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平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初中教學必須跟隨潮流而改變,如何進一步改進初中的語文教學工作是個挑戰。中學的語文工作不能只是在書本上照本宣科,需要深入學生內心,也就是“求實”。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將創新意識加入其中,這樣就能夠讓中學語文教學顯得更加生動、有效。那么,怎么做才能夠做到“求實”呢?文章通過三方面闡述求實策略的實施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求實”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1.教學模式傳統落后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考試為主,教師講課為了考試,備課是為了考試,學生學習為了考試,復習還是為了考試。這樣導致的后果就是無法讓學生積極去學習去吸收,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根本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教學收效不明顯。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手段還很單一,經常是照本宣科,這樣就造成學生上課情緒不高,主觀能動性差,無法收獲好成績。
初中語文教學中選取的文章內容無一不是文學中璀璨的部分,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進行教學,而應抱著對自己進行打磨、對課本內容再創造的心態進行教學。教師在責備學生沒有學習興趣的時候也要反過來思考,自己在教學上做到了什么,沒有做到什么,還有什么需要做到的。這樣才能算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了落后的教學心態。
2.教學資源缺乏
以目前的狀況而言,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是很全面,所以偏遠山區因為當地的經濟水平問題,而導致教育水平的落后。因此,學生能夠接觸到的學習資料就非常有限,甚至連最基本的學習資料——教材都是缺乏的,且教師的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之下,學生的知識面很難拓展開來,更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知識也不能有效地增長。同時教師受到地域的影響,無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學生則因為學校、家長、環境三方面的制約更不可能有突破式的成長,從而最終導致能力受限,學習無法得到提高。
經濟問題不是教育討論中應該出現的,因此,教師要有效地利用手邊的一切教學資源來教導學生。雖然不是每位教師都有條件在講解《故宮博物院》的時候帶著全班學生去故宮游玩一天,也不是每位教師都有條件在講授《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時候能夠讓學生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海邊一日游,但是教師可以尋找一些故宮的知識,給學生進行課堂講解,還可以去閱讀一些與大海的相關的內容,給學生講述,激發學生對遠方的好奇,以在增強自己教學素質的同時,增長學生的知識,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3.教學理念出現偏差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出現了三個中心理念,這三個中心理念雖然看上去簡化了教學模式,但是其無益于教學。三個中心理念分別是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教材是教師的中心,課堂講授是教材的中心。如此,將不會有學生在老師教學很枯燥的情況下主動去學,更不可能會有學生自發將枯燥的內容學下去。教學的中心不應該是教師要講什么,而是學生要聽什么,一堂課中學生應該聽到的知識是什么,怎么講才能讓學生更加有積極性,教師應該用什么手段才能讓學生有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做的事情是去引導,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學習、去了解書本的內容。照本宣科,學生聽不進去,這不是正確的教學理念。為學生負責,讓課堂更加有效率更加活躍,讓學生更加主動、更有激情地去學習,這樣才是教育教學中應該有的教育理念。
二、“求實”策略的實施方法
1.改變教學模式
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傳統的一手書本一手粉筆的教學模式。優秀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應該被豐富起來也應該被利用起來。不光是語文課,任何科目的課堂上,都需要讓學生耳朵里聽著、手上拿著、眼睛里看著,這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做的事情。教師應積極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書本上的內容“活動”起來。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他們更多地需要一些感性認識而不是理性教育。唯有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學會書本的內容。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學的目的。
在學習《看云識天氣》的時候,教師就能夠將這篇課文中講到的云彩找出來通過多媒體設備放圖片或者放視頻給學生觀看。像一些很直觀的課本都能夠用這樣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比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初中生的眼界不夠寬,學識有限,通過這樣的方法就能夠更加直觀地讓學生了解書本中的內容,拓寬眼界。
2.豐富教學內容
語文課的教學方式需要改進。教師除了要講解知識點,還需要講解一些知識點之外的東西,區別于其他的自然科學課程,這樣學生不僅學習了語文知識,還能夠在課堂上獲取自然科學知識。但是學生不能在語文課堂上立即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和文字把控能力。這樣的話,久而久之根本達不到教學目的。這時就需要教師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良好地運用案例,講“活”課本上的知識點。運用好的案例將課堂氣氛調動起來,從而達到語文課設置的目的。
比如,在講授《安塞腰鼓》這一課的時候,幾乎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沒有見過這種藝術形式,那么教師就可以找一些安塞腰鼓的視頻來給學生看,讓學生看到當地的風土人情,聽到腰鼓的音律氣勢。又如,講授《在山的那一邊》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去討論:在文章中山的那一邊究竟是一個什么樣子?等學生討論結束之后,再開始學習課文。這樣,學生就容易帶著問題聽課,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精神也更為集中。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能力,鍛煉了自己的交際能力。課堂的內容則更加豐富起來了,而且課堂氣氛也從一開始的死氣沉沉變得活躍起來。這才是一堂課真正需要做到的。
3.堅持學生為主
所謂的“以生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課堂的根本,一堂課的重點不是教師要講什么,而是學生要聽什么。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才是主動的給予者。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教育方式明顯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教師雖然主動,但是卻要以一對多,對各種問題應接不暇,學生是被動的,只是等待著老師灌輸知識。所以學生需要主動地去學習,教師也需要將身份轉換一下,從一個灌輸者變為一個指導者,改“種莊稼”為“放羊”。
在課堂的教授上,只要改變一下教學方式就能讓單調的課堂變得有趣起來。如果教師能夠精心設計,讓課堂內容豐富起來,那么教學效果自然會提升。比如,在《我的第一本書》這篇課文中,教師大可以直接詢問學生自己的第一本書是什么,然后選取一些學生的答案進行討論。這樣既讓學生們相互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三、結語
總之,為了讓高效課堂得以創建,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運用更多的教育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就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在課內,教師可以利用語文課的特性來進行講解;在課外,教師也能夠組織一些活動來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讓學生能夠通過固有的舊記憶來吸收新的知識。教師還應該著重于語文課外的一些東西,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將語文課拓展開來,達到讓學生從學習中真真正正地沉淀自己的文化素養,感受到語文中的美感。“求實”,求的就是實效,這個實效不僅僅是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效果,更是學生在課外,乃至人生中的文學修養基底。
參考文獻:
[1]楊亞麗.基于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J].新課程(中旬刊),2016(5):130.
[2] 黃 童.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組合選文策略[J].速讀(上旬刊),2016(5):263.
[3] 米 丹.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刊),201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