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學校主體間性德育課教學是主體間性理論在德育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是確立和提升學生主體能力的重要體現。職業學校主體間性德育課教學的實現路徑須在堅持主體間性德育課教學的共在性、互動性和共享性原則的前提下積極探索。
關鍵詞:職業學校 主體間性 德育課教學 實現路徑
主體間性由胡塞爾在《笛卡爾的沉思》一文中首次提及,是主體活動中“主體—主體”關系中內在的性質。[1]主體間性是對主體性的揚棄,強調的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對話、互動的范疇。主體間性德育課教學是將主體間性理論運用到德育課教學中,德育課教育主體(師、生)之間以教育資源為中介客體進行知識、情感、思想的溝通與互動,以實現主體間認同和相互理解,并促使雙方思想道德素質得以提升。[2]
一、堅持職業學校主體間性德育課教學的原則
(一)共在性原則。共在性原則,即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再是“主體—客體”關系,而是“主體—主體”關系,師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并且作為主體共在于德育課教學過程的始末。共在性原則是職業學校主體間性德育課有效開展的首要原則,因為任何一方主體的“空場”都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溝通與理解。
共在性原則需要職業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實現。一方面,對于教師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設置一些學生活動的環節,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另一方面,對于學生而言,在課堂上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雙方主體共同地建構德育課教學的“大課堂”。
(二)互動性原則。互動性原則是教師和學生為了達成一致目標而進行的積極主動的對話交流活動,教師布置主題,學生根據主題搜索、整合知識,在課堂上得以呈現,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雙方在主題中介載體中進行,最后通過交流對話達成共識。
(三)共享性原則。共享性原則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學過程的諸主體通過共同開發、探索德育課教學的資源和形式,最終共享成果。在共享性原則下,教師積極開發德育課的各種資源,提升中職德育課的吸引力,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學生通過在課堂上完成老師布置的專題作業,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有收獲,教師有所得,主體間性德育實現了德育成果共享。
二、探索職業學校主體間性德育課教學的實踐
“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主體間性理論運用到德育課堂的教學中,須在堅持主體間性原則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其實現路徑。
(一)面向學生生活世界。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既是一項藝術性的工作,又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其目標的達成必然要走向學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要努力讓學生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參與到課堂規則的制訂和評價中來,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中職德育課教學要走出課堂,融入學生實踐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踐精神。加強實踐教育的主要方式有課堂活動的方式、社會實踐的方式等。
(二)走向主體間的平等交往。主體間的平等交往是主體間性德育課教學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主體間的平等交往包括教師之間、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平等交往三個方面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往。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調控者與引導者,應當以平等的態度去審視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交往在教學活動中處于基礎地位,是主體間性德育課教學得以實現的關鍵。
(三)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主體間性德育課教學的建構應順應這一趨勢,積極借助網絡等多媒體手段,把德育課教學滲透到學生的網絡生活中去。教師主體要運用好這個載體,在這個載體中同學生進行溝通和平等對話。
三、培育主體間德育課教學的新形式
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地反映教育理念,是德育課能否取得實效的重要一環。主體間性理念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單向灌輸的授課方式,積極探索新的教學形式。一是以紅色資源為載體。教師就近組織學生參觀偉人故居和紀念館,近距離感受革命先輩的革命情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認同感。二是納入感恩教育新手段。“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創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教育。”[3]感恩教育具有過程體驗性、情感豐富性、取材生活化等特點。這些特征有助于主體間性德育課教學的有效開展。三是充分利用專題作業的形式。教師在學期初選取若干小專題,將學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組,每個小組選取一個比較感興趣的方向完成任務。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在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共享知識,放大德育課教學的效果,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協作精神和自主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38.
[2]張妍.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探微[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09).
[3]張紅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轉向的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
(作者簡介:黃玉龍,男,研究生,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德育教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