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筵 毛智慧
【摘 要】本文主要基于CCL語料庫和BNC語料庫,以“前/before”的時間構式為研究對象,以意象圖式理論為基礎,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主要分析研究二者在時間構式上的語表差異,并且挖掘其存在的內在認知機制。研究發現:“前/before”皆可與時點、時段和事件搭配,但“前”的時間構式主要表現為形義錯配的方式,時點、時段和事件的意象圖式融合為一種構式,即“X + 前”。而英語“before”的時間構式則主要呈現出形義匹配的方式,時點、時段和事件三種構式分立表征為“before + X”的時點構式和“X + before”的時段構式。其背后的認知緣由在于漢英民族在對時間的概念化過程中語言思維上的差異性。
【關鍵詞】“前/before” 時間構式;意象圖式;認知緣由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9-0217-03
“前”和“before”分別是漢英中的兩個既可表達時間指向又可表示空間方位的詞。已有學者研究了這二者在空間方位上的認知異同(金黎,2013),以及認知隱喻在二者語言應用中的異同(袁欣,2016),還有學者研究了這二者在時間指向上的認知視角及其內在的認知機制(蔡淑美,2012)。但是鮮有研究者對“前”和“before”這兩個詞的時間構式方面進行研究,從而在分析探討這二者的時間構式及其存在差異的內在緣由方面比較欠缺。因此本文主要基于CCL語料庫和BNC語料庫,以意象圖式理論為基礎,采用對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討“前”和“before”時間構式的語表異同及其內在的認知緣由。
一、“前/before” 的時間構式
“前/before”的時間構式即為它們在表達時間概念時的搭配結構,本文將其歸為“X + 前/before”和“前/before + X”兩種,其中:“X”成分包含“時點”、“時段”和“事件”這三類。時間是語言研究的對象,是一個語言在完整表述中的重要因素,而時點和時段則是時間系統中的一對重要范疇(李向農,1995)。“時點”和“時段”這兩個專業術語最初是由呂叔湘先生(1944:32)提出來的。他認為,時點可以用來推算和指定時間,特指或泛指一個時間的順序位置。而時段則表示具有起點和終點的有具體時間量的一段時間。”根據李向農(1995)對時點時段的介紹,我們主要通過天象基準、習慣基準和當前基準這三個時間基準來判斷時點和時段。根據天象基準形成的量度和計時單位量如“年、月、日、小時、分鐘、秒”,當它們與基數詞結合時,如“三年、三個月、三天”等,由于他們都是表示有起點和終點的或長或短的一段時間,因而我們將其稱為“時段”。根據習慣基準,我們把表示年份、季節、月份、星期、日期、時刻等詞歸為時點,它們都可表示確定的時間位置,又呈點狀順序排列,具有定指性。根據當前基準,我們把由其構成的時間系列也歸為時點,如“今天、明年、下個月”等。
在對語料進行分析后,我們發現,“前/before”皆可與時點、時段和事件搭配,但漢語“前”的時間構式主要表現為形義錯配的方式,時點、時段和事件的意象圖式融合為一種構式,即“時點/時段/事件 + 前”。而英語“before”的時間構式則主要呈現出形義匹配的方式,時點、時段和事件三種構式分立表征為“before + 時點/事件”的時點構式和“時段 + before”的時段構式。
二、“前/before”時間構式的意象圖式
意象圖式一詞最早是由Johnson(1987)在The body in the Mind一書中提出來的,他認為,認知語言學中的意象圖式是以空間結構為基礎的一種來自人本身與外界互動的基本感覺及運動經驗。而Langacker(1987)認為意象圖式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動體(trajector,簡稱TR)、界標(landmark,簡稱為LM)和路徑(PATH)。其中LM為參照物,TR是相對于LM的運動體,PATH即為TR所經過的路徑,當TR與LM保持靜止狀態時,PATH為零。
構式是具體呈現的、表達人類對客觀世界識的句法形式,是認知域中的意象圖在語言中的投射(陸儉明,2009)。如果我們用意象圖式來表達“前/before”時間構式,那么這一構式所指稱的時間為箭頭朝向未來的時間軸上的動體(即TR, trajector),時間構式中的X成分是界標(LM, landmark)。LM既可以是時點,也可以是時段。作為時點的LM,其在意象圖式上呈現為瞬間的一個點(A)。當LM為一個時段時,是介于起點A和終點B之間的一個時段(duration)(如圖1)。
(一)“時點/時段/事件 + 前”時間構式的意象圖式。時點雖可以用來表示時間的順序位置,具有序位性,但在功能上,它本身并不表示時間量(趙宏,2000)。通過對CCL語料庫進行豐富的語料搜集并對語料進行分析歸納后,我們發現,漢語“前”的時間構式中將時點構式與時段構式融合為一體,表現為形義錯配的方式,主要表征為“X + 前”構式,其中X成分既可以是時點,可以是時段,也可以是事件。當X為時點時,LM即為一個時間點(如A),這一構式所指稱的時間(TR)為A之前的時間量;當X為時段或事件時,TR為時段中或事件發生(duration)的起點(initial point,即A)之前的某個時間。
例1: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早上七點前將報紙送到訂戶的家門口。(CCL)
例2:據估計,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在35億年前,也有人認為可能出現在38億年前。(CCL)
例3:環境對生理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兒童在出生前即在胎內就已經打上了胎內環境的烙印。(CCL)
例4:開會前,大家列成一條橫隊,彭總和大家一一握手。(CCL)
以上例句中“七點前”“35億年前”“出生前”“開會前”都屬于“X + 前”的時間構式,其中“X”分別代表“時點”“時段”和“事件”成分。結合圖1可知,例1中“七點”是時點LM,指稱時間為TR,由它們的位置關系可得,TR位于LM之前,表示在LM之前的一段時間。例2中雖然“X”為一個具有時間量的時間段,它具有起點(initial point,即圖1中的A)和終點(end point,即圖1 中的B),但是TR是在A之前運動,表示的是A之前的時間段。例3和例4是“事件 + 前”的時間構式,它們的X成分皆為事件,但例3中“出生”是時點事件,因為出生表達的是一個短暫性的行為動作,而例4中“開會”是持續性的行為過程,是時段事件。當“X”表示的是時點事件時,其意象圖式的意義與例1相同,即TR在事件發生時的點(A)之前運動;當“X”表示時段事件時,如例4,其意象圖式與例2相同,即LM具有起點(A)和終點(B),TR在LM的起點A之前運動。由此可知,漢語“前”可以用一種時間構式來表達不同的語義,即同形異義。
(二)“before + 時點/事件”時間構式的意象圖式。在對英語BNC語料庫進行語料搜集分析歸納后,我們發現,英語before的時間構式采取形義匹配的方式,異形異義,分立表征為“before + X”的時點構式和“X + before”時段構式。在此,我們先討論“before + X”這一構式。
“before + X”的時點構式中的X成分既包括時點,也包括事件。當X成分為時點時,這一構式所指稱的時間TR即為LM(或A)之前的某一個時間;當X成分為事件時,此時的事件可分為時點事件和時段事件。當X為時點事件時,其意象圖式與“before + 時點”構式的意象圖式在意義上等同;當X為時段事件時,LM為一個具有起點(圖1中的A)和終點(圖1中的B)的時段(duration),構式所指稱的時間TR為事件起點A之前的某一時間。
例5:Nobody goes to bed much before 5am, and time means absolutely nothing.(BNC)
例6:ROS and GUIL move towards a downstage wing. Before they get there, POLONIUS enters.(BNC)
例7:But before raising the money you must decide how much work you are going to do yourself.(BNC)
以上例句中的“before 5 am”“before they get there”和“before raising the money”都屬于“before + X”構式,但是例5中X表示時點,例6和例7中X表示事件,其中,例6為表示短暫性行為動作的時點事件,例7表示持續性行為過程的時段事件。結合圖1中的意象圖式,例5中的LM為“5 am”,TR是句子的指稱時間,位于LM(或A)之前運動;例6中的LM為“before they get there”,由于它屬于時點事件,因而其所指稱TR也在A之前運動;例7中的LM為“raising the money”,此時LM為一個具有起點A和終點B的時段(duration),TR在事件起點A之前運動。由此可知,“before + 事件”在語義上等同于“before + 時點”,因而二者的時間構式相同,具有相同的意象圖式。
(三)“時段 + before”時間構式的意象圖式。“X + before”的時段構式中的X成分是時段,這一構式所指稱的時間(TR)為時段(duration)的起點(A)之前的某個時間,即所指稱時間的終點是時段的起點,反過來說,就是時段的起點是所指稱時間的終點。時段的終點(B)既可以是說話的當下,也可以是上下文特指的某個具體時間點。
例8:His playing days had ended six years before.(BNC)
例9:Its interesting that he sent me the book twenty days before the deadline for my book. (BNC)
例8和例9中的“six years before”和“twenty days before”皆為“時段 + before”構式,分別表示“六年前”、“二十天前”。結合圖1,例8中LM為“six years”,TR為指稱時間,此時LM的終點B為說話者說話的當下時間,即“現在”,TR在LM起點A之前移動,所指稱的為A之前的某一時間。例9中LM為“twenty days”,此時LM的終點B為句中指示的時間點,即“the deadline for my book”,構式所指稱的時間TR依然在A之前移動,表達在B之前LM之前的某一時間。
(四)小結。漢語“前”存在一種時間構式“X + 前”,對應一種意象圖式,同一種構式表達了不同的語義;而英語“before”存在“before + X”和“X + before”兩種不同的時間構式,其意象圖式也存在差異,用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不同的語義。由此可知,漢語中并不十分注重形和義的一一對應,形和義可以進行錯配來表達相同的語義。而英語則反之,英語在形和義上有嚴格的搭配,一種形式只能夠表達一種語義。
三、認知緣由
客觀世界中的時間原本是模糊抽象的概念,經人類思維的概念化之后,區分為時點與時段(其中時點包括事件)。但是在符號化的過程中,漢英民族思維的差異性造成語言的差異性(如圖2所示)。
漢語采用形義錯配的方式,將時點構式與時段構式融合為一種構式加以語言呈現,即“X + 前”,其中X成分既可以是時點、時段,也可以是事件。而英語則采取形義匹配的方式,分立表征為“before + X”的時點構式和“X + before”時段構式。由于漢語重義輕形,故采用融合式,即一形二義,一種形式表達時點和時段兩種不同的語義;而英語重形式表達,故采取分立式,即異形異義的嚴格匹配方式,擁有時點構式和時段構式兩種不同的構式,以具體的形式來表達不同的具體語義。
參考文獻:
[1]金黎.英漢空間方位詞的認知語義對比[D].延邊大學,2013.
[2]袁欣.基于語料庫的英漢“前/后”隱喻對比研究[D].安徽大學,2016.
[3]蔡淑美.現代漢語“前、后”時間指向的認知視角、認知機制及句法語義限制[J].當代語言學,2012.
[4]李向農.時點時段的內涵及構成與漢語社會的時間觀念[J].世界漢語教學,1995.
[5]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4.
[6]Johnson 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7] 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e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ies[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62-188.
[8]陸儉明.構式與意象圖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9]趙宏.一部研究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力作——《現代漢語時點時段研究》評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10]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11]https://corpus.byu.edu/b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