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艷,付麗
摘要:作為近十幾年開放式教育最顯著的成果之一,MOOC(慕課)被定位為高等教育創新性發展的標桿模式,受到各國教育界的推崇。文章以美國的Coursera、英國的Futurelearn、中國的“中國大學MOOC”三大慕課平臺為例,通過運作模式、課程設計與教學資源、學習體驗與互動設計三大維度對新聞傳播類慕課進行比較分析,認為增強用戶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增強對平臺的認同與黏性,是影響慕課平臺發展的核心要素,進而從拓展課程資源、開發多元化教學手段、強化互動環節等方面提出新聞傳播專業慕課教學模式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MOOC(慕課);新聞傳播;教學模式
現代科技的發展重塑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習與教育也因為各種電子設備、網絡軟件和學習平臺的出現而變得便捷與快速。近些年在高等教育和遠程學習中脫穎而出的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慕課),引起全球教育界的關注。這種全新的開放式在線學習系統,能借助網絡平臺超越地理和社會界限,容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進行在線學習。本文選取美國的Coursera、英國的Futurelearn、中國的“中國大學MOOC”三大平臺為例,分析影響新聞傳播專業“慕課”教學模式的核心因素,為 MOOC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一、新聞傳播專業“慕課”教學現狀
新媒體的發展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時代性的挑戰,慕課的優勢彌補了新聞傳播專業生師比嚴重失調、教學資源地域性失衡、教學與實踐脫節等問題。因此,慕課學習模式的出現被視為解決新聞傳播類傳統教學弊端的時代契機,自慕課平臺創立伊始,新聞傳播類課程便作為最早的課程領域之一出現在世界各大慕課平臺。
美國是世界慕課的發源地,2011年,斯坦福大學開啟了慕課形式在全球快速蔓延的序幕。根據用戶數據顯示,Coursera是美國最受訪問者歡迎的慕課平臺。Coursera匯集了世界頂級大學的精品課程,目前開設的新聞傳播類課程數量是全球慕課平臺中的佼佼者,共有13門課程,全球化色彩較濃。繼美國最早設立慕課平臺后,歐洲也有很多國家嘗試這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如德國的Iversity和英國的Futurelearn。在世界各國體驗者心目中,Futurelearn更具特色。Futurelearn是英國首個MOOC平臺,目前擁有來自世界各國的124個課程來源,新聞傳播類共開設有4門課程,專業性較強。慕課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從加入國際慕課平臺到自主開發中文平臺的過程。2013年,“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中國大學MOOC”三大中文慕課平臺相繼成立,其中“中國大學MOOC”新聞傳播類課程數量最多。
二、三大慕課平臺新聞傳播類慕課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
綜合慕課質量評估項目組成員格蘭尼·科諾爾總結的劃分慕課等級的12個維度及其他學者提出的指標,本文依照平臺運作模式、課程設計與教學資源、學習體驗與互動設計三大評判體系,對上述三個平臺進行比較分析,揭示影響新聞傳播類慕課傳播效果的核心因素。
(一)平臺運作模式
從創辦主體來看,三大慕課平臺均有高校背景或與高校密切相關,采用與高校合作的方式。Coursera和Futurelearn自不必說,“中國大學MOOC”的運營者之一“愛課程網”則是直屬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旗下的公司。三大平臺的運營方式有所不同,因為Futurelearn的運營主體——英國公開大學是一個非盈利機構,因此Futurelearn也是非盈利性質的,運營費用完全由公開大學資助撥款。Coursera和“中國大學MOOC”則是盈利型的教育組織,但是無論哪一個平臺目前課程學習都是免費的,課程結束后如果需要證書,則需要付費購買。
(二)課程設計與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指慕課平臺上課程來源方提供的教師與課程內容的基本介紹及相關的學習資料,以輔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教學進度與內容。通過課程實例可見,三大平臺在學習資源類型設置上趨同,都包括視頻、文本、測試、討論等內容,都具備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師介紹等資料。中國大學MOOC在學習資料設置方面相對齊備,對于學生的預備知識要求、預告視頻、推薦書目等都一應俱全。三個平臺目前都只限于開設本國語言課程,沒有外語支持。
(三)學習體驗與互動設計
傳統課堂基本以教師為主導,而慕課則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本位,因此關于本部分的比較更能凸顯慕課與傳統課堂的區別。三大平臺視頻時長都比較簡短,符合當前快節奏生活方式下碎片化學習的需求。而且,三大平臺都意識到了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之間互動與反饋的重要性,分別設置作業或測試、答疑、錯誤信息反饋等環節來實現教與學之間的互動,設置互評、留言、課堂交流、點贊等方式來增強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此外,三大平臺都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四)三大平臺新聞傳播類慕課教學模式特征分析
1. Coursera——成熟規范、全面覆蓋的國際化標桿
作為最早出現、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慕課平臺,Coursera用了五年時間將自身打造成擁有成熟的運作系統、規范的管理體系、優質的教學資源的慕課界典范。Coursera的高人氣源于平臺用心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首先,平臺兼容性強,國際化程度較高。其次,靈活多元的學習方式。再次,Coursera平臺便于操作的細節設計也贏得用戶好評,專門針對在線學習的人群做出了相應的優化。Coursera的不足之處在于課程量大導致課程質量參差不齊,有的課程教師和學生互動性較差,討論區也因人數眾多,信息量過大過雜。因此,近幾年Coursera逐漸收斂擴容局面,向職業與系列課靠攏,專項課程獲得用戶好評。
2.Futurelearn——簡潔美觀、制作精良的小眾平臺
Futurelearn 作為歐洲慕課的代表,與Coursera、edX等美國慕課平臺無論界面設計還是課程設置都有很大差別。首先,“Keep it simple(盡量簡潔)”是FutureLearn的十大理念之一,把繁瑣的課程資源簡化為“To do(待辦)”“Activity(活動)”和“Progress(進展)”三大項。其次,Futurelearn課程數量不多,但是每門課都制作精良、質量上乘,力求用戶學習的每一門課程,都像是“一次精彩紛呈的旅行、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說”。目前Futurelearn平臺最大的不足在于尚未涉足移動客戶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戶在碎片化時間使用該平臺的便捷性。
3.中國大學MOOC——功能完善、快速擴容的后起之秀
中國大學MOOC雖然成立時間較晚,但在某些細節上結合了中國教育的特色需求,成為中國慕課界的黑馬。首先,平臺功能完善,視頻、文本、測試、討論等環節齊備。其次,根據中國用戶人數多,需求參差不齊的特點,在每門課程后分別附加“其他專業資源”和“閱讀書目”深化學生閱讀以滿足差異化需求。目前中國大學MOOC努力與國內各大學實行學分掛鉤制,以外力保障生源及用戶學習的可持續性,這一決策無疑是明智之舉。當前中國大學MOOC也應借鑒Coursera的轉型路徑,擴容至一定程度,即可考慮增強自身平臺的專業特色。
三、新聞傳播專業慕課教學模式發展路徑
(一)內容——拓展課程資源,以增強學習者感知有用性
慕課時代的新聞傳播學教育顛覆了傳統課堂強制性接收的模式,學生對課程的選擇與堅持完全取決于該門課程賦予的有用性感知度。這一規律可以從學習者在論壇分享的個人案例得到證實,如果學生感覺某位老師的講授使其受益匪淺,那么他必然會堅持學習該門課程并進而搜索這位教師的其他課程,實現良性的激起式傳播。反之,某門課程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他會毫不猶豫地放棄該門課程。因此,豐富、拓展、優化課程內容,是決定慕課良性發展的核心因素,也是改變目前慕課課程“高輟學率”的根本之道。
(二)平臺——規范教學體系,以增強學習者感知易用性
課程內容設置合理、教學要求一目了然、學習流程順暢,同樣是保證課程高完成率的重要因素。在此,針對新聞傳播類課程涉及領域廣泛、課程數量繁多的特點,提醒各慕課平臺設置“個性化推薦”功能,為每個學習者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體驗。因此,教師在每門課的介紹中要強調本門課的特色與適應對象,偏理論抑或重實踐、適合初學入門者還是針對高層次學習者。用簡潔明了的語言甚至量化的標準,清晰表明本門課的難易程度、學習者需要具備的學科背景和選修內容,以此幫助學習者實現最優的學習效果,進一步梳理明確自己的知識框架與脈絡。
(三)溝通——強化互動環節,增強對平臺的認同與黏性
對于新聞傳播學專業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而言,傳統高校教育一言堂的傳授模式飽受詬病。基于此,各大慕課平臺對新聞傳播類課程的設計格外注重學習過程中的互動環節。Coursera設置了“錯誤信息反饋”“答疑”;中國大學MOOC設置了答疑、課堂交流環節; Futurelearn立志要成為MOOC界的Facebook,效仿Facebook設置了點贊、回復、追蹤等功能,可以與修同門課的同學產生社群互動,增進了學習的樂趣。
文化為體、網絡為用、體用結合,新聞傳播學教育亦然。慕課是網絡新媒體時代教育改革的產物,它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高校教育模式,使網絡與現實課堂對接。期待借助教育大數據,進一步明確培養全媒體時代媒介素養人才的教育理念,促進新聞傳播專業教育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G. CONOLE. “MOOCs as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learner experience and quality of MOOCs.” RED. Revista de Educación a Distancia, 2013,33(2):11-17.
[2]KATE S.HONE,GHADA R.Explor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MOOC retention:A survey study[J].Computers&Education;,2016,99(3):157-16.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