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標志。但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著形式與內容單一、隊伍與技術落后、交互性與吸引力缺乏等問題。本文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搭建平臺,夯實信息化建設基礎;建設隊伍,把握網絡思政主動權;優化內容,提升網絡思政思想性;創新途徑,增強網絡思政吸引力等四條建議。
關鍵詞:網絡思政、思政教育、新媒體
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深刻、越來越突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傳統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領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是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聯網上線,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近年來,國內高校不斷加大了對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投入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形式與內容單一
伴隨智能手機的普及,4G移動互聯網的推廣以及WiFi信號全覆蓋等新技術的運用,大學生運用網絡進行學習、交流、娛樂的方式逐漸豐富起來。從最初簡單瀏覽網頁到現在語音、視頻、微電影等,網絡已經深深扎根進學生的生活并且融入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與學生運用網絡技術的形式相比之下,高校運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就顯得愈發的相對單一和片面。在形式上,許多高校仍多通過主題網站以文字加圖片的形式簡單呈現,不僅無法有效吸引學生,也難以將網絡思政教育的內涵充分地展示。在內容上,一些高校只單純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傳到網上,未能與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相結合,內容缺乏深度。
1.2 隊伍與技術落后
目前高校圍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系統培訓學習較少,導致學工隊伍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對網絡文化、網絡技術、網絡進展、網絡規律學習不夠、認識不足、理解不透,還存在著傳統觀念、思維定勢和習慣做法的束縛,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懂網絡、不愿意學習網絡、不能掌握網絡的情況,主動作為少、被動應付多,工作不能走在前列、探索經驗。另一方面,各高校在網絡思政的軟硬件投入上也較為缺乏。部分高校網絡硬件設備常年不更新,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網絡思政教育的需求,同時也缺少專門的技術開發和維護人員,網絡安全問題存在隱患。
1.3 交互性與吸引力缺乏
目前許多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對廣大學生的吸引力較弱。內容偏重于新聞、通知,其他文章以轉載為主,原創內容較少;網絡推文閱讀量、點贊數較低,符合學生口味、貼合學生需求、引起學生共鳴的網絡文化產品嚴重缺乏,網絡優質文化供給不足,言偏向說教,缺乏交流互動功能,忽略了網絡傳播的交互性和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最終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實效。
2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分析
2.1 搭建平臺,夯實信息化建設基礎
信息化是互聯網時代的最大特征,也是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基礎建設。信息化基礎上形成的大數據,能夠為高校客觀分析學生、深入讀懂學生、精準引導學生提供實證數據和科學決策支持。高校應當加強信息基礎建設,加大網絡硬件投入,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打通學生工作信息“大動脈”,推進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提升數據服務和分析研究水平,解決與學生數據相關的多頭征集、重復填報、部門區隔的問題,為師生工作學習和校園生活提供一體化、移動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務,擴大網絡文化育人的覆蓋面和服務面。
2.2 建設隊伍,把握網絡思政主動權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較高的網絡技術水平、快速的反應能力和強烈的開拓進取精神,能夠與大學生的思想接軌,發出好聲音、傳播正能量,在日常的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高校一方面要加強對學工隊伍網絡思政專題培訓、專門訓練,強化能力建設,提高學工隊伍的網絡思維、技術儲備和人文素養,培養一批“能說”“會說”“敢說”、講政治懂技術有能力的復合型網絡“紅軍”網絡“鐵軍”。另一方面,要構筑網絡思政工作合力。堅持“教育對象在哪里、工作陣地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黨政干部參與網絡思政工作,引導支持學術大師、教學名師、優秀導師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還要培養一支學生骨干隊伍,加強學生網絡素養教育,依托特定專業培養選拔有技術特長、網絡創意、熱愛互聯網教育的學生骨干隊伍。
2.3 優化內容,提升網絡思政思想性
內容建設是網絡思政教育的重點,高校應當著力打造吸引力強、“黏著度”高、內容優質的網絡思政教育內容,大力推進輔導員博客、微博、微信、易班互動社區的建設。在內容的選擇上,要做好“軟話題、硬話題”的設計,“硬話題”是指不同時間段所必須開展的固定話題,如“五四主題團日、新學期規劃”等。“軟話題”是指迎合社會熱點事件開展的話題,如“占中事件之我見”、“預防失聯”等,構建系統的話題體系。另一方面要堅持“將虛擬環境做實”、“將傳統工作入網”、“將線下線上打通”的思路,積極推進主題教育、道德實踐、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校園網絡,推進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育融入網絡媒體,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思想性。
2.4 創新途徑,增強網絡思政吸引力
在網絡思政工作中,文字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形式要力求多樣多變,要積極采用可視化、圖解、動漫、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來呈現,引導創作微電影、微課堂、微動漫、微公益廣告等網絡文化產品,不斷增強標題的凝練性、內容的故事性、蘊含的深刻性、語言的感染性、閱讀的便捷性,讓學生愿意看、看了信、信了服、服了跟進前行。同時需要注重新媒體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比如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在做好線上宣傳投票的同時,在學校人口密集的地方進行實地宣傳。通過線上線下的緊密互動,達到號召學校青年學生學習典型、爭做典型,向身邊的典型看齊的目的,同時也調動廣大青年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積極性,增強了網絡思政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陳華棟.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特征與建設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5).
[2]李開東.基于文化自覺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3]馮剛.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5).
[4]孫蘭英.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2).
[5]張再興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6]做好網上輿論工作的時代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3-11-27.
作者簡介
曹璐(1990-),女,漢族,廣東韶關,碩士,湖南大學學生工作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