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麗
摘 要:闡明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追蹤的重要意義,分析國內外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追蹤現狀,指出現有研究的優勢與不足,提出對今后研究的啟示,為今后護理教育改革及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提供依據。
關鍵詞:護理學;畢業生;質量評價;追蹤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與疾病譜的改變,人們的健康需求急劇增加,社會對護理人才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恢復以來,護理教育蓬勃發展所帶來的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教育質量同步發展的思考。而畢業生質量又是衡量護理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是護理教育發展的核心與關鍵,畢業生質量追蹤對護理學科發展的影響逐漸凸顯。教育作為培養護理人才的根本途徑,當前護理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如何、能否滿足專業發展與社會需要、如何評價護理人才,成為護理領域的重大課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1]。國家衛生部“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推進院校醫學教育與行業需求的緊密銜接、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2]。總之,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護理人才勢在必行。本研究通過對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追蹤現狀進行總結,為科學地進行畢業生質量評價提供參考,助力護理教育改革與高級護理人才的培養。
1 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追蹤的重要意義
教育的生命在于質量,畢業生質量是衡量教育質量的終極標準。開展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追蹤是教育評價的有效途徑,是培養高級人才的“指揮棒”,是護理教育改革的基礎和前提,是護理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其重要性包括:第一,護理專業畢業生的質量追蹤,有助于學校評價護理教育效果。第二,開展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追蹤,有助于護理院校根據社會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改革,培養應用型護理人才。第三,護理專業畢業生的質量追蹤,有利于國家進行人才培養計劃與政策的制定。第四,科學的畢業生質量評價能夠為社會提供護理專業教育質量的權威判斷,一定程度上推動護理專業認證的順利實施,促進護理學科的發展。
2 國外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追蹤現狀
國外在該領域的實踐與研究相對較早,開展畢業生質量評價已成為各學校的常規教學活動,已形成系統、成熟的制度,具備完善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機構、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方法[1]。
2.1 護理教育質量評價機構現狀
國外護理教育質量評價多由專門的機構來完成。如美國護理教育系統建立了專門的評估機構,即美國護理聯盟護理教育評估委員會(National League for Nursing AccreditationCommission,NLNAC),將評價作為系統化的工作,通過注冊考試的方式來進行畢業生的質量評價。英國也有專門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局(Quality Assurance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護士和助產士委 員會(Nursing and Midwifery Council,NMC)[2]及國家衛生部(Departmentof Health,DH)等負責開展護理教育的質量評估工作。澳大利亞成立了護理委員會(Australian Nursing Council,ANC),對各州和地區的護理教育課程計劃進行評估管理,保證所有院校護生在注冊以前具備 ANC 規定的護理核心能力標準,不斷提高護理教育質量。為了確保護理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質量,韓國成立了護理教育評價院作為護理教育評價機構,由護理教育評價院提出護理教育標準,并對護理畢業生進行認證和評價,國外護理畢業生的質量評價工作多由專門的機構負責,充分考慮護理專業特點,促進護理學科更加專業化與獨立化的發展。
2.2 護理專業畢業生質量評價標準現狀
根據科學的評價標準對畢業生質量進行合理的評價一直是護理領域努力的重點,國外各國家先后制定了本國的護理教育標 準。美 國 高 等 護 理 教 育 學 會(AACN)早 在1986年即頒布了護理本科教育標準,之后不斷修訂,在2008年頒布的最新修訂的標準中明確了護理本科畢業生適應未來護理崗位工作需要所應該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主要包括本科通科實踐護士的通識教育;質量護理和病人安全的基本組織和系統領導能力;循證實踐的學識;信息管理和病人照護技術的應用;衛生政策、資金和環境的規劃;增進病人康復結果的跨學科交流和合作;臨床預防和公眾衛生;專業精神和專業價值觀;本科通科護理 實 踐 等 9 個 方 面。英 國 在 2001年制定了護理學科高等教育基準,詳細描述了社會對護理專業畢業生的期望、從事護理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等。澳 大 利 亞 在 《全 國 注 冊 護 士 核 心 能 力 標準》中明確了護理人員應具備的4個核心能力:專業和倫理實踐能力,評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提供、協調和組織護理活動的能力,協作和治療性實踐的能力,為評價注冊護士核心能力提供了依據。加拿大則要求護理本科畢業生具備運用護理程序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組織協調的能力、自學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創新和科研的能 力 等。國 際 護 士 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Nurses,ICN)于2003年提出了護士能力框架,包括專業、倫理與法律3個維度,提供護理和護理管理、專業可持續發展。國外護理專業教育標準既有相似之處,又各有所側重,雖然能夠為護理畢業生評價、新入職護士能力評估提供借鑒,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制定護理教育標準時需結合本國實際需要,以確保對護理畢業生質量進行科學的追蹤與評價。
2.3 護理教育質量評價指標現狀
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有效評價的前提。Mabel等最初制作的學生能力評價量表從滿足病人心理社會方面需要的能力、滿足病人生理方面需要的能力、交流能力、專業能力4個方面進行評價。1978年 Schwirian設計的護理能力六維評價量表包括 52 個條目,涵蓋領導能力、評判性護理、教學協作、計劃評估、人際關系與交流、專業發展6項主要內容。美國科羅拉多護理學院的 Lenburg曾提出護理核心能力教學模式,界定了護理核心能力,即評估和干預、交流、批判性思維、人際交往、管 理、領 導、教 育 和 知 識 綜 合 8 項 能 力。Lee-Hsieh等則認為應通過護理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管理教學能力、專業自我成長能力4個方面對本科學生臨床能力進行評價。Meretoja等認為護士能力評估量表應包括教學、輔導能力、護理診斷能力、護理管理情況、有益于健康的干預的實施、質量保障。
參考文獻
[1] 姜安麗,詹林.美國護理教育評估及其與中國護理教育評估的比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0,17(5):18-20.
[2] 竇昊穎.澳大利亞與中國護理本科教育的比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9):60-61。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醫學院)