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質文化引領特色名校。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始建于1955年,1990年成立全國第一所高級技工學校,辦學底蘊深厚。建校以來,始終堅持“高端引領、特色立校、內涵發展、多元辦學”的辦學理念,被譽為技能人才“黃埔軍校”。2017年初,學院全面啟動了“潤心領路,追求卓越”文明校園創建主題活動,在辦學理念、校園活動、自媒體、課程改革等方面開展了全面的探索,努力挖掘具有勞職院特色的“勞動基因”品牌文化。
關鍵詞:特色;新媒體;校企;榜樣;載體
勞動,通常指在人類生活活動中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能夠創造一定社會價值的普遍運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自我的必要活動。恩格斯指出:“勞動改變了人本身”。人離開了勞動,就不能稱之為完全意義上的人;勞動之于人類,是豐富物質生活的主要創造方。我國古代“四大發明”,都是勞動人民在無數勞動中的創造和積累。新時代下,習近平總書記用“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為每一個辛勤的勞動者鼓勁、為每一個創新者點贊、為每一名建設者喝彩。新時代下,勞動既是權利與義務的綜合,更是跨入新時代的必然之路,彰顯著每一名勞動者的價值、詮釋著每一名奮斗者的意義。新時代的勞動基因,要從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中汲取營養。工匠精神體現的是一種科學態度,代表嚴謹規范、精益求精;體現的是一種創新精神,代表尊重規律、不斷開拓。創新精神體現的是一種時代品格,代表著不畏挑戰、不斷突破;體現的是一種勞模精神,代表了追求卓越、先鋒示范。工匠精神的延續要靠創新和傳承;創新中融入工匠精神,才能穩中求進。兩種精神兼容并包,結合成新時代的“勞動基因”。這不僅豐富了勞動精神的內涵和外延,更是詮釋新時代勞動者創新和工匠精神的生動注腳。
勞職院作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被譽為“技能人才“黃埔軍校”,在用理論倡導和闡釋道德教育的同時,更需要打造以“勞動基因”為核心的特色文化,將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敢于挑戰勇于突破的時代青年中,從而更好的引導勞職院培養新時代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一、依托學院發展特色,探尋經典勞動之美
勞動之美,在我國古代經典作品中,歷代文人墨客均不吝贊揚,一篇篇贊揚辛勤勞動的詩篇,自然抒發了勞動的美好情懷。自《詩經》始,在這部詩歌總集中,收錄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其中有很多是關于勞動生產的詩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唐代詩人李紳在勞動者辛勤勞動時的感觸。勞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傳承,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里。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山東省唯一一所直接以“勞動”命名的省屬重點高職院校,重歸“勞動”本身,深挖“勞動”基因,確是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回歸。把弘揚以經典作品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以現代勞動為特色的學院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傳承繼承中發揚發展,在發揚發展中繼承創新,使中華民族最優質的文化基因內化于學院的思想和行動,在新時代的發展中,煥發出跨越時空的永恒魅力和持久生命力。學習和繼承經典文化,可以更好地弘揚勞動之美。2018年上半年學院多次舉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如:“弘揚工匠精神,傳承傳統文化”書畫展,人文經典誦讀活動,“勞職夢”——藝術創意作品展等。其中不乏有優秀的作品,師生在觀賞作品與節目的同時,也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每一個節目或作品背后所凝結的勞動之美。2018年7月全省高職高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暑期教師訓練營在曲阜舉辦,在這次活動中,學院積極傳播了自己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將傳統文化中的勞動元素與大家分享交流。
二、順應新媒體新時代,打造各系宣傳平臺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時代每時每刻都在更新著我們的世界,新媒體的主流逐漸發展為以個人為中心的“拍客”時代。回顧中國的新媒體發展,1994年4月20日,中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第一條TCP/IP全功能鏈接,成為互聯網大家庭中一員。但中國新媒體的起步卻在尚未接入國際互聯網就開始了,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報·下午版》通過該市的聯機服務網絡——展望咨詢網進行傳輸,從而拉起了中國報業電子化的序幕。2005年,我國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我國新媒體發展也掀起了一個小高潮。2008年,網絡媒體開始躋身主流媒體。
學院新媒體的發展高潮起源于2016年,以青春勞職、山勞之聲為代表的優秀新媒體應運而生,他們通過學院活動,廣播站與學院充分融合。豐富了校園文化,開拓了師生的視野。如今學院新媒體已經呈現百花齊放的新形態,宣傳平臺也不僅僅局限于微信公眾號,已經向QQ,微博,抖音等平臺推送相關內容,如今學院活動開展時,總能看到新媒體成員忙碌的身影。目前,各系部對于新媒體的跨平臺發展還處于萌芽階段,多停留于微信公眾號圖文推送階段,建設系部級別的新媒體平臺,對于宣傳院勞動文化品牌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深化校企融合文化,促進“勞”“職”結合發展
推進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和現實路徑,如今更是在國家戰略層面做出重要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有明確要求:“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出臺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也明確提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的發展途徑。
校企合作不僅解決了高校傳統教育模式下重理論而輕實踐,培養的人才很難適應當前社會高速發展的問題,而且還潛移默化的向學院傳遞了適應社會,面向市場的職業化的教育。為學院擁有技能的勞動人才提供了更為科學化、專業化的教育和實踐。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不斷加強并創新校園文化活動,構建具有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有利于培養世界技能大賽、國賽、省賽人才,樹立全員參與,成就出彩人生的意識,有利于構建職業素養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育體系,不斷培養學生忠誠、信守、道義——中式企業人的道義,形成努力學習專業技能的氛圍,最終促進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
四、發展校園文化載體,提升校園文化內涵
發展反映校園文化的載體,不斷豐富大學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對于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內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勞職院在2018年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2018年師生運動會,社團文化節,心理健康文化節活動,校園舞蹈大賽,千人學習競賽等活動。這些活動陶冶了大學生的情操,更將勞職院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給大家,更好的宣傳了勞動文化。打造屬于勞職院的校園文化載體,不僅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也可以通過開拓校園雜志,創造校園吉祥物等長期存在的文化載體來更好的宣傳校園文化。
樹立青年榜樣,有利于大學生向榜樣看齊,學習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并投身于實踐。學院近幾年開始重視榜樣對于大學生的影響,多次在新媒體中宣傳學院榜樣,傳遞榜樣的力量。應著力發展弘揚基層榜樣并開展宣傳,如各系內部可開展技能比拼,在比賽中發現身邊的操作能手并對其開展采訪,形成學院、系部、專業、班級、宿舍處處有榜樣的良好氛圍。
實例:2017年12月信息工程與藝術設計系成立了先鋒社,先鋒社作為系部的宣傳部門,創立了《系刊》電子雜志,在信藝系承辦的“勞職夢”——藝術創意作品展活動之后,先鋒社用特殊且創新的方式介紹了本次活動,《系刊》創意展特輯便是該活動的報道作品。這本電子雜志搜集了作品展的所有作品,將師生的“勞職夢”永遠記錄了下來。此本雜志還進行了小規模的紙質印制,發布到了部分師生的手中,反響熱烈。先鋒社還創造性的在部分新聞宣傳中融入吉祥物元素,使得師生對于新聞的接受度更高。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作為培育新時代青年的搖籃,必須進一步結合校園挖掘特色文化,探討更加適應校園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文化形式。勞職院作為飽含“勞動基因”文化的學院,要進一步發現、發展、發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文化,切實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培養出更多擁有卓越技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搜狐網.中國新媒體研究發展歷程回顧:1986—2015 (上)/數據來源:中國新聞傳播學年鑒,2016.
作者簡介:尹貽山(1989- ),男,漢族,山東肥城人,本科,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助講,研究方向: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