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銘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化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的力量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平遠船燈;培訓;做法
引言:
平遠船燈,是平遠縣傳統民間歌舞,其歷史悠久,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逢年過節,或遇喜慶大事,平遠城鄉都會排演船燈,以示慶祝。平遠船燈的表演是以船燈為道具,以劇本故事情節為背景,演員通過“夜行船、追船、跳船、漂船、旋船、匯船、停船、拉船”等表演段式來體現的一種舞蹈藝術。伴奏樂器以民間管弦樂器如嗩吶、笛及揚琴、三弦、板胡、二胡等為主,有時還加上鑼、鼓、鈸、鐺等打擊樂器,節奏明快,氣氛熱烈。2006年,平遠船燈被廣東省文化廳列為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國家文化部授予平遠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船燈)之鄉”稱號。近年來,平遠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相繼投入大量資金,對平遠船燈進行整理、挖掘和保護,同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邀請省、市資深專家為其“把脈”,不斷豐富和延伸平遠船燈的內涵,使其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相比于基它表演項目豐富多樣,船燈表演傳承人現狀不容樂觀 ,在過去幾年的表演傳承人培訓工作中,先行先試,摸著石頭過河,碰到了許多問題,探索了培訓方式,下面我們共同探討。
一、培訓現狀
目前,平遠船燈已形成三級體系,其中省級傳承人1人,市級1人,縣級5人,2015年縣文化館開設船燈表演初級培訓班,招收了12人,2016年舉辦非遺進校園活動開設了少兒船燈培訓班,招收學生20人,2017年 非遺進社區活動,對各鄉鎮、各業余表演團隊、老年學校開設了培訓班共招收學員32人。這些都是業余人員,參加船燈表演的學習不是為了文憑,不是為了就業,更不是為了成為表演藝術家,她們學習船燈表演完全是興趣愛好,她們的學習目的一是為了了解當地非遺傳承項目的表演,二是為了身心健康豐富業余生活,提高文化品位。
二、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船燈表演是集音樂、舞蹈一身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對于初學者來說學習枯燥,難度較大。一是來參加學員入門慢;二是男女學員比例相差太遠,連續多年只招到6名男學員,還有部分學培訓的學員是零基礎,年齡偏大,一開始更覺枯燥,學習難度更大,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簡單的唱腔有時都要反復幾節課學員們才能掌握,影響了培訓課程的進度;三是傳統船燈藝術的圈子較少,船燈表演可以說是地方藝術,大部分群眾對表演缺少了解和認識,喜歡傳統藝術的群體圈子較少,群眾沒有欣賞傳統表演的習慣,學員在課外未能得到氛圍的熏陶;四是缺乏學習交流機會,傳統船燈表演和其他表演形式一樣遭遇現代社會多元的娛樂文化挑戰,平時在節日演出活動或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很少有關于非遺表演方面的節目,學員所學的只局限于培訓課堂,缺乏與社區、與市民交流的機會,這樣單一的培訓,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員的信心與積極性。
三、培訓工作的幾點做法
傳統船燈表演與其他群眾文化藝術有著許多的不同,文化館開設的船燈培訓工作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與發展的途徑之一。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平遠人民對精神生活健康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正確引導、開展群眾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對于每一個從事群文工作的培訓輔導老師和主要傳承人來說,是不可推卸、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幾年的培訓工作總結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重視培訓方法,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教案、激發學員學習熱情與興趣。
學員的學習動機來自于她們強烈的求知欲和興趣。興趣越大,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狀態越好,培訓效果就越顯著。首先培訓的是表演基礎課,針對學員基礎差、年紀大的實際情況,每星期六日兩次課共6個小時,設計出一整套適合他們的基本功訓練程式,創新了先易后難的學習模式。1從幫助學員形體活動身體開始,把傳統的把走碎步改為走圓場,保護學員腳不受傷;同時增加一些舒適的音樂,緩解學員課堂的枯燥情。2在唱腔練習方面,從簡單的呼吸發聲方法教起,廣泛聽取學員的建議,一句一句地教授,用記錄本把每節課每個學員的學習掌握情況記錄下來,讓學員在課余的練習中也得到指導。3請來省、市級傳承人表演藝術家進行現場講解,提高學員的表演水平,進行解答疑難,現場示范,學員收效明。4帶領學員走出去進行觀摩學習。去年帶領新學員參加梅州市舉辦的非遺周活動,觀摩專業藝術家的船燈表演。
(二)到業余隊伍掛點,發揮船燈表演在群眾文化中的作用
觀眾是船燈表演發展的生命力,沒有觀眾就沒有市場,目前文化館培訓不是培養專業演員,更不是要把每個學員培養成表演藝術家,而是嘗試把有表演興趣的業余演出隊伍組織起來進行群眾文化藝術素質的培養,組織各業余隊伍表演愛好者參加培訓班學習,讓這些人帶動身邊更多的人關注船燈,認識船燈,感受船燈的魅力,把他們培養為有文化藝術素質的船燈表演迷。嘗試組織開展船燈沙龍活動,帶動更多的市民參與活動提高興趣,培養更多的船燈觀眾。少兒船燈舞《過河》、新編船燈舞《暢游五指石》等船公船婆扮相唯妙唯肖,余音裊裊,韻昧仍存,一次次地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基層開設培訓班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成效顯著,獨具特色的文化幫扶文化惠民更接地氣,藝術實踐活動展現了船燈表演培訓工作成果,提升了非遺文化在基層的影響力,擴大并奠定了群眾基礎,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
(三)爭取各方面的扶持,培養更多船燈愛好者成為我們的學員
幾年來,經過政府的扶持和廣大船燈工作者的努力,平遠船燈市場開始逐漸展現生機。在群眾性“廣場文娛”的今天,平遠縣文化館開設的船燈表演培訓班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具體的體現。但目前我們的培訓設施和規模遠遠未能達到時代的要求,需要爭取各方面的扶持,做好傳承人培訓工作,讓更多的群眾成為我們的學員,突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平遠船燈生根開花,春色滿園。
四、結束語
船燈表演培訓任重而道遠。到文化館學習的市民就是為了“求知、求健、求樂、交友”,使大家的生活過得充實、健康、快樂。只要我們對船燈表演培訓工作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把船燈表演培訓工作做出特色,辦出水平,確保廣大學員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 2015年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客家非遺》。
[2] 2017年平遠文史第19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