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盛
摘 要:中國的戲曲藝術在世界藝壇中獨樹一幟,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是一門綜合藝術,包含文學、音樂、美術、武術、表演藝術等。最新版12冊小學音樂教材中就有十三首戲曲作品——其中九首欣賞作品,四首歌唱作品。戲曲進課堂不僅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傳統戲曲;小學音樂;課堂;融合;實踐
中國戲曲是一種獨特的舞臺表演藝術,與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稱世界三大古老劇種,有著獨到而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藝術特點。所以,促進戲曲融合于小學音樂課是非常重要的。
課堂現象:在上二年級下冊欣賞課《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時,發現低年級學生從開始對京劇藝術學習的期盼,到坐立不安、東張西望,有的同學聊天說話,做著小動作。在讓他們談談聽后的感受時,一位男生這樣說道:“老師,京劇給我的感覺是咋咋呼呼的,一個字拖得好長,我耳朵有點受不了,真的唱不出來。”當他發言完畢,班上就躁動起來了,大多數同學連聲附和,感同身受,這是孩子們最真實的想法。在教學中,學生連最基本的聆聽都沒能做到,更不用說有效地聽賞了。
反思:戲曲是在我國歷史長河中發展、積累起來的,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世界藝術瑰寶。為什么在孩子們心中那么不受歡迎?連最基本的聽都未能做到,更何談賞?根源在哪里?鑒于此,我進行了長達幾年的教、學與實踐探索、思考。
我在課堂中,運用兩大方面的有效結合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戲曲文化課。
一、傳統與流行結合,喚醒“戲趣”
在我們現行的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戲曲的欣賞教學內容。每當遇到這些教學內容時學生總顯得興趣不大,如何將這一現象慢慢改善呢?于是想到了流行歌曲中的戲歌。
這類歌曲在孩子們心中頗受歡迎,他們在課間、中午、放學時都會哼唱其中的一句或一段。于是我收集了些融入戲曲元素的流行歌曲,如低段學生耳熟能詳的《說唱臉譜》;中高段學生熟悉的《龍拳》、《霍元甲》(周杰倫)、《花田錯》、《在梅邊》(王力宏)、《蘇三說》(陶喆)、《中國功夫》(屠洪剛)、《誰說女子不如男》(零點樂隊)等,在學生到音樂教室時播放這些音樂,并讓他們討論歌曲是以何種表現形式融入戲曲元素的。
我發現學生在聽這些音樂時專注而投入。讓教師感到欣慰的是,久而久之學生會慢慢地去學,漸漸地他們就會去關注戲曲,并且能主動學唱中間的一句或一段旋律。
二、重組與選擇結合,激發“戲味”
現行教材內容相對合理,但是我們也要做一位有心人,平時多研讀教材、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整合教材。
1.二年級下冊第二課中欣賞選自現代京劇《紅燈記》中——《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這首欣賞歌曲著實讓我們21世紀的孩子有了前所未有的新體驗,但是該如何學習,對孩子們而言卻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我以引導欣賞旋律為主題線,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孩子們在視、聽覺雙重效果中進入傳統戲曲的初次聽賞學習,然后再挑選出該曲中經典的歌詞,讓孩子們進行念、唱,最后配上簡單的動作,與前面的“動”結合,完整地在音畫視頻中上臺表演。
由于有多媒體的助力,現代科技的視覺、聽覺沖擊,讓孩子得以在愉快的心情中學習。
2.三年級下冊第二課中欣賞現代京劇《紅燈記》中選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由于該戲曲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第二次接觸到的傳統戲曲欣賞,對于時隔一年再來學習欣賞戲曲的孩子來講,著實是很難接受的學習任務。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借助多媒體手段,以對比聆聽的形式進行教學。這不僅讓孩子們重新拾起二年級下冊《紅燈記》中《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的美好記憶,更使得兩首歌曲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孩子們充分感知不同人聲京戲的對比,在對比中更好地學會對傳統戲曲的欣賞。
3.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京腔京韻》。六年級作為小學階段與初中銜接的一個重要學習階段,不管哪一課都是學習的重點。編者在此理念中,將傳統戲曲國粹更多地編入了教材中——《京腔京韻》。課題不僅告訴學生們國粹京劇的重要性,更是將國粹的精華“腔”和“韻”點睛在每一個學生的面前:欣賞《京劇唱腔聯奏》,京劇傳統戲《鍘美案》中選段——《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和現代京劇《沙家浜》選段——《你待同志親如一家》。
三首戲曲的學習,結合曾經學過的京戲的課件回顧,孩子們能將所有已學的傳統戲曲的知識點掌握,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同學、老師進行互動式交流學習,并利用網絡媒介尋找——如最近流行的戴荃的《悟空》等,再一次將我的音樂課堂點睛、升華。
雖然12冊所有戲曲涵蓋的內容不到三分之一,但是它涵蓋的內容層層遞進,更要求教師平時多加學習、積淀,方可將這一“國粹”更好地授教于學生,并為初高中階段進一步深入探究傳統戲曲的學習打下基礎。
相信通過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和探索,戲曲傳承必將開出繽紛絢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孫淑佳.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的運用[D].上海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