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宏
摘要:人的一切智力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我們應當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知識的規律,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有利于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形成的許多知識點,循序漸進,生動活潑地開展求異思維能力的精神,實現創新課堂和高效減負的目的。
關鍵詞:培養;思維;能力
學生智力的發展,因素眾多,內容廣泛,但就其本質而言,關鍵性的問題還是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人的一切智力發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的發展可以左右智力活動的發展。思維能力是智力核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能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僅決定了知識本身有無智力價值,還決定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是否受到良好的思維訓練。從現代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講,不僅要重視求同思維的訓練,更要重視求異思維的訓練。求同思維是指從當前信息和記憶系統中信息產生邏輯結論,從現代資料中尋求正確答案的一種有方向,有范圍的思維形式,是綜合性思維。而求異思維則是指為達到某一確定目標重組當前和過去記憶系統中的信息,從而產生大量變化的獨特的新信息的思維。這是一種沿不同方向,不同范圍,不因循守舊的擴散性思維方式。它有三大特征:(1)流暢性 流暢性是指發散性能迅速提出大量的觀念;(2)變通性 變通性是指發散的靈活性,從多側面多角度思考問題,思維靈活多變,很少受定勢影響;(3)獨特性 獨特性是指發散的新奇成份,新穎而不因循守舊。這種思維是構成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因素,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徑。為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借助教材,有計劃,有意識地對思維能力正在形成的學生進行經常性求異思維的訓練。
一、利用漢字特點 發展學生求異思維
漢字是音、形、義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其音、形、義又復雜多變,給小學生識別、記憶、書寫運用帶來一定的困難,但也有規律可循。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如果引導學生發現并把握漢字的音、形、義的內在規律,并巧妙地進行求異思維,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明”字時,問:“孩子們,請你們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把你們記住這個漢字的方法講給大家聽聽,好不好?”有的孩子說:“‘明字是由兩個字合成,左邊是‘日字,右邊是‘月字”;有的孩子說:“只要記住大自然和人類白天需要太陽的溫暖,晚上需要月亮的溫柔就行了”;有的孩子說:“用查字法,在‘月字加一個偏旁‘日字,就記住了‘明字;
還有的孩子說:“通過猜字謎也能記住‘明字。‘一陰一陽,一短一長,一晝一夜,一熱一涼。”這樣學生既記住了“明”形又記住了“明”字的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性地進行這樣的識字教學,既可以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教給識字方法,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求異思維,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的能力。
二、運用遣詞造句發展學生求異思維
遣詞造句教學方法從一年級開始進行訓練。只要方法得當,同樣可以培養求異思維能力。為使學生這種能力得到訓練,作為教師在進行詞句教學中,不可以簡單的以詞論句,或給詞語、句子下抽象的定義,而應當引導學生自覺得把詞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擴散性思維從多角度來揣摩詞義,把握內涵。比如:我在教學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二冊第5課《一株紫丁香》一文時,針對第四節“感謝您時常把我們牽掛”這句中‘牽掛一詞是,我先讓學生反復讀全詩,讓學生體驗師生之間濃濃的情感,然后再朗讀第四節,讓學生結合實際,體驗感悟老師是如何牽掛自己的,最后讓學生用‘牽掛一詞說話。有的說:“謝謝媽媽時常把握牽掛。”;有的說:“感謝奶奶時常把握牽掛。”;有的說:“我時常牽掛著遠方的朋友。”。二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若教師不加以引導,學生說話的內容將會落入“誰把我牽掛”這一定勢思維之中。于是我相機結予點拔,讓學生結合實際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活動、娛樂的情景,圍繞“誰是怎樣牽掛我”進行說話訓練。學生經我一點拔,學生的求異思維閘門馬上開啟,他們情緒高漲,思維活躍,興趣倍增,爭先恐后地發言。有的說:“爸爸在學習上時常把握牽掛,總是耐心地檢查我當天完成的作業。”;有的說:“媽媽在生活上時常把我牽掛,早上總是給我煮好吃的。”;有的說:“老師在行為習慣養成上把我牽掛,每當我做錯事時,總是耐心地引導教育我。”;有的還說:“有一次我生病了,沒有去上學,班長時常把我牽掛,每天放學后總是來看我,給我補當天沒有學到的知識。”;只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生學習規律經常性的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學生遣詞造句和對詞語、句子的理解就會不拘一格,豐富多彩。
三、利用實物直觀發展學生求異思維
面對低年級學生知識面窄小,認識事物能力較差的特點,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通過直觀事物的觀察、思考,認識記住生字、詞語,拓寬學生求異思維。比如:在教學“筆”這個生字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個字的意思,我拿出一支毛筆讓學生觀察實物。學生邊觀察邊分析字形:“筆”字上面是個“竹”,是用竹子做的。人用手握住筆桿,下面是羊毛,用來沾墨汁書寫文字的,“竹”字旁加上“毛”字,就是“筆”字。多么形象生動啊!我趁機又問:“你們從這個‘筆字想到些什么?說點什么呢?”學生紛紛回答:“古人用毛筆寫書信,習字學習。”;“今天發明的各式各樣的筆都是從毛筆的構成上得到啟示。”;“筆是記錄文字,學習的重要工具。”;“不同的人對毛筆的運用結果會不一樣,好人為人們做好事,壞人用毛筆做壞事。”學生通過實物觀察,加上老師相機點拔,往往會引發由此及彼的聯想,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應依照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事物的規律,同語文教學的實際聯系起來進行訓練。一、二年級主要是識字、組詞、說話為主;三、四年級以下一個片段、講故事為主;五、六年級則以續寫、編寫、改寫為主。在對學生進行求異事物訓練中,教師應當熱情地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的合理性點燃他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激情。在時間上,要給學生充分思考想象的余地,讓學生獨立思考、討論和爭辯;在方法上,要引而不發,適時點拔、開拓學生的思路,發揮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分析問題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