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靜,李青宸
(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我們處于一個“新聞標題追求故事性,故事追求話題性”的年代。新人導演、現實主義題材、醫療問題,這些標簽讓《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充滿話題性。病人承擔不起昂貴的天價藥想活命只能買盜版;程勇為了幫助病人走私藥品理當受罰卻也情有可原;法律維護高價藥少了人情味卻也是出于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每一個群體都有他的無可奈何,這些無奈構成了一個矛盾循環。這樣的故事真實有看頭,因為它就是生活本身。講故事就是要把矛盾串聯起來讓人生如戲,如果一個故事把這玄妙的命運、復雜的矛盾講清楚,那一定是一個直擊內心的好故事。《我不是藥神》絕對是這個夏天開放的最為艷麗的花朵。
故事圍繞5個主要的角色展開:代購印度藥品的程勇、白血病人呂受益、黃毛、劉牧師、單親媽媽劉思慧。據導演文牧野講述,故事中5個主人公的設置分別參照了戲曲中“生旦凈末丑”來設置。這些看似各有特點的5個人因為印度仿制藥走到了一起,成為一個團體,為銷售印度仿制藥而協力。同時,警察曹斌、假藥販子張長林、瑞士醫藥代表站在了反面,起到了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從故事整體來分析角色設置,運用格雷馬斯方陣可以讓思路更加清晰。“符號矩陣”是格雷馬斯根據法國結構主義創始人列維·斯特勞斯的二元對立模式擴充發展而來的一種符號分析模式,他將列維·斯特勞斯簡單的二元對立,擴充為四元,使得敘事分析更為完善。
很多白血病人吃不起昂貴的正版藥,以程勇為代表的5人售藥小組便從印度走私、銷售便宜的仿制藥,由此便與瑞士醫藥代表形成對立關系。X是程勇的團隊,反X便是瑞士醫藥代表。隨著故事展開,出現了假藥販子張長林,一開始張長林站在了程勇和醫藥代表的對立面,隨著與程勇的交手,最后張長林自己承擔起所有罪名并沒有把程勇供出,便是非X。曹斌作為警察本該抓住程勇,但是由于看到昂貴的正版藥與病人之間的矛盾,寧愿接受處罰也要放棄追查,所以是非反X。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四個陣營組成了一個矛盾的循環,他們的矛盾沖突推進著劇情的發展。
敘事結構是導演講述故事的思路,對故事結構進行梳理有助于我們理解故事。電影有5種常見的敘事結構:因果式線性結構、回環式套層結構、綴合式團塊結構、交織式對比結構、夢幻式復調結構。其中,因果式線性結構是最經典的情節結構模式,它以時間線索上的順序發展為主導,以事件的因果關系為敘事動力,追求情節結構上的環環相扣和完整圓滿的故事結局。
《我不是藥神》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而成,是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導演為了保留真實感,甚至保留了某些微微晃動的鏡頭。所以,在結構方面,影片采取了單線敘事,便于清楚明白的講述故事,符合“真人真事”的影片風格。同時,為了避免平鋪直敘,程勇售藥團隊的5個主要角色隨著劇情的發展也分別經歷了“滿足-跌落-再次滿足”的過程。
以程勇為例,他本是一個連房租都交不起的保健品店老板,隨著印度格列寧的熱賣他嘗到了金錢給予的滿足。但是,隨著生意越來越大,他越來越擔心自己會坐牢,糾結之后放棄了代理權,5人小組解散。在最后一次火鍋聚餐后大家分道揚鑣,程勇嘗到了跌落的滋味。然而,隨著呂受益的死去,程勇再次走私藥品,這一次他沒有逃脫法律的制裁。但是程勇在服刑的路上,站滿了送行的白血病人,這便是再次滿足。
再說劉思慧,她為了給女兒治病做起鋼管舞女郎,遇到程勇之后,大家到她工作的酒吧消費,經理要求思慧跳舞,程勇替思慧解圍讓經理跳起鋼管舞,替思慧出了一口氣,這是思慧的第一次滿足。而呂受益帶著程勇看望自己的兒子,訴說自己的求生過程,這是呂受益的第一次滿足。劉牧師把廉價的救命藥送到自己教會教友手中,這是牧師的第一次滿足。解開心結之后,黃毛答應和程勇一起工作,這是黃毛的第一次滿足。正是因為“第一次滿足”,4個人死心塌地的跟著程勇賣藥。但是,隨著程勇放棄代理權,4個人感受到跌落,呂受益甚至因此死去。后來,隨著程勇復出,以低于成本價銷售藥品,他們感受到“再次滿足”。至此,故事推向了高潮。
導演文牧野十分擅長對感情戲的拿捏,“滿足-跌落-再次滿足”的敘事節奏不僅讓故事跌宕起伏,穿插其中的笑點讓影片達到了“笑著哭”的效果。不得不說導演文牧野是一個催淚高手,或者說,故事中的每一個關鍵點都設置的恰到好處。程勇原本只是想借助印度藥賺錢,但是在經歷呂收益死亡之后,第二次來到印度,看到煙霧繚繞中的佛像,他大徹大悟決定賠錢賣藥,這個人物升華了,此刻程勇才完成了從小人物到英雄的蛻變。劉思慧在看到經理跳鋼管舞時,大聲地喊:“脫!脫!脫!”那是一種解氣的發泄,她的眼角含著淚水,于別人而言跳舞是消遣,于她而言那只是為救白血病的女兒迫不得已。還有黃毛,他終于聽了程勇的勸說把頭發剪掉準備回家看看多年不見的父母,利落的寸頭仿佛預示了結局,他再也沒有乘上回家的火車。警察曹彬聽到大媽說的那句:“誰家還沒個病人。”便放棄了追查。每一個關鍵點都是人物升華的節點,也是推動故事的轉折點。
因果式線性結構的敘事方法,加上“滿足-跌落-再次滿足”的敘事節奏,再配合恰到好處的關鍵點,讓整個影片的情感收放拿捏的恰到好處,直擊觀眾的內心。
敘事者是一個抽象的存在,它沒有物質上的對應物。一旦影片產生出來,它就遠離作者,自己獨立存在。跟敘述者對稱的一個概念是接受者。它跟敘述者一樣,也是虛構之物。一旦影片拍成了,它們就存在了,而且它們只存在于影片的敘事層面上。
敘事角度指敘述者對故事敘述的切入點,熱奈特把視點稱為"聚焦",他在《敘述話語》中把敘述者和人物關系做了分類,提出聚焦理論。敘述視角分為3大類:零聚焦型、內聚焦型、外聚焦型。《我不是藥神》屬于外聚焦型,其特點是觀眾無法得知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事件的敘述只局限于從外部視點以及行為等角度出發,基本上只陳述攝像機所能拍到的東西,影片中的事物是真實世界的一種反映。這樣的敘事視角更符合影片現實主義的風格,給觀眾營造了一種“真人真事”的感覺,讓觀眾以旁觀者的視角來觀看整個故事。
生活并不輕松,當大家身心疲憊的時候,需要的是娛樂。《我不是藥神》把現實主義拍成具有黑色幽默的商業片,讓觀眾抱著娛樂的心情,笑了;又抱著批判的心態,哭了。事實上,廣電總局和政府,一直在努力倡導,希望市場上出現更多的“現實主義”作品。大家為“現實主義”操碎了心,就怕觀眾娛樂過度,而忘記了從文藝作品中提高審美情趣、發掘正確的三觀理想。
前文說到,我們處于一個“新聞標題追求故事性,故事追求話題性”的年代,《我不是藥神》做到了。走出電影院這個故事繼續發酵,當年的新聞再度被挖掘,看病難這個社會民生問題再次引起熱議,李克強總理親自做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這部電影帶來的不僅僅是30億票房和一個新銳導演的亮相,它達到了一般電影達不到的高度,那就是:用一個故事去啟發人們思考。電影雖然不能就這些問題給出解決之法,但卻能引發人們的思考。病人想活命、政府要執法、商家要賺錢,誰都沒有錯,你無法簡單的怪罪任何一方,但矛盾就在那里。現實的問題永遠無法像影片最后一樣,通過幾行字幕就能獲得圓滿。出路,卻仍然在影片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