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霞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兩者相輔相成,具有相同的教學目標,而且在教學中還存在著重合之處。在語文教學中,對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基于此,重點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有效整合。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文教學
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一種重要途徑,而寫作卻是他們通過已經掌握的信息來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方式,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均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此,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應該注重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與寫作技巧,并且探究出一種整合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手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多讀模仿,行之有效
寫作離不開模仿,小學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均是精心挑選的,有助于小學生更好地模仿寫作。教師在實際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熟讀教材,做到課課練習或者是天天練習仿寫。學生剛開始寫作時,常常未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不得不依靠單純的模仿。所以,學生應該不斷豐富自己的閱讀量,模仿部分具有代表性文章的寫作風格與表達方法,并且在模仿的過程中逐漸提高本身的寫作能力,以此來形成一種獨特的寫作風格。然而,有一點需要加以強調的是,模仿并非一味地進行復制,而是應該基于對其他人的表達方法的模仿,把他人的變成自己的。比方說,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為例,一些學生仿寫水的“靜、清、綠”來描繪校園中學生做課間操的“快、靜、齊”,還有一些學生采用此種表達方式來描寫母親的手,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又比方說,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選讀課文《趵突泉》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出自己了解的名勝古跡或者是景物。有些學生將“趵突泉”改成了“西湖”。由此可見,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多讀與模仿,會獲取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對教材加以充分挖掘,激發情感
由于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豐富多彩的內容,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教材深入挖掘,以此來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文本當中隱藏的內涵與道理。比方說,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對教材中的內容加以充分挖掘,以此來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體會到為名利、為做官、為賺錢、為吃飯而讀書均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然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卻是將個人的學習同民族的興衰進行了有機結合。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詩句當中的內容加以理解,以此來體會周恩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寬廣胸懷與遠大抱負。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寫出一篇能夠體現出愛國主義情感的小文章。由此可見,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對學生讀寫結合的訓練,這樣既能夠將單調乏味的作文教學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教學,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從而大大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
三、積極引導,培養習慣
在小學寫作教學中,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面對題目無從下筆。這主要是他們缺乏日常積累,在寫作的過程中缺乏較多的素材。因此,教師在平時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積累大量優秀的閱讀內容,并且鼓勵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方說,在閱讀過程中經常積累一些好的詞句或者是名人事例等。另外,在閱讀中還應該由淺入深地進行積極思考,并且將閱讀材料中積累的素材靈活地應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因此,教師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就是傳道,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小學作為人生教育的初始階段直接影響著學生日后的學習習慣。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培養學生一種“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他們養成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機結合的好習慣,從而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感悟,在創作過程中得到升華。除此之外,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時還應該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鼓勵學生重視觀察與發現周圍的感人事件,以此來保證文章具有最動人的靈魂,最終讓其寫出極具真情實感的文章。還需要加以強調的一點是,教師還需要協助學生認真挑選素材,不斷拓展他們的閱讀空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創作積極性。
綜上所述,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不可分割。閱讀可以為寫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和情感的積累,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提高其閱讀能力。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采取多種手段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效整合,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江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訓練的整合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268.
[2]李建紅.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8).
[3]謝淑茗.論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整合[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