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華
摘 要:在提倡“大閱讀”的今天,數學閱讀現狀如何呢?以數學教材為范本進行了調查,并從“初讀,開啟知識儲備”“研讀,培養探究精神”“延讀,拓寬數學視野”三個方面開展了數學閱讀研究,希望通過積極的閱讀行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學閱讀;初讀;研讀;延讀
在提倡“大閱讀”的今天,我們的數學閱讀現狀如何呢?數學書本,學生對它了解多少?數學閱讀,參與學生有多少?閱讀指導,關注老師有多少?帶著這些問題,我在三到六年級各選取一個班進行了調查。統計數據顯示,57.6%的學生認為“閱讀數學書是學好數學的前提,要經常閱讀”,高年級學生數學閱讀意識比中年級的強一些;30.5%的學生認為“雖然閱讀數學書很重要,可是作業太多,沒有時間閱讀”;2.0%的認為“書上內容老師會講,沒必要閱讀”;9.9%的則認為“自己很想讀數學書,可不知怎么閱讀”。
在“老師指導數學閱讀情況”一問中,36.4%的學生反映“經常指導”;31.8%的反映“有時指導”;19.9%的認為“很少指導”;11.9%的反映“沒有指導”。結果說明:多數老師和學生能認識到數學閱讀的重要性,但是,部分老師對引導學生開展數學閱讀沒有足夠重視,對學生的閱讀行為缺乏具體指導,更沒有進一步跟進與評價,這也是部分學生不進行數學閱讀的一個重要原因。數學閱讀能力不僅會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效果,更主要的是它成了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一個障礙。
為此,我以數學教材為范本,開展了“初讀”“研讀”“延讀”等數學閱讀活動,希望通過積極的閱讀行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初讀,開啟知識儲備
1.解讀教材目錄,理清知識脈絡
小學數學教材是學生從事數學學習的基本素材,認真閱讀,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發展數學語言。學期初,學生領到新書后,我組織他們進行“我對新朋友知多少”的讀教材活動,以開啟新學期的數學閱讀之門。學生對照目錄了解要學習的新知識,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猜猜你是誰”的交流活動,讓學生猜猜目錄中“★”“○”這些特殊標記的意思,極大地激發了學生主動了解教材的興趣。學生請教父母、老師,自主查閱書中的具體內容進行歸納,可以說這樣的初讀為學生開展深入學習指明了方向。
2.“學習寶箱”,組建自學知識庫
提升信息意識,提高學生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渠道。學生了解了教材脈絡后,就要在心理上、行動上為學習新知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帶領學生建立個人的“學習百寶箱”。“學習百寶箱”,可以是紙質文件袋,也可以是電子文件夾。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根據教材目錄建好子文件夾,用于收集與單元內容相關的學習材料、典型錯題、與新知有聯系的知識點、數學小故事等,有效地建立自主學習的資料庫。
比如:三年級下冊,學生根據目錄了解到要學習“年月日”的知識,便自主進行了相關內容的先閱讀與資料收集,學生便將“電子萬年歷”收集到子文件夾,將不同年份日歷拍好照,將搜集到的“年月日”小故事提前收藏,也有的將生活中產生的“年月日”問題記錄了下來。這些行為,為后續“年月日”的有效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初讀,讓自主學習開始萌芽。
二、研讀,培養探究精神
研讀,是在師生學習具體例題時開展的,它使自主閱讀走向深處。學生以自學的方式先行閱讀例題,接觸新課的學習內容。數學教材中觸手可及的生活原型、豐富有趣的故事情境、鮮活生動的呈現形式,每一幅圖、每一句提示語,都蘊含著對學習活動的啟示。
1.學前閱讀,聚焦重難點問題
我以為,學前閱讀是以學生自我、自主學習為主的,非教師介入的課前例題閱讀活動,其重要意義是啟發學生的問題聚焦意識。當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自主地感知和加工教材中的信息時,他們的理解、體驗是不同的,他們產生的問題是真實的,所以,學前例題閱讀時要鼓勵學生及時記錄下自己的閱讀困惑,并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差異,這些問題可以是例題中給出的,也可以是閱讀時自己生成的新問題。教師將學生問題進行整合、提煉,形成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學生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可使自己的閱讀興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其閱讀創造力便獲得最大限度的激發。
2.咬文嚼字,細究關鍵詞句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概括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特殊的語言,學生有時很難理解有關數學概念,或準確地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結論。學前閱讀,使孩子們帶著自己的思考走進課堂,走向老師。進入課堂,教師要圍繞核心問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從而捕捉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沖突點,讓學生在腦中形成認知的矛盾沖突,帶領學生咬文嚼字,反復斟酌,仔細品讀,細究關鍵字詞的內涵,理解其本質,從而增強課堂活力。
如:四年級上冊“認識垂線”一課,學生通過學前閱讀,對“互相垂直”能較好地理解,但對于“距離”這一概念,自學后,也只能照本宣讀,不少同學的理解還是停留在前面所學的“兩點之間的距離(即線段的長度)”。于是,老師的引領就顯得尤其重要。“什么是垂直線段”“為什么是垂直線段的長度”“哪一條才是距離”“‘直線外一點和‘這條直線各指什么”,這些都成為師生共同研讀的疑點,通過對這些概念的細致分析,學生對距離的理解逐漸深刻、完善。仔細閱讀例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使學生由消極聽講者轉變為主動思考者的過程。研讀文本,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還可以發展學生數學語言的運用能力,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
3.圖文互譯,深刻理解文本
數學學習中,除文字表達,還有很多非文字類材料,如圖表等。我認為數學閱讀應包括讀圖訓練,老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圖文互譯”,以促進學生讀圖能力、文字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年級上冊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是把題中繁多的條件和問題用表格形式呈現,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學生學習以后就要自覺把復雜的文字信息“翻譯”成表格形式,但是下題(見圖),雞鴨數量較多,復雜的圖示信息反而起了干擾作用,使學生難以理清兩個已知數量的關系,他們不知從何著手。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想到將圖示信息用數量關系表示出來,很好地體現了數、字的優勢。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很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
圖文互譯,靈活轉化,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準確解讀文本信息,從而有效解決問題,建構數學模型,提煉數學思想。
4.反思提煉,發展閱讀能力
師生研讀數學素材的過程,是給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最好示范。為使這個示范更好地發揮價值,我引導學生及時反思,想想怎么閱讀學習內容,閱讀時用到了哪些數學方法,解讀例題時什么方面關注不夠,今后開展自主學習時需重視什么,怎樣閱讀更有效。以期能夠通過一個個具體問題的反思,形成一定的閱讀技能,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提高數學閱讀水平,發展數學閱讀能力,為可持續學習積累經驗。
研讀,以提升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入手,在“學前閱讀”“咬文嚼字”中把文字中蘊藏的信息讀出來,甚至讀到當下的生活中;通過“圖文互譯”“反思提煉”,把自己的意見讀進去,把數學模型讀進去——這讀進、讀出的方式,便是孩子閱讀方法的架構。
三、延讀,拓寬數學視野
小學階段的閱讀以習慣養成和興趣激勵為主,“有趣好玩”是學生進入文字的最初動力,而教材內容比較簡潔,甚至有點枯燥。如果說研讀是為了深入,那我以為,延讀則是為拓展,為增加趣味,為更好地前行。
1.成果分享會,激發閱讀興趣
學生人手一份的“學習百寶箱”,收集了大量資料,里面內容呈現方式多樣。我隨著教學進度分類舉行“分享會”。有趣的實驗視頻、美觀的數量關系卡片、自制的年歷卡、生動的數學小故事、深刻的閱讀感悟等,使數學閱讀變得靈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閱讀,指定閱讀和自由閱讀相結合,閱讀效果大大提高。
學生閱讀分享會上的材料,如果覺得有需要,就可將它們復制補充納入自己的“學習百寶箱”,也可以自主做一些更深入的精讀。如果提供的材料受歡迎,便會得到大家點贊加星,交流、評價、展示,使學生的閱讀興趣經常保鮮,自主搜集閱讀素材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有了興趣,就能堅持,就能把數學閱讀滲透到每一天,學生數學閱讀的習慣才能逐步養成,閱讀能力、分類整理資料的能力、自主學習的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2.優秀數學讀物,感受數學文化
教材閱讀材料“你知道嗎”,是教材提供的優秀閱讀資源,我充分運用,有效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思考,使他們了解數學歷史,體驗數學魅力,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
如果說數學教材的文字比較平直,缺少情節,吸引不了學生,那么,精心挑選的課外閱讀材料給學生增加了不少趣味。如:《數學小靈通》《小學生數學報》是非常優秀的適合兒童年齡的數學閱讀材料。數學歷史、數學家故事等使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數學故事、日記等增強閱讀興趣;名師大講壇使學生得到專家近距離的指導,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每日思維操又使所學內容得到及時訓練與回顧。
每周一期,既豐富了學生的數學閱讀,拓展了數學學習領域,還能保障數學閱讀的正常開展,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為我的閱讀指導、跟進、評價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長期堅持,不僅開闊了數學視野,培養了自主閱讀習慣,還能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語言去表達,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頭腦去思考。
當孩子獲得閱讀帶來的學習進步后,他們就會懂得閱讀是一種習慣,是學習的一部分,就能主動地去讀。在一個個書頁的翻動中,在一次一次的思考中,他們將一步步朝向自我的可能性“飛去”。
參考文獻:
[1]李波.小學數學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育界,2017(26):76-77.
[2]劉竹君.“整本書閱讀”方法論[J].教師月刊,2017(10):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