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觀詞柔婉精微,這與秦觀多情的天性密切相關。多情不但指與人之情,更是指有情懷,秦觀詞的特質正是由他多情的內心而生發。秦觀年少之時的作品即體現了其生命悲劇意識,更因其多情,使得其被貶后的作品有更多悲凄之感。
關鍵詞:多情 內心 敏感
馮煦曾說:“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秦觀之“傷心”,本源自多情,倒可以說是“古之多情人”。秦觀的多情,并非指通俗意義上的與人之情,更是指情懷。他的多情體現在很多方面:少年時的意氣風發,充滿報國之志是多情;熱愛自然,思考人生是多情;“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是多情。體現在詞作上,無論是年少時的慷慨之作、婉約之作,還是被貶之后的凄涼之作,都由秦觀內心的“多情”而生發。
秦觀的多情,實則本于內心的敏感,因而對萬事萬物,都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和思考,察人之所不能察,敏銳地捕捉到不同于常人的獨特畫面,故而其詞別具一格。這也使秦觀的內心一直存在著生命悲劇意識,為其悲苦人生埋下伏筆,坎坷的人生注定了他要成為“古之傷心人”。
陳廷焯評價秦觀:“近開美成,導其先路。遠祖溫、韋,取其神不襲其貌。詞至是乃一變焉,然變而不失其正。”秦觀不單單學習溫、韋,對詞的本質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加深了詞柔婉精微的境界,這是他對詞的本質的開拓創新。
秦觀對詞柔婉精微的境界的加深,便得益于多情。因為多情,所以善感,故而對大自然抱有很大的熱情,對大自然的感受也更為深刻和細致,能察覺不一般的景色,又能準確把握這些景物的特點,移情入景,從而創造一種幽微精妙的境界。如《望海潮·洛陽懷古》一詞開頭:“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梅花漸漸稀疏,顏色變淺。大塊的冰慢慢溶解變成冰屑,然后融化,隨水流走。不知不覺中,東風把春天帶到了人們身邊。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詞人對大自然的極為緩慢、極為細微的感受。不經常觀察大自然、不敏感的人,是察覺不到春天悄無聲息的蹤跡的,只覺得忽然間已是春色如許,而秦觀是能夠第一個捕捉到春天氣息的人。
秦觀年少時意氣風發,抱負不凡,情懷之發,則為慷慨陳詞,然而這卻并非是他生命的本質體現。而是“他的易感之心靈在某種外在情況中的一種銳敏反應”。秦觀多情的內心仍然是潛藏著生命悲劇意識的。比如其《滿庭芳·紅蓼花繁》一詞,這首詞被很多人認為是秦觀被貶郴州時所作。但是與在郴州所作的《踏莎行·霧失樓臺》相較,心境明顯不同。明代李攀龍《草堂詩余雋》卷四評《滿庭芳》時曾說,“值秋宵之景。”可見此詞所寫乃是秋天景致。而秦觀被貶郴州是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由其道中所作《題郴陽道中一古寺壁二絕》:“蕭蕭庭菊兩三枝。”“問爾黃花知不知。”可知已是深秋,到達郴州已是冬天。《踏莎行·郴州旅舍》作于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春,不久秦觀即被貶橫州,因此不可能寫到秋天的景致。
據秦觀《龍井題名記》記載:“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吳興來杭,東還會稽。龍井辨才法師以書邀余入山。比出郭,已日夕,航湖至普寧,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籃輿?……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發。”其中所描寫的景色與《滿庭芳》一詞中所寫意境相同,因此人們普遍認為此詞作于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中秋之后。
這首詞寫秋天寥落之景無肅殺之氣,反而有瀟灑脫塵之意。年華正好,值此良宵,沉醉于明月清風,相與忘形之時,詞人也難免自嘲“泛梗飄萍”“有耳誰聽”,竟有孤苦無奈之感,可見秦觀的悲劇性人生觀。
秦觀身世坎坷,多次被貶,報國無路,四處飄零。清周濟評秦觀詞:“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又是一法。”沒有多情的內心,如何能體察事物的特征,并由此將內心的痛苦表達出來呢?“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詞人仿佛迷失在了漫天的大霧中,孤身一人,凄涼絕望,尋找不到世外桃源那般沒有斗爭、怡然安樂的人間凈土。詞人以幻想入詞,不只是寫眼前或曾經真實存在過的畫面,這是對詞的寫作的一種拓展。景色無聲,卻展現出了詞人絕望又無奈的境地。秦觀將貶謫的苦楚和內心的絕望都融入了詞中,滿目傷感,哀婉凄絕。
無論是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還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觀察,與人之情,與物之情,都是秦觀有情的表現,更有人們所熟知的《鵲橋仙·纖云弄巧》,顯示出了非同一般的愛情觀。《紅樓夢》似乎也與秦觀有眾多關聯。無論是“太虛幻境”還是《海棠春睡圖》旁名為秦觀所寫的對聯,或是“雨打梨花深閉門”“任是無情也動人”等詩句的借用,似乎曹雪芹對秦觀也甚是欣賞,大概秦觀與曹公塑造的“多情公子”賈寶玉有相似之處吧。
參考文獻:
[1]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42.
[2]周義敢,程自信,周雷,編注.秦觀集編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575—576.
[3]王世立.從秦觀前期的幾首詞看秦觀早年的“曠達”[J].船山學刊,2009(02).
(作者簡介:曹曉磊,女,碩士研究生,河北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