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龍 ,李 艷 ,梁 浩 ,夏舉佩 ,葉 飛 ,馬新賢
(1.寧夏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寧夏固原756000;2.寧夏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3.昆明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α-Fe2O3(氧化鐵紅)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1-4],具有較好的物化穩定性,在顏色多樣性、高遮蓋力以及無毒性等方面亦有出色的性能,因此被廣泛用于顏料、建材、橡塑、磨料、催化劑、傳感和磁性材料等領域[5]。形狀不同的α-Fe2O3導致其所具有的性質不同,故而其應用領域也不同,如球形α-Fe2O3的薄膜氣敏性能比橢球形薄膜高[6],而棒狀 α-Fe2O3催化形成的碳納米管比顆粒狀催化得到的純度高[7]等。目前已制備出的不同形貌α-Fe2O3,除了常見的球形外還有很多其他形狀,如針狀、棒狀、花生狀、立方形、雙橢球形、紡錘形等[8]。
α-Fe2O3制備方法有濕法和干法。濕法研究較多的有空氣氧化法[9]、溶膠-凝膠法[10]、水熱法[11]、強迫水解法[12]、吸附法[13]、微波法[14]等。 干法主要有激光氣相法[15]、固相法[16]等。 研究發現,干法制備過程對設備的要求較高,且產品質量也無法與濕法相比,因此工業生產一般采用濕法制備氧化鐵紅。
中國生產的氧化鐵紅在全球總產量中占有較大的份額,因此對氧化鐵紅的生產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改進,將更利于促進中國氧化鐵紅顏料產業穩定持久的發展。筆者將以固體廢棄物煤矸石為原料,基于環境友好的綠色化工工藝對煤矸石進行酸浸,并以浸出的鐵鹽溶液為母液制備α-Fe2O3。該方法不僅能夠提高煤矸石綜合利用的附加值,而且對生產氧化鐵紅的原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輔助拓展的效果,也為固體廢棄物煤矸石制備α-Fe2O3的綠色工藝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原料:煤矸石來自寧夏固原王洼某煤礦,其化學組成見表1。

表1 煤矸石化學組成
試劑:硫酸、鹽酸、磷酸、碳酸鈉、氨水、乙二胺四乙酸二鈉、二苯胺磺酸鈉、氯化錫、氯化汞、重鉻酸鉀、焦硫酸鉀、三氯化鐵,均為分析純。
將煤矸石按照1∶5的固液質量比加入到質量分數為20%的硫酸溶液中,在80℃條件下反應1 h,過濾所得濾液作為制備液。取一定量制備液置于250 mL三口燒瓶中,置于恒溫水浴中,滴加一定濃度的Na2CO3溶液并攪拌,同時通入空氣,控制體系終點pH持續2 h不變,使濾液中的Fe2+轉變為Fe3+進而形成Fe(OH)3凝膠,從而與 Al3+分離。 將 Fe(OH)3凝膠在室溫下陳化4 h,洗滌、烘干、研磨,粉體經800℃煅燒1.5 h,即得α-Fe2O3產品。
根據GB/T 1863—2008《氧化鐵顏料》的要求對產品的相關性能進行分析。用D8系列X射線衍射儀對產品的物相進行定性分析。用S4800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產品表面的微觀形貌,并用S4800掃描電子顯微鏡自帶的能譜儀對產品的表面微區成分進行定性分析。
通過控制制備液pH,使得體系中Fe3+與 Al3+通過分步沉淀的方法有效分離[17]。 查表得到Ksp[Fe(OH)3]=2.794×10-39,Ksp[Al(OH)3]=1.3×10-33,計算可知 Fe(OH)3沉淀 pH 范圍是 1.31~2.80,而Al3+開始沉淀時所需pH為3.42,因此控制體系終點pH≈3.0,即可達到 Fe3+與 Al3+的分離。
2.1.1 沉淀劑Na2CO3質量濃度及反應溫度對產品純度的影響
取150 mL制備液(Fe2+質量濃度為15.23 g/L),在反應溫度為45℃、反應時間為1.5 h條件下,考察沉淀劑 Na2CO3質量濃度(25、40、55、70、85 g/L)對氧化鐵紅產品純度的影響,結果見圖1a。由圖1a可以看出,隨著Na2CO3質量濃度增加,產品純度隨之升高。當Na2CO3質量濃度從25 g/L增加到70 g/L時,產品純度提高約10%。但是隨著沉淀劑質量濃度繼續增大,產品純度出現降低趨勢。這可能是由于沉淀劑濃度升高后,導致整個反應體系pH變化幅度較大,引起局部溶液產生凝膠過快而包裹其他雜質進而出現產品純度下降。因此,選擇沉淀劑質量濃度為70 g/L。
取150 mL制備液(Fe2+質量濃度為15.23 g/L),在Na2CO3質量濃度為70 g/L、反應時間為1.5 h條件下,考察反應溫度(25、35、45、55、65 ℃)對氧化鐵紅產品純度的影響,結果見圖1b。由圖1b可知,隨著反應溫度從25℃升高到45℃,產品純度提高約15%。這是由于,在較低溫度條件下Fe2+氧化反應速率較低,凝膠生成效率低,從而使產品純度偏低;而升高溫度后反應速率加快,凝膠生成效率高,從而使產品純度提高。但是,繼續升高反應溫度反而使產品純度下降。這是由于,溫度偏高的體系中容易引起Fe2+與氫氧化鐵凝膠晶核化合生成磁性氧化鐵從而影響產品純度。因此,選擇反應溫度為45℃。

圖 1 Na2CO3質量濃度(a)和反應溫度(b)對氧化鐵紅產品純度的影響
2.1.2 Fe2+質量濃度及反應時間對產品純度的影響
取150 mL制備液,在反應溫度為45℃、沉淀劑質量濃度為70 g/L、反應時間為1.5 h條件下,通過稀釋或加入FeSO4調整體系Fe2+質量濃度,考察Fe2+質量濃度(7.92、11.80、15.23、18.06、21.39 g/L)對氧化鐵紅產品純度的影響,結果見圖2a。由圖2a可知,隨著Fe2+質量濃度從7.92 g/L升高到18.06 g/L,產品純度提高約16%;之后隨著Fe2+質量濃度繼續升高,產品純度下降。這是由于,在Fe2+質量濃度較低時,加入一定濃度的沉淀劑,使得凝膠快速生成,引起膠粒團聚過程中包裹體系中的其他雜質,影響產品純度;當體系中Fe2+質量濃度過大時,加入沉淀劑導致大量凝膠在體系中生成,反應體系變得黏稠且將部分Fe2+包裹,不利于氧化反應充分進行,致使產品純度出現下降趨勢。因此,選擇Fe2+質量濃度為18.06 g/L。
取150 mL制備液,在反應溫度為45℃、沉淀劑質量濃度為70 g/L、Fe2+質量濃度為18.06 g/L條件下,考察反應時間(1.0、1.5、2.0、2.5、3.0 h)對氧化鐵紅產品純度的影響,結果見圖2b。由圖2b可知,隨著反應時間延長,產品純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這是由于,體系涉及到的氧化反應達到平衡后轉化率不再提高,因此反應時間過長對整個體系的反應并無好處。從節約時間和降低能耗方面考慮,選擇反應時間為2.0 h。

圖2 Fe2+質量濃度(a)和反應時間(b)對氧化鐵紅產品純度的影響
以氧化鐵紅產品純度作為考察指標,以沉淀劑質量濃度、反應溫度、Fe2+質量濃度和反應時間為考察因素,在單因素實驗優化點附近選取正交實驗點,通過L9(34)正交表進行正交實驗,對各因素進一步優化。正交實驗因素與水平見表2,實驗方案及結果見表3。

表2 正交實驗因素與水平
表3結果表明,影響氧化鐵紅產品純度的因素由大到小的順序為CABD,最優制備條件為A2B1C2D2,即Na2CO3質量濃度為70 g/L、反應溫度為45℃、Fe2+質量濃度為18.06 g/L、反應時間2.0 h。

表3 正交實驗方案及結果
按最優制備條件進行3次平行實驗,結果見表4。由表4看出,氧化鐵紅產品純度的平均值達到97.12%,均高于正交實驗中的產品純度。因此可以確定Na2CO3質量濃度為70 g/L、反應溫度為45℃、Fe2+質量濃度為18.06 g/L、反應時間為2.0 h為產品最優制備條件。

表4 最優制備條件驗證實驗結果
將最優條件下制備的氧化鐵紅產品按照GB/T 1863—2008《氧化鐵顏料》A級要求進行分析,結果見表5。由表5看出,氧化鐵紅產品Fe2O3質量分數為97.09%,其他指標也達到A級要求。

表5 氧化鐵紅產品分析結果
圖3為氧化鐵紅產品XRD譜圖。由圖3看出,制備的氧化鐵紅產品出現α-Fe2O3特征衍射峰,峰寬度較窄、強度較強,表明制備的氧化鐵紅產品是結晶度較好的α-Fe2O3。
圖4a、b為氧化鐵紅產品SEM照片。從圖4a、b可以發現,產品的微觀形貌為球形,經過點位EDS分析,結果與化學分析結果相一致(見圖4c),進一步驗證了采用GB/T 1863—2008《氧化鐵顏料》A級方法對產品的分析結果。

圖3 氧化鐵紅產品XRD譜圖

圖4 氧化鐵紅產品SEM照片(a、b)及EDS圖(c)
基于環境友好的煤矸石資源化利用,采用低酸度浸出煤矸石中的有價元素,并以溫和條件對浸出鐵鹽溶液進行氧化、沉淀制備氧化鐵紅產品。在單因素條件實驗基礎上利用正交實驗優化了工藝條件,通過XRD、SEM和ED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產物的物相結構和外觀形貌,得出以下結論。
1)優化工藝條件:Na2CO3質量濃度為70 g/L、反應溫度為45℃、Fe2+質量濃度為18.06 g/L、反應時間為2.0 h。在該條件下制備的氧化鐵紅產品純度達到97%,符合GB/T 1863—2008《氧化鐵顏料》A級產品的要求。2)經800℃煅燒得到的氧化鐵紅產品是結晶度較好的α-Fe2O3,微觀形貌為球形。3)采用低酸度浸出煤矸石中的有價元素,并以溫和條件對浸出鐵鹽溶液進行氧化、沉淀、煅燒制備α-Fe2O3產品,符合綠色化工發展趨勢,為煤矸石資源化制備氧化鐵紅產品提供了實驗和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