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立足于文本,但又不局限于文本,把《墨梅》設計成一節“梅花”課。感受作者字在梅形意在梅格之意,體會“梅香”的特殊含義,并由此自然而然地體會“托物言志”的寫法。教學中打通課內外閱讀界限、在潤物細無聲中喚醒了孩子們的詩心,實現了“形、香、魂”間的穿越。
關鍵詞:立足;碰撞;深層教學
《墨梅》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古詩兩首》中的一首,是元代詩人、書畫家王冕的作品。這首詩歷來版本較多,本版教材是選用王冕畫作中的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借墨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一二兩句運用白描手法寫梅花的形態,一個“淡”字既道出畫梅花的技法,又刻畫出梅花樸素淡雅、傲立于嚴寒的風骨,令人耳目為之一新。一句“只流清氣滿乾坤”,寫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蕩,而且使得詩人人格魅力也在其中得以體現。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其實這些內容,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通過幾年來古詩詞的基本方法的學習——“讀—解—賞”,已經能了解本詩的內容和立意。所以,如何把相對來說較為容易理解的內容再充實一些,豐潤一下,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立足于此詩,又能從深層次上走近詩人,走入詩作,去深入地領會和欣賞,成了我此次教學的思考點。
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立足于文本,但又不局限于文本,把《墨梅》設計成一節“梅花”課。梅花花語為“堅強、忠貞、高雅”,千百年來,梅花精神被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中,陶冶著國人的情操。如何把梅花如此豐富的意象在有限的一節課內呈現出來,便需要立足于文本,但又不局限于文本。學生的差異性客觀存在,只有把《墨梅》領會了,才能遷移至別的梅花詩的學習中。
我以寫梅的詩句導入,認識梅花,拉近距離,體現層次。先補充寫梅的古詩句,主要指向于梅色彩之美,感受其外在形態帶給人的美;接著學習詩中之美,由“墨”感受其淡雅樸素,由“清”感受其清氣悠遠,由補充拓展的寫梅花暗香的詩句來體會其“清”,碰撞古今文人關于梅花的靈感,在碰撞中為后面梅花形象的深入接觸做好了必要的鋪墊。學生讀罷“墨梅”開始省察微吟“清氣”,在大量描寫梅香的詩句積累中,形成了對梅的初步的整體印象,品味梅清香,卻又不局限于梅香,更落在《墨梅》中的“清”字上,體會“清”的字面意思,進而體悟“清”的意蘊內涵。在此過程中我采取“小步走”的方式,有效分層級地開放,為學生的逐步理解鋪設臺階。同時,“好詩不厭百遍讀”,通過反復誦讀,強化對文字的記憶,使“梅”之“清”逐漸浸潤于學生的腦海中。學生在吟誦中形成階段性的碰撞,在碰撞中從最初的“聲斷氣連”地朗讀到了解知識層面的“題畫詩”,再到對梅花香的特點熟識,進而形成更深層級的不局限于氣味的好奇與探知,這樣逐步深入的開放讓學生的學習走向更高層次,心中充斥著詩的情味。這一環節即是“縱向碰撞,微吟詩情”。
詩歌常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讀詩往往不能夠過分地抽絲剝繭,割裂了詩歌這類文本所獨有的整體性的意韻。我借助圖片的欣賞,借助了歷來眾多寫梅詩句的欣賞,從視覺上的梅花延伸至詩歌層面、意韻上的梅花,開放式的學習方式讓不同學生根據各自獨特的生活體驗、知識水平,道出各自心中的梅花形象,有了各人獨有的賞梅之樂,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這個語言情境中,進入學習的狀態。古詩詞由于篇幅短小,但意境豐富,在遣詞造句上極為講究,引導學生在產生畫面感的情況下,開始將關注點轉化到對梅花詩句的涵泳品味上,立足于語文,扣住“語言文字”,在反復的涵詠中“興發感動”,結合前面所交流“清”之意,再次理解詩中的“淡墨痕”之“淡”,“只流清氣”之“流”,“滿乾坤”之“滿”,觸發不同學生個性化的對詩歌的興趣與探究,感受作者字在梅形意在梅格之意,體會“梅香”的特殊含義,并由此自然而然地體會“托物言志”的寫法。此是“橫向碰撞,涵詠詩韻”。
魯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國真同梅樹一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個樣子,一忽兒挺生一兩條新梢,又回復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她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花,一種人格的象征,她甚至已經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借助《墨梅》中的“清氣”“淡墨痕”,在融入梅花詩的情境中自主感受到梅花在古典文學中獨特的形象品質,接著把“梅”與文化統一起來。我和學生一起交流有梅花精神的人,感受梅之魂魄對于華夏兒女的深深浸染,把這種文化意象落到實處,是學生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學生知道了——梅,不僅有其外在的描繪,比如色、形、香,還有梅花內在的“魂”。教學中打通課內外閱讀界限、在潤物細無聲中喚醒了孩子們的詩心,實現了“形、香、魂”間的穿越,這便是立體碰撞,喚醒詩心。
最后學習延展到課外,讓學生再去找一找、讀一讀其他的梅花詩,寫一寫自己現在對梅花的認識。在課堂的引導中,在課外的拓展中,學生既了解梅花的豐富意象,又深切地感受“梅”之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和象征,這是一次穿越的文化之旅,是由“梅”之香,“梅”之色,到“梅”之魂的一次體驗和情感升華,是教師立足文本,拓展學習空間的一次實踐,是學生思想碰撞,自主感受的一次課堂成長。
參考文獻:
[1]石慧.淺談小學語文古詩鑒賞的技巧[A].2015年9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5(2).
[2]王志生.新課程背景下古詩鑒賞教學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謝潔(1978—),女,江蘇無錫人,漢族,現職稱:中小學一級,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