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幼兒教育現狀,教育需求與資源嚴重不協調以及教育理念的偏差導致中國幼兒呈現“自然缺失”;在闡述發達國家幼兒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提出創建中國幼兒教育新思路——自然教育,順應幼兒“感知體驗” 的認知規律。
關鍵詞:幼兒;自然缺失;自然教育
目前,中國幼兒呈現自然知識不足,對自然缺乏尊重,創造力、想象力低,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部分幼兒有心理問題等“自然缺失”現象 [1]。意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曾說過:“積極地關心兒童的發展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為必要”[2],作為幼兒教育實踐者,馮雪琪提出中國幼兒教育應思考以幼兒健康發展為前提塑造幼兒的性格和情感的新思路,兼顧有心理問題(社交障礙、自閉等)幼兒的性格與情感釋放。
一、中國幼兒教育現狀
縱觀中國的幼兒教育現狀,實際并不理想,教育需求與資源配置嚴重不協調。據調查,截至2015年底,中國幼兒與教師比例高至20,明顯高于發達國家的生師比;據中國教育年鑒和教育經費年鑒公布,2014年中國幼兒園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5.79%,而歐洲發達國幼兒教育經費占比已高達8%~10% [3]。
在機構設置和教育理念上,中國0~3歲嬰兒和3~6歲幼兒分別處于保育和教育的分離狀態,造成學前教育缺乏連續性和完整性。雖然很多幼兒園嘗試將0~3歲保育活動遷移至3~6歲幼兒,但效果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4],而且大多數中國學齡前兒童被送進補習班或者興趣班,戶外活動時間被過分剝奪。因此,中國學齡前兒童與自然的疏離而呈現“自然缺失”。
二、發達國家的幼兒教育理念
教育源于拉丁語education,意為通過一定的方法把潛在的東西激發出來,可見教育強調順其自然,希望把人固有的內在激發成為現實。
日本早期教育在日本教育中非常有特點。日本幼兒教育強調生存意志,注重對幼兒動手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的培育,兼顧與自然的相處。日本教師對幼兒行為不加干涉,培養幼兒自主生活能力,同時訓練幼兒在自然環境中的抵抗力。在這種強調“自立”的教育模式下,日本孩子更加具有直面人生困難的底氣。
德國的學前教育提倡 “不可以過度開發兒童智力”,孩子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其教育理念認為與大自然接觸可以極好地發展了幼兒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對于專注力、自信心、溝通技巧等能力的養成具有重大意義。瑞士幼兒教育則強調開放式的幼兒教育,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幼兒教師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盡量給孩子自由。幼兒教師的宗旨是希望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從家庭到學校的過渡,以后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在這樣的宗旨下,幼兒教育鼓勵孩子根據興趣和愛好選擇課程和活動。法國的學前教育認為教育應該為人的發展服務,而不是用來控制和約束人的本性,因此,法國非常推崇“尊重教育”,幼兒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幼兒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和教師根據孩子的想法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增強幼兒表達溝通能力較強,提高幼兒創新性。
美國幼兒教育理念強調以兒童為中心,動員一切力量對兒童進行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美國幼兒教育倡導自由,強調獨立性。美國家長和幼師認為只需要給孩子提供有利條件即可,成長是兒童自我意識的一種自然發展。同時,美國幼兒教育注重多元教育。在幼兒園中,孩子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文化的碰撞,希望兒童相互理解、互相接納并且互相尊重。
發達國家在幼兒教育強調尊重天性、以人為本,尊重孩子的選擇,強調幼兒的獨立意志,注重自然與個體的協同,從而達到均衡發展。而這些都恰恰是我國在幼兒教育上所欠缺的。如何借鑒發達國家的幼兒教育理念,應對中國幼兒“自然缺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 應對“自然缺失”,展開“自然教育”
中國幼兒教育的“自然缺失”與發達國家幼兒教育的“關注幼兒本能”形成強烈對比,因此,馮雪琪提出,中國幼兒園應該鼓勵幼兒走進大自然,讓兒童與大自然交流,對大自然進行思考,從而以幼兒“獨立意志”成長。
“自然教育”作為體驗式教育,鼓勵孩子近距離去觀察大自然,培養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兒童的四肢協調能力,緩解現代科技帶給兒童的感官退化問題,從而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和諧發展。這種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孩子的天性,培養自立、自理、自強、自信等綜合素質。那么,如何展開“自然教育”呢?
首先,充分利用最優教學資源——大自然。幼兒作為“人心理發展的開始” [1]階段,應該感受自然的色彩、聲響、形態、芳香,使大自然對幼兒產生的感染力,達到陶冶情操、提高審美的目的。通過對有心理問題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馮雪琪指出,作為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大自然也可以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幼兒(憂郁癥、社交障礙癥、孤獨癥、自閉癥)從感知出發,建立或重建與自然、與他人、與自我的聯系,促進孩子身心靈的全面發展。
其次,尊重個體差異,重視性格發展。中國幼兒教育應該尊重幼兒的個性和權利,遵循兒童的天性。教育是自然、人和事物三者的協調發展 [5],家長和教師需要努力做到不灌輸、不壓制、不強迫,用兒童的自主發展取代家長和教師中心位置。
最后,開展體驗式教學,科學適配幼兒多向發展。馮雪琪認為,幼兒無法進行深層體會,所以應當對兒童進行直觀教學,在生活體驗中對其進行教育,發掘兒童的興趣點,更好地調動兒童積極性,幼兒可以將想法合理的表現出來,有利于幼兒主體地位的發揮。而且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可以為有心理問題的幼兒營造寬松的環境下,讓孩子真正的釋放自己,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有利于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進行多方位的引導。
四、結論
中國幼兒教育應積極探索發展教育本源——自然,從而解決中國幼兒自然知識缺乏、感情冷漠、心理疾病等問題。
面對中國日益嚴重的“自然缺失”現象,中國幼兒教育需要從思想上接受“自然教育”方式,結合中國實際,以世界各國早期教育理念為指導,創建中國幼兒教育新思路——自然教育,順應幼兒“感知體驗”的認知規律,以自然多樣的教育方式,發掘幼兒天性,培養幼兒獨立成長。
參考文獻
[1]諸葛陽,付戈.學齡前兒童公共自然教育空間展示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08):25-28.
[2]張松偉.幼兒園兒童本位教育的缺失與矯正[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6(05):114-118.
[3]李海濱,中國幼兒教育的困境與出路[OL].搜狐網,2018-06-01 http://www.sohu.com/a/233683903_550967.
[4]王穎蕙.城市幼兒園托班教育調查報告——以泉州市為例[J].教育導刊(下半月), 2007(8):11-14.
[5]李文化. 基于“導學案”的陽光課堂建構的思考與實踐[J]. 華人時刊(校長), 2014(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