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群會
摘 要:把“數形結合”思想運用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將“數”與“形”深度融合;根據教學實際適時以形解數、以數表形,能夠大大降低難度,提升學習效果。小學生受思維水平的局限,合理地運用“數形結合”,可以更好地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
關鍵詞:數形結合;數學;實踐策略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數形結合百般好,隔裂分家萬事休。”將數與形結合主要就是把“數”的抽象性與“形”的直觀性形成對應關系,從而將抽象復雜的問題具體化、簡單化,降低了難度,也提高了興趣。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形結合”思想,筆者經過積極的教學實踐,下面說說我的拙見。
一、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要洞悉“數形結合”思想給課堂帶來的積極意義
1.“數形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
基于數學學科本身原有的特點,數學語言的表達往往都比較抽象,但是圖形語言的表達則比較具象。利用具象的“形”幫助記憶抽象“數”,變抽象為具體,效果好。同時,利用“數”的概括抽象性來描述“形”的形象直觀,可以讓學生對“形”的理解和記憶更深刻。
2.“數形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在數學學習時,當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進入瓶頸期時,遇到難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此時如果三筆兩筆勾勒一個簡單的圖形,稍加點撥,學生往往會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當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觀察到孩子們在碰到難題久久不能解決時,此時若能畫個簡圖,旁敲側擊,以圖示數,學生往往可以打開思路、迎刃而解。這樣,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充分發揮了數學圖形的表達優越性,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3.“數形結合”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數形結合”在數學教學中,既是思想論,也是方法論。因此,作為數學老師,既要在思想上重視,更要在實踐中指導、應用。教學實際中,特別是解決數學應用題時,在準確把握題意后,建立合理的數學模型,在數學模型中將數量關系與直觀圖形巧妙結合,深入淺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題1:畫圖解決問題,突破難點
小朋友們到操場去做操,排成5行9列,小明站在第三行左起第4個。在這一行,站在他右面的有多少名同學?在這一列,站在他后面的有多少名同學?
這個問題對于剛進入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解決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此時,借助小學生在上體育課及做課間操時的隊列經驗,運用簡圖畫出隊列簡圖,變抽象為直觀,再由直觀方法表征抽象問題,很快就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解決問題,建構經驗。如圖:
通過直觀圖形,學生很快就能觀察到小明的右邊有:9-4=5(名),后面有:5-3=2(名)。
利用直觀的圖形,巧妙解決問題,事半而功倍……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覺地把這種方法內化為能力,并在以后數學學習中再碰到相同的問題時自覺運用。
二、立足實際,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數形結合”思想的實踐策略
1.以形解數——利用形的直觀性,幫助學生在數與形之間建立聯系,從而理解數量關系,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用直觀的“形”來描述抽象的“數”(數量關系),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協調發展,讓相關知識之間形成有效聯結,這樣可以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目的。例如: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折兩次,對折后的小正方形紙的面積是原來的幾分之幾?
題目分析:這道題由于條件比較少,學生僅憑對題目的理解,很容易出錯,很難弄清楚對折后的邊長與原圖的邊長之間的關系,此時如果借助直觀的圖形(也可以是實物),畫出對折前后的圖形或者直接演示操作圖形,學生就豁然開朗了。
對折一次是長方形,其中一條邊長度不變,另外一條邊變為原來的一半;再對折一次,這時的小正方形邊長是原正方形邊長的一半,所以用對折后的小正方形面積是原正方形面積的四分之一。
這樣,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學生表象清晰,思維清楚,對算理能理解透徹,事半而功倍,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2.以數表形——利用數的概括性,幫助學生把蘊含在圖形中的數量關系用數表達出來,建立形與數的聯系,建構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在小學階段,有時會遇到一些相對比較復雜的空間圖形,此時可以及時借助概括的數量關系來表示圖形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巧妙結合圖形的特點,運用恰當的數的邏輯運算,將幾何圖形與數量關系建立聯系,形與數巧妙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利用數量關系的邏輯性、依托數據的精確性來定量描述圖形的有關屬性、特征、形的面積運算;積極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數量關系和圖形特征之間的聯系,從具象的圖形中抽象出“數”,體會用“數”表示圖形特征的價值,切實讓學生感知“數”所表達的圖形特征,最后利用有關公式來運算解答相應的圖形問題(諸如周長、面積、表面積、體積等)。如此,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見形”而“思數”,在“思數”的過程中利用“數”來解釋“形”,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數感,從而提升了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張素卿.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形結合運用[J].新課程(上旬),201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