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煤神馬醫療集團總醫院(467099)于盼盼
安全護理是護理管理及質量的重要內容和標志。顱腦外傷后易出現精神障礙,且多為大腦間接、直接遭受外傷后損傷腦組織導致其精神活動失調,安全護理隱患較多。有文獻[1]顯示,構建有效、完整的安全護理體系能夠及時消滅危險因素。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顱腦外傷繼發精神障礙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以期分析安全護理的效果。
1.1 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顱腦外傷繼發精神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9.2±2.7)歲。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19~71歲,平均年齡(47.2±3.6)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激素、脫水、感染預防、腦循環改善、高氧治療及營養腦細胞等治療。精神障礙后均給予抗精神藥物及心理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安全護理,給予床欄、專人護理、四肢約束、鎮靜等護理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①搜集評估患者基本狀況,評估其精神癥狀性質及潛在危險,做好防墜床及跌倒標志,去除可致傷的一切危險品。行健康教育、重點巡視及確保病房安靜,避免不良刺激。②強化護患溝通并取得家屬及患者信任,預防意外脫管,對躁動患者給予鎮靜,妥善固定各種管道并留足夠長度,以及時處理引流液。定時觀察患者病況及情緒、行為變化,必要時行精神科會診。③依據患者心理狀況給予個性心理、行為干預,幫助患者接受現實,對其應激反應要給予心理護理,向患者介紹顱腦損傷知識、心理狀態同預后、康復的關系,鼓勵、安慰和關心患者,幫助其消除恐懼及焦慮心理。對抑郁患者應給減輕或分散其焦慮、抑郁情緒。對智障癥狀患者應在醒目處放上患者熟悉物品,在動作、聽覺及視覺等方面訓練,教其辨物、識字、認人等。④對危重、情緒低落及存在殘疾的患者也應給予心理干預,構建較好的護患關系,應用專業及心理學知識鼓勵患者,針對患者的個體差異而給予個性化的護理支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毀物傷人、自傷、意外拔管、跌倒及墜床等不良事件發生率及住院時間。
1.4 數據處理方法 以SPSS19.0分析所有數據,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卡方值檢驗計數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19.2±2.6)天,對照組(24.4±3.2)天,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2例在腦外傷病情穩定后,有被害妄想多疑多慮,思維發生障礙,加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后好轉。

附表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8.4%(3/3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3.3%(12/36),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附表。
顱腦外傷后的精神障礙為臨床常見病,腦組織損傷部位越廣泛、損傷越嚴重越易導致精神障礙,進而影響患者安全[2]。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安全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自傷、墜床、毀物傷人、跌倒及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均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01)。這是因為實施安全護理干預能夠積極預防不良事件和提高護理質量,給予顱腦外傷繼發性精神障礙患者個性化及安全干預護理能夠及時疏導和支持患者心理,幫助其消除悲觀情緒,進而提升其治療依從性和減輕病癥。
總之,給予顱腦外傷繼發性精神障礙患者安全護理干預能夠提升護理質量,縮短住院時間和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