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
【摘 要】中醫文化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五千年文明積淀之中,如何解讀中醫文化是其傳播與發展的關鍵所在。中醫歌訣譜曲在創作形式上化繁為簡,通俗易懂,在傳播形式上更加具有時效性與理解性的優勢。基于此,本文解析了中醫歌訣譜曲在中醫文化科普中的積極作用,并就其文化科普的實踐路徑提出個人見解,希望對中醫文化傳播具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醫歌訣;譜曲;中醫文化;科普實踐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9-0241-01
一、中醫文化的科普性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長期累積的經驗,并創造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界定視域。而中醫文化所具備的科普性,正是在不斷的文化積淀中形成的精粹,是得以推動中醫發展的本源。如果沒有中醫文化,中醫理論很可能在缺乏現代消費市場的情況下逐步淡化。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在于追根溯源探究病灶機理,給予患者針對性更強的治療方案促其康復。但是中醫的復雜程度也顯然高于西醫,很多病癥需要長期調理,患者是否能夠感受到自身的微妙變化,仍然是中醫臨床實踐中的主要問題。讓患者接受中醫臨床治療方案,實質上便是患者對于中醫文化的認可。那么如何推進中醫文化的民間普適度,長期以來都是中醫文化科普性的重點研究方向。
二、中醫歌訣譜曲在中醫文化科普中的積極作用
(一)簡化復雜邏輯,加深關鍵記憶。中醫理論體系尤為繁雜,既存在藥理、藥性、針對病癥的基礎知識,也存在望聞問切的診斷手法。在中醫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其復雜程度是阻礙文化傳播的本質因素。基于此,在中醫歌訣譜曲實質上是對于中醫理論知識體系的簡化,降低了其中的復雜邏輯關系,將更為簡易的內容作為中醫文化的傳播載體,以便推動其文化傳播的民間普適度。以湯頭歌為例,熙三十三年老中醫汪昂在80歲時整合古方編著了《湯頭歌訣》,對于中醫文化的傳播具有極為廣泛的影響效果。以七言詩體編成的歌訣,將湯劑名稱、用藥、適應證、隨證加減等附加在歌詞中,內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更加適應文化傳播的需求。中藥方劑由多味藥材組成,制法繁瑣,相對抽象也并不容易理解。湯頭歌的出現解決了這樣的難題,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便于人們記憶,因此對于中醫文化的推廣具有深遠影響。
(二)便于文化推廣,促進文化傳播。自古以來,中醫文化典籍中總結了諸多內容豐富的理論知識體系,但是其中的難度可見一斑。諸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藥王全書》《本草綱目》等,若無真正的臨床實踐其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也會極為薄弱,對于抽象知識的模糊界定更加容易導致診斷偏差或治療誤區。而中醫歌訣譜曲的關鍵作用就在于將其中的關鍵知識點精準提煉,以最為簡易的形式予以展現,是為深入學習中醫理論體系所提供的引導,在熟識中醫歌訣譜曲之后,更加容易形成中醫文化的正確解讀范式。如北京大學的“85后”醫學博士們,不但將中醫知識編入了歌曲中,還組建了“青光眼樂隊”將其搬到了舞臺上演繹出來。因此,中醫歌訣譜曲在簡化了中醫理論知識體系之后,促進了中醫文化的傳播與實踐。其中的科普意義就在于讓晦澀生僻的知識便于理解,讓更加顯而易見通俗易懂的中醫文化得以快速傳播,促進中醫文化的解讀效果。
三、中醫歌訣譜曲在中醫文化科普中的實踐路徑
(一)創新中醫歌訣譜曲作品。廣西藥用植物園作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長期以來一直注重科普與文化的有機結合,致力于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并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將中醫藥文化傳向世界。廣西藥用植物園職工禤偉新譜曲、廣西著名作詞人莫小華填詞的《中華傳奇美藥園》便是一首融入了現代創新意識的歌曲。原詞“神農嘗百草,千古留中藥。四氣有味道,升降沉浮妙。”是對于中醫文化的一種現代化解讀,對于中醫文化的科普是現代化發展的全新形式,可以作為一種借鑒方法并應用于實踐。
(二)網絡互聯拓展科普維度。中醫文化發展至今時今日,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也需要與時俱進,在其傳播機制中注入網絡化的傳播模式,方能體現出中醫文化的科普性。在信息社會,中醫的發展與傳播離不開科普。2018年5月28日,由商務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圍繞推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開放、創新、融合”發展這一主題主線,擁有人工智能、文化創意、非遺、中醫藥等29個板塊,不少環節都展示了令人矚目的創新舉措,特別是中醫藥服務這一傳統板塊,在文化傳承的維度上借助中醫歌訣譜曲通俗易懂的優勢為科普創造條件,是促進網絡環境解讀中醫文化的中醫方式,且對于中醫文化的推廣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德森,吳水生,張含弓,張青.方劑歌訣譜曲傳唱教學的研究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37):57-59.
[2]楊周贇.趣味歌訣與傳統方歌記憶對方劑記憶近遠期效果對比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3,9(01):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