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麗
摘 要:上海市初中科學學科開設在六、七年級,學生年齡基本處于十二三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辯證邏輯思維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缺乏對所學知識進行整體概括的能力,并且由于遺忘規律和首因、近因效應,學生對課堂中的學習內容容易遺忘,因此教師有必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課堂總結??偨Y應該由處于課堂主體地位的學生親自完成,形式可多樣。其中,手繪思維導圖的總結方式能夠提升思維的系統性,強化記憶,提高課堂效率,可以在初中科學課堂中使用。
關鍵詞:課堂總結;重要性;有效性;思維導圖
筆者在校內外百余節各類公開課的聽課過程中發現,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引入環節的新穎獨特和教學過程中探究活動的豐富多彩,但對于整節課的總結,不是教師寥寥數語一帶而過,就是時間來不及而直接下課。公開課尚且如此,隨堂課則自不必說。由此可見,部分教師對課堂教學中的總結環節并不重視,甚至認為整節課的總結可有可無。
然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由于青少年認知特點和科學學科特點,課堂總結環節不可或缺,它對幫助學生總結重點、理清脈絡、加深記憶、活躍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科學課堂總結的重要性
課堂總結是對整個課堂行為過程的思考性回憶,是對一節課所學知識的系統歸納和概括。課堂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掌握情況良好,但是當課程結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回顧時,學生卻不積極發言,仿佛一下子失去方向,這是因為他們已經開始遺忘了。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剛記完,記憶量是100%,而20分鐘后,記憶量是58.2%。以后逐漸緩慢。”一節課40分鐘,課堂總結一般在30分鐘后進行,這時學生已經把一部分內容遺忘。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具有“系列位置效應”,包括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即指在系列學習中,接近開頭和末尾的記憶材料的記憶效果要好于中間部分。
因此,在一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若能預留5分鐘左右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總結,可以固化學習內容,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和認知心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對學生的重要性
(1)樹立學生全局觀,建構完整知識體系。布魯納認為,如果沒有圓滿的結構把知識聯系在一起,那是一種遲早會被遺忘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分割為若干個小目標,每個小目標的實現依靠各個小活動支撐,這樣學生獲得的是零碎分散的知識。因此,如果沒有總結,則學生學到的知識是單一而孤立的,經常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課堂總結教師可以以點帶面,把這些小知識點串聯起來,并分析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的視野貫穿整個課堂,從全局的角度來理解領會所學的知識,使其“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2)培養學生思考習慣,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等的能力。課堂總結是教師帶著學生回憶整個學習過程,綜合概括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以及體會。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綜合分析過程中,可以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培養和提高。
(3)加深學生記憶,及時提取所學知識。由于初中科學學科六年級每周2節課,七年級每周3節課,如果課堂上沒及時總結,學生會遺忘掉很大一部分,再到下次課又繼續遺忘一部分,這樣一節課學到的內容就會所剩無幾。雖然教師課堂上辛苦耕耘,但卻沒有收獲。因此通過課堂總結,讓學生將整節課的重要內容,一環套一環地搭建在一起,猶如腳手架一樣,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內化于心,這樣學生在今后學習或生活中,對相應的知識進行再認時,能夠進行及時的提取。
2.對教師的重要性
(1)教師學會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一節科學新授課的主要流程大致有導入、新課探究、課堂總結、課堂練習等環節。教師往往會在前兩部分投入過多的時間深入打磨,導致課堂總結匆匆帶過或者直接省略,使得課堂時間分配不均衡,有頭重腳輕的感覺。做好課堂總結可以促使教師重新審視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合理安排布局,做到首尾呼應,課堂前后平衡有序地進行。
(2)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總結,可以明確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重難點是否突破,哪一部分教學內容的處理還有所欠缺等,便于及時反思并調整教學策略,為下一個班級以及以后的教學改進奠定良好的基礎。
(3)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學生知識掌握良好,并能運用所學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則說明課堂效率高效。課堂總結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讓知識掌握更加牢固,也會讓學生有意識地總結學到的科學方法,以及日后有意識地利用這些方法來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科學素養的形成,因此及時總結是提高教師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
二、科學課堂總結方式的有效性分析
目前,課堂總結行為主體主要集中于傳統的教師總結型和學生自主歸納型,或者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師生合作型??偨Y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有提問式、填空式、表格式、思維導圖式等,但是效果卻各有不同。
1.課堂總結主體不同,學生親自總結更為有效
教師總結則是教師個人將一節課主要知識點、方法按先后順序羅列,簡單加以表述。學生總結則是學生將一節課的主要內容、知識點進行整理。當然也可以由師生共同完成。經過調查顯示,初中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時間約為30分鐘,而總結是在30分鐘后進行的,這時學生已經分心走神,因此教師個人的總結不能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大腦,容易被大腦拒絕和遺忘。這樣的總結顯然是無效的,因此教師要避免唱“獨角戲”,留給學生思索的時間和思維的空間,總結最好以學生為主體進行。
2.總結方式可以多樣,思維導圖式總結效果顯著
總結方式有多種,比如提問式,教師提問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到了什么、有何收獲。這種總結方式會促使學生主動地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但是他們的回答有可能只是碎片化的知識點,或者隨意說出幾句應付,缺乏層次性和系統性。比如,牛津上海版科學(下同)“金屬的特性”一課,總結時有的說金屬可以導電,有的說可以導熱,雖然大家能補全,但對學生個體而言,缺少獨立思考和系統分析的過程。
再比如填空式,將課堂知識要點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補充完整。優點在于能夠較為快速地完成總結。比如“營養物質的檢驗”一課,教師總結時出示填空:可以檢驗葡萄糖的試劑是 ,如果有 色沉淀,說明溶液中含有葡萄糖;可以用來檢驗蛋白質的溶液是 ,如果溶液呈 色,說明溶液中含有蛋白質。但缺點是教師已經搭好框架,學生只需單調地完成線性表述即可,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印象不深刻。
當然還有口訣式、表格式等方法,這些總結方式的局限性較為明顯。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讓學生手繪思維導圖進行總結效果顯著。思維導圖已被全球多個國家用于教育行業,東尼·博贊發明的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知識整理工具,一種激發思維增長的可視化工具。它通過發散性思維,放射狀式地把知識和信息整理的過程可視化、關聯化、全局化,并促進學生在知識和整理過程中主動地通過創造性的智力勞動培養高級思維能力。將思維導圖用于課堂總結,原因在于:
一是思維導圖采用“關鍵詞”的方法,即把關鍵詞寫在分支的線上方,一般為名詞或動詞,用于提煉關鍵信息,迫使學生思考事物的關鍵點。這些關鍵點充當了許多回憶的線索,而線索是再認的支點,當再認出現困難時,往往需要尋找再認的線索,通過線索進行聯想,達到對事物的再認。因此思維導圖便于學生提取所需的線索,進而聯想還原出整個知識脈絡。
二是思維導圖是以圖片的形式呈現整節課的要點。中學階段是人的記憶力發展的高峰期。中學生記憶的主要特征有:對直觀形象的材料記憶要優于抽象材料,對圖形記憶要優于詞語。思維導圖正好能夠滿足這樣的要求。
三、科學課堂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總結的有效策略
在思維導圖中,圖像可以自動地吸引眼睛和大腦的注意力,觸發學生的聯想,手繪這些圖像時利用右腦加強記憶,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極有效的方法,思維導圖已被證明是非常實用的學習工具和思維工具。將它引入初中科學的課堂總結中,離不開合理的使用策略。
(1)指導梳理,搭建框架。教師要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要領,做思維導圖主要分三個步驟,分別是:點—線—面,即找到主題、畫出分支、整理要點,以點帶面。比如“光線和眼”一課,讓學生在總結時先找點,即確定主題為“光”。接著連線,即畫出分支:光源、條件、光速、現象、應用。最后構面,即整理每個分支的具體要點,這樣一張蘊含了學生清晰思維過程的思維導圖立刻躍然紙上。再比如“摩擦力”一課,可以指導學生這樣整理:主題是摩擦力,分支有固體間的摩擦力、液體間的摩擦力、氣體間的摩擦力。這三個分支的要點分別有定義、產生條件、方向、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等。通過這樣的梳理,學生親歷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自然印象深刻、加深記憶。
(2)各取所需,熟能生巧。隨著思維導圖使用次數的增加,學生逐漸可以獨立繪制??偨Y時根據具體內容,選擇個人最擅長的形式,發揮思維導圖的最佳效果。思維導圖常見形式有圓圈圖、氣泡圖、樹形圖、流程圖、括號圖等。比如,“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有的學生選擇繪制樹形圖總結:樹干部分是聲音,“樹枝”是知識、方法,知識的“分枝”是產生、傳播,方法的“分枝”是觀察法、實驗法,產生的“葉子”是振動,傳播的“葉子”是介質、聲波,觀察法的“葉子”是直接觀察、間接觀察,實驗法的“葉子”是反證法、轉換法、推理法。當然也有的學生選擇了括號圖或者流程圖來進行總結。繪制完成之后,小組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欣賞和評價,進一步修改和美化思維導圖。學生必須獨立地使用思維導圖,才會熟能生巧,最終真正地掌握這門工具。
(3)持之以恒,養成習慣。剛開始,學生可能不熟練,但長期堅持,必然會提高熟練程度,減少繪制時間。每節課的總結繪制在一個本子上,日積月累,就成為一個專用的筆記,并且不是單調枯燥的線性筆記,更加符合大腦的運作模式。這為下一節的課前提問提供了支點,也為日后的總復習提供了寶貴資料。只有堅持使用,才會養成習慣,最終潛移默化地形成縝密的邏輯思維。
總之,課堂總結是40分鐘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不能省略或流于形式。當然,總結的形式是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每節課的不同內容選擇與其相適應的總結方式,思維導圖因需而用,貴在得法。如果能夠持之以恒,定能使學生形成系統的學習和思維的習慣,提高課堂效率,使教師既有耕耘,也有收獲。
參考文獻:
[1](美)瑪格麗特·馬特林.認知心理學[M].李永娜,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2](英)東尼·博贊.思維導圖[M].卜煜婷,譯.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