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持續加快,藝術體系與門類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轉變,現代藝術體系基于現代社會理念衍生出來,與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很復雜。本文將從現代藝術體系發展概述出發,分析其與藝術門類之間存在的引導、效仿、分解、融合等關系,為相關行業的良好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現代藝術體系 藝術門類 藝術理念
分析當代藝術體系可知,其構建是由康德、達朗貝爾、波德萊爾所共同實現的。目前,社會現代化的腳步正逐漸加快,現代藝術體系中存在的多種藝術門類之間也存在著一種動態變化的關系,表達出一種獨有的藝術張力,主體藝術以及從屬藝術之間也由傳統的效仿關系改變為主導關系,分析兩者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藝術體系概述
自從西方藝術形態徹底從馬提安努斯·卡佩拉所構建的自由藝術理論中解脫出來,現代藝術就開始形成并構建出一種完整體系。最開始的啟蒙運動中僅衍生出現代藝術的概念,并且確定其藝術門類由繪畫、建筑、詩歌、文學以及雕塑組成。哲學家以及藝術家在這種現代藝術體系當中保持了探求整體性的信念,不再局限于討論一種藝術門類的特點,而是放眼于整個藝術體系,并開始對這種現代藝術特定的定義展開思考。專家學者們對其的討論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康德在這些基礎上建立起了一套真善美的理論藝術,這一舉動也預示著現代藝術徹底構建完成,當前社會發展速度加快,而作為一種具有現代氣息的藝術產物,體系內的繪畫、建筑、詩歌、文學以及雕塑等五大門類之間存在的關系也逐漸變化并
衍生出一種獨特的張力。[1]
二、現代藝術體系中幾種藝術門類的關系
(一)模仿關系
古典時代,人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基本都會遵循“模仿”的理念,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一直到啟蒙時期,人們仍將“模仿”定義為藝術第一理念。有專家提出,萊辛在探究藝術與詩歌的聯系時,也是將藝術模仿自然的理念作為基礎。而格林伯格曾表明,藝術創作不僅限于對自然美的模仿,同時多種藝術門類之間也有相互模仿的關系,一旦某門類藝術占據時代的引導地位,其他多種藝術門類就會紛紛效仿,甚至想要脫離自身特點去效仿其效果,這種“楷模”效應影響十分深遠。例如啟蒙時期,詩歌占據了藝術主導地位,雖然該階段的繪畫與雕刻技術都已經十分嫻熟,當時人們仍然會用詩歌來表達想法;而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音樂占據主導地位,同樣也為各門類藝術所追捧。因此可以發現,一直到現代藝術體系,其中多種門類之間仍存在一種模仿關系,并且正是由于這種模仿關系,才能使得各藝術門類之間存在一種聯動性。
(二)引導關系
格林伯格提出,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也會表現出強弱的區別,每個時期中的藝術門類之間也存在著引導和服從的關系,地位相對強勢的藝術門類就會處于引導位置,從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其他藝術門類的發展形式,在該時期被視作藝術楷模。例如17世紀與18世紀,文學發展進程較快,明顯居于引導的地位,音樂、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門類與其相比就遲緩很多;而在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改變了文學獨大的形式,取而代之成為引導其他門類發展的藝術形式。格林伯格還提出了一個問題,一直以來希臘就有雕塑與繪畫兩種藝術的競爭,某個時期雕塑會占據引導地位,而有時則是繪畫取而代之,但是需要重視的是,兩種藝術門類之間并不存在著永恒的引導也不存在著永恒的獨立,兩者在潛移默化中呈現相互影響的狀態。例如雕塑很早就在古希臘時期位于主要位置,而到浮雕時期,繪畫又取而代之成為主導,一直到雕塑走向哥特式風格時,繪畫才居于下風。由此可以看出,藝術與社會發展歷程之間存在某種引導關系,并且這種關系十分復雜。
(三)分解關系
最開始的現代藝術體系竭盡全力想要表現出一種富有概括性、整體性的藝術原則,但是自從進入到19世紀中期,人們對于這種藝術整體性逐漸產生了質疑,各個藝術門類都開始意識到自身具有的獨特性,并且為了做出證明,每種藝術都開始利用其自身獨特性操作來堅守自己的領域,這樣使得相關門類之間呈現出一種相對“安全”“互不侵犯”的分解關系。
(四)融合關系
當前,藝術創造與非藝術的一般定義逐漸融合后,藝術體系與藝術門類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也就消失了。有人認為,在目前這種后現代的環境中,商品化與交換邏輯正在不斷滲透到文化領域當中,甚至磨滅了藝術與生活的區別。高雅藝術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系也在逐漸透明化,文化中滲透商品化也預示著藝術作品可以淪為商品,甚至從理論角度上來看就是一種商品。
三、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門類與其形式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都在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加快而不斷發生改變,自從20世紀以來,自由性美學觀已經逐漸具備指導性,其中多個藝術門類逐漸獨立出來,并且在彼此之間劃分了界限與定義。一直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這種界限才逐漸被抹去,藝術門類呈現出一種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胡新群.藝術學理論框架中藝術史研究的立場與目標[J].民族藝術研究,2018(04).
(作者簡介:劉思彤,女,本科,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藝術傳媒系,助教,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