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未尖
2018年11月初,一款名為《中國式家長》的游戲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在這款游戲中,玩家可以扮演家長的角色,參與規劃一個男孩從出生到高考的過程,讓玩家體會父母的不易。
在這款游戲中,玩家不再扮演英雄豪俠、法師術士,而是過一把“家長癮”,要把孩子從幼兒園、小學、高中,一路培養到考上好大學。這樣的游戲確實接地氣,制作方的初衷是,希望該游戲讓有孩子的玩家審視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讓孩子站在父母角度看待成長的問題。
對于這款游戲,有人認為在妙趣橫生之時,又具有豐富的寓意與現實諷刺性,深刻表現了“中國式家長”普遍望子成龍的心態,最重要的是,能讓玩家深切體會父母的不易。然而依我看,又有哪款游戲會宣稱自己是純粹的娛樂產品,不給自己打上主題深刻、意義重大的烙印?游戲的主題再高大上,其本來面目仍是游戲,是供玩家消遣的,所謂的寓教于樂恐怕只是一廂情愿。比如那些讓孩子扮“八路軍”打“鬼子”的游戲,未必能培養孩子們的革命精神。
玩“家長游戲”就能體驗父母的艱辛嗎?我看難。現實遠比游戲的情節設計要復雜得多。就拿幼升小、小升初來說,在現實中,父母就會陷入空前的集體焦慮,要不要擇校,是擇公辦還是擇民辦,要不要參加各種比賽以獲得升學“敲門磚”———證書,要找哪個熟人幫個忙,等等,甚至要提前兩三年考慮購買學區房。焦慮折磨人,各種焦慮和糾結讓不少家長達到寢食難安的地步。父母的這種不易,玩家僅通過玩“家長游戲”是不能體驗到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同樣道理,要讓孩子體會父母不易,不能靠游戲,而是要“躬行”———親自實踐。比如,有的學校組織學生當“孕媽”,肚子上綁著一定重量的西瓜或大米,讓孩子們體驗在懷里揣著寶寶的感受,同時做一些家務,體會媽媽的艱辛,當孩子們卸下懷里“甜蜜而辛苦”的重負時,他們的感受應該是最深刻的。有的學校還組織學生體驗父母的職業,體驗父母徹夜照顧病人……這些,都是活生生的體驗教材,遠非游戲體驗能比的。
在一些人為“家長游戲”叫好之時,有一個深刻的現實背景必須提及: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網游,從相關部門到有識之士都要尋求解決之道。盡管《中國式家長》沒有打色情、暴力等擦邊球,但是還是不要打著“體會父母的不易”的旗號,招攬未成年玩家為好。
前不久,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游戲走紅,游戲主角是只熱愛旅行的青蛙,玩家給自己的小青蛙配上糧食和背包,青蛙就會出門旅行,有可能還會給玩家帶回各種特產。這款打著“培養愛心”名義的游戲,瞬間被大量年輕玩家追捧,卻受到部分家長反對,原因自然是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讓孩子在游戲中體驗當父母,或者培養孩子的愛心,還真不如買只真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