語言上的融合。所以對于專業的商務人士,需要進行專業的語言技巧學習和培訓,克服語言變化前后的意思表示認知錯誤,最好能躲到入鄉隨俗,確保語言能夠真正被對方所認同和理解,以免發生用語失誤,影響了商業貿易。
3.其他語言技巧
中日跨國貿易中,對于語言運用常常伴隨特定的場合,所以在日語溝通中,需要制定溝通場所和溝通策略。首先,中方需要收集和了解日方貿易團隊的做事風格和談判方式,尋找合適的場所和天氣進行貿易。例如日方團隊有的喜歡在公司或者休閑場所作為正式場所,所以在用日語溝通的時候,可以先留意天氣變化或者場地的選擇,對方的真實反應是怎樣的。當然,聊天的過程中,可以慰問下對方能否適應周邊的氣候變化,從最簡單的話題慢慢切入場地的選擇,可以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其次,在談判中,如果陷入了利益困境或者話題崩潰的邊緣,中方需要審視奪度,以完成既定目標為前提,可以做出一定的取舍。這時候一定要知道團隊的目標,并掌握恰當的表達方式和語言技巧,避免損失或者危機的擴大。
五、總結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化,中日跨國貿易的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加深,所以如何在日常貿易往來中,恰當的使用日語,利用中日文化的內涵和差異,結合實際情況,運用日語溝通技巧來提升貿易的成功率和水準,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前文的論述中,總結出以下幾點:
1.謙虛有禮貌的日語表述,提升良好印象。在傳統的日本文化中,平鋪直敘的表述被認為是缺少禮貌的標下,他們更偏好于謙虛、委婉而有內涵的表達。但是委婉的表述,不代表夸大其詞和不切實際,所以也需要中方在交流中,契合實際情況,用日方能夠接受的方式表達。例如日本文化中,有“敬語好就是生意好”的理念,所以在說話方式中,多用敬語和禮貌的行為,可以給地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不僅如此,日方很注重傾聽的方式,在對方交流中,日方對于強行打斷說話不是很認同,其會在完全傾聽后,再對論述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一點雖然微妙,但是在實際的商業談判和協議磋商中,至關重要。
2.得體的非語言表述,可以助力語言表述。考慮到不同文化差異,可能帶來非語言表述的不同,所以需要熟悉日方的行為方式和內涵。根據相關調研數據顯示,日方在國際貿易交流中,極擅長結合言語表述和非言語表述,并且大部分的溝通通過非言語表述實現。當然,非言語表述的方式很多,例如眼神、肢體動作等。通常,如果在溝通中,對方的眼神飄忽不定或者虎頭虎腦,日方會覺得對方缺乏基本的禮貌。所以中方在溝通中,切記因為一些不恰當的動作,引起對方相反的意思捕捉,從而造成溝通的不順暢。
參考文獻:
[1]高玲.中日茶貿易中商務日語交流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7(07).
[2]周燕.商務日語教學中的語用能力培養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6(06).
[3]周寶玲.中日茶貿易中商務日語溝通技巧研究[J].福建茶葉,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